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1846|回复: 2

重返北大荒影诗文录 四

[复制链接]
云山雪 发表于 2014-4-22 18: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重返北大荒影诗文录 四


20140422_180520_副本.jpg

20140422_180457_副本.jpg

20140422_180432_副本.jpg

眷归鹿场
2013.07.08
青山环绕非当初,
牧工圈鹿场空无。
睎下风景虽然好,
却落旧舍守田屋。
鹿场轶事
画面里的宽阔山坳坡地,原本是用无数根杂木杆围起的大牧鹿场。是当年知青放鹿的地方。
70年代之前,这里是荒坡野岭。周围是原始的树林。鹿场的前身雏形是兵团组建之前成立的,初始建点的位置是在团部东侧很远的地方。1973年夏天,团党委对一些连队进行了调整和改组。把原始煤矿点转变为农业单位16连的我们这个连队,和154电联网队,再加上那个老鹿场合并成一个农牧相结合的综合性单位,叫畜牧连。连队的营区的位置和鹿圈,就开拓在这个山坳里。这样154电联网单位就不存在了,原始老鹿场体制也不存在了。而我们老16连本来就在新畜牧连山川的西侧3里多地内,隔川相望,所以保留了六间早房的营区,作为新畜牧连的分点,归一个单位,部分老十六连的职工家属仍居住于此。平日开会生产出工都和新组建的畜牧连在一起,归一个支部领导。合并后的畜牧连形成工种生产模式农牧并举。后来时间长了,人们俗称老16连的位置,是畜牧连的“老点”。我前面有首诗,所写的“渡险出诊”,就是指去那里。兵团1977年撤销后,畜牧连的单位名称又改回了鹿场。鹿场以后的几十年里再也没有搬迁过了。
这个山坳里的牧鹿场,在70年代鼎盛时期,共有梅花鹿,马鹿700多头。70年代连队生产的势头也非常好。知青们和老职工干劲都很足。鹿茸及鹿产品产量也很高。很受南方人的青睐。每年也都出口外贸。到了80年代,73年建的大鹿圈围栏的杂木杆儿都腐烂了,主管鹿饲养业务的温副连长大胆引进外地的先进经验,以开拓性的理念,决定对鹿圈围栏进行更新改造,实施电木栏工程建设。这样便于了科学化管理,有利于对大鹿群的驯化,也节省了林业资源。建成后的电木栏,也节约了许多人力,增加了鹿群觅食的范围,节约了粗饲料的投入,促进了对鹿场统一管理的作用。连队在鹿场旁边的山上,设了高音喇叭,每天傍晚收鹿的时候,就播放女青年喊着“来、来、来”以及“嘡、嘡”锣声的录音。声音远彻山谷,回荡不绝。鹿群听到了喊声和锣声,就相续回到了鹿舍了。可见,这是很好的饲养模式和可持续发展畜牧业的事业。
然而几十年后我今天回到了这里,我弄不清楚,这里的一切都是为了什么?鹿场解体了,一切都不存在了,山坳里的大鹿场变成了耕地。所剩的住户也寥寥无几。我看到了北大荒中的这个角落——我的家。风景确实很美,但我的心里升腾是痛苦。没有人告诉我这是为什么。是否是改革的要求?当年的鹿场知青看到这一切,心里是否好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李再林 发表于 2014-4-22 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亦诗亦文,别开生面。有图有画,并茂尤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云山雪 发表于 2014-4-23 18: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再林 发表于 2014-4-22 22:27
亦诗亦文,别开生面。有图有画,并茂尤欣。

谢谢再林兄的关注和认可,我感到很欣慰。遥祝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7-29 22:2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