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大鹏影视 于 2011-12-4 22:35 编辑
纪念建党90周年特别报道之十一 转发前言
1964年下乡的老知青温慕谨纪念建党90周年的感言与众不同,他的题目用的是英语。温慕谨会英语,1978年至1972年他在黑龙江大学夜大英语专业学了五年。口译、笔译都拿得起来。他的感言讲了一件自己经历的事。用这种方式纪念建党90周年,也颇有新意。 1964年下乡的大部分都是党员。他们入党的经历并非一帆风顺。出生于抗战那年的温慕谨风风雨雨走了几十年的人生路,但至今没入上党。温慕谨说:“我初中时在哈尔滨市第五中学就入了团。1964年放弃高考,报名下了乡。在农村我什么活都干过,什么苦都吃过,还当过三年生产队长,当过公社广播站站长。填过三次入党申请书,但没有被批准入党。我说话耿直,容易得罪人。” 1976年哈尔滨二轻局招工,温慕谨回城到红旗锅炉厂当了工人。干了半年,厂里看他高中毕业,有文化,调他到工会工作,后来又在企业管理科、生产计划科当科长,在资料室当主任。又填过入党申请书,但还是没有被批准入党。“我这个人性格太犟,处理事情有时与领导的看法不一致。入不上党,我就改学了英语。”温慕谨说。 退休后,他在家里以知青为题材正在写小说,已经写了十几万字。
Pioneer (先驱·拓荒者) 温幕谨 一个周六的上午,我在省图书馆英语角遇见了一位年龄和我相仿的加拿大英语教师,几句简单的英语寒喧后,他突然用流利的汉语对我说: “温,咱们能用汉语交流吗?” 本打算在每周一次不可多得的英语氛围中把久已生疏的口语来个“语海”拾贝,不料却被这个老外抢了先,我一时语塞。望着那灰色眼球中透露出的一丝渴望,我不好拒绝,主随客“变”吧! “请恕我直言”,老外有些咬文嚼字,“你下过乡吗?我的意思是你曾经是一名‘下乡知识青年’吗?”他话一出口,我吃惊不小,但随即安下心来。心想:这个话题你难不倒我。 “你能如实地告诉我,当年共产党是怎么样把你们赶到农村去的吗?!”一个“赶”字让我怒火中烧,又旋即抬起右手在脑门上拍了拍做思考状,挡住了喷火的双眼,脑海里突然冒出了总理的告诫:外事无小事。心中充满了一丝警惕。 “你们英语中有个词:pioneer(先驱·拓荒者),我和我一百多位同学在1964年放弃了报考上一级学校的机会,自愿下乡当了一名pioneer。没有任何人驱赶!”我平静地说。 “Why! 据我所知,你们国家上山下乡运动是在文化大革命的1966年开始的!” 我不得不佩服这个老外对中国国情了解之深,心中又多了一分警惕。 “先生既然对中国国情如此了解,您一定知道之前发生在中国的三年自然灾害吧?正是那场灾难激发了一批青年学生的斗志,他们甘愿成为pioneer。” “难道1966年以后的学生不是被驱赶下乡的吗?!”老外穷追不舍。 “我可以坦率地告诉你,那场文化大革命确实给我们国家带来政治上的混乱和经济上的滑坡,面对无法安排的城市就业,几千万城市学生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上山下乡,他们在国家最困难的时候,选择了最艰苦的地方屯垦戍边,建设边疆,保卫边疆,他们同样是pioneer。”我不无豪迈地说。 我有些亢奋的语调引来几个好奇的少年儿童,英语角用汉语高谈阔论有如风毛鳞角。 我拉过一位带着红领巾的女孩自信地说:“告诉这位外国爷爷,你们的红领巾代表着什么?” “这是我们国旗的一角,是烈士的鲜血染红的!”稚嫩的童音里不掩庄严。 “向这位外国爷爷敬个队礼。”从老外慈祥的眼神里,我已看出他并无敌意。 “这是什么意思?”情急之下老外冒出了母语。 “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女孩用流利的英语回答。 “用英语告诉他,你们的少先队员叫什么?”我鼓励着。 “Young pioneer”清脆的童音撞击着英语角。
2011年6月1日大鹏摄影报道 2011年12月4日大鹏重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