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4975|回复: 30

“蟹行”简介

[复制链接]
张莅 发表于 2013-4-18 12: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张莅 于 2013-4-18 12:46 编辑

退休之后,我常去的地方之一是市图书馆。在各种书刊浏览中,知道有一部小说“蟹行”,描写二战末期的一次海难事件,约9000平民遇难,远超过“泰坦尼克”的1500人。下面转载一篇评论此书的文章:
                                              《蟹行》
《蟹行》这部小说出版于2002年,这是葛拉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推出的首部小说,因此格外受到大众的关注。
这部小说以发生在二战末期的一起重大海难事件为核心,当时正值德国东部战线节节败退,一艘载满德国难民的船只从波罗的海开出,结果不幸遭遇到苏联潜艇的攻击,船只最终沉没于冰冻的海水中,船上大部分平民都罹难,其中包括至少四千名儿童。
尽管确切人数无法估算,但据称这次海难的死亡人数远超过泰坦尼克号沉船事件。然而,如此重大的海难事件,无论是在德国还是苏联历史上,都极少被提起。毕竟当时的德国不愿因此动摇已然脆弱的军心,而苏联则不愿承担扼杀大量难民的罪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张莅 发表于 2013-4-18 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以艺术手法来处理一起真实事件时,创作者所面对的主要挑战在于立场和视角的选取,是要以同情的态度来看待这起悲剧,还是要以控诉的方式来谴责战争的无情?是要呈现海难发生时的人性光辉,还是要讽刺当时的世态炎凉?这当中存在极大的主观因素和操作空间,稍有不慎便可能引起争议。
例如詹姆斯-卡梅隆的《泰坦尼克号》,观众留在记忆里的是凄美的爱情,是船即将沉没时甲板上的温馨乐队,以及绅士们礼让老少妇孺先上救生艇的感人画面,至于低等船舱里的肮脏污臭与拥挤、以及船难发生时那一道道锁住穷人逃生口的铁闸,由于镜头闪过的速度太快,大多数人只留下很浅的印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张莅 发表于 2013-4-18 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这起德国历史上最重大的海难事件,有些当代德国人认为这艘船主要搭载的是难民,是一艘难民船,因此苏联的攻击行为等于是对德国百姓的残忍屠杀,已经触犯了战争罪。
但葛拉斯认为当时船上也搭载了部分伤兵,加上当时船身没有明确的标示,因此苏联潜艇的攻击属于战争中的正常行为,尽管结果极其悲惨不幸。在这样的定性基础上,葛拉斯以“成年人对历史真相的隐瞒与沉默”为故事的起点,以“年轻人对历史的无知与误解”衍生出的社会问题为故事的主轴,构建出《蟹行》这部半真实半虚构的小说内容,最终指出直面历史和持续教育的重要性。
当然,葛拉斯对这起海难事件的定性方式以及角度的选取,确实引发一些争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张莅 发表于 2013-4-18 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蟹行》是以第一人称方式写成,同时存在一条关于海难事件的真实故事线,以及一条围绕在主角、其儿子及其母亲之间的虚构故事线。在小说当中,主角以撰写报道的方式讲述一起发生在自己儿子身上的社会事件。
由于这名主角的母亲正好是那起海难的幸存者,而这起海难又是引发主角儿子那起社会事件的原因,因此在主角撰写报道时,便往复地来回讲述自己家人的故事和船难事件。书名《蟹行》指的就是这种往复来回两条故事线之间、在叙事时间上前后穿梭的写作方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张莅 发表于 2013-4-18 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描述那起海难时,葛拉斯并不只是专注在事件发生当时的状况,而是将焦点放在于那艘船有密切关系的三个人身上,透过时间向前和向后的延伸,将单一悲剧事件扩展至犹太人、德国人以及共产苏联之间的恩怨纠葛,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搭建出一个在内涵和形式上与之对称呼应的虚构故事线:
一个名叫古斯特洛夫的德国纳粹瑞士党部主席在船只建成之前遭到一名犹太人枪杀;船只建成后以“古斯特洛夫”来为船只命名;“古斯特洛夫号”后来被一名苏联潜艇舰长击沉,古斯特洛夫在家乡的纪念碑在后来被东德政权给推倒。其中的瑞士党部主席、犹太杀手以及苏联潜艇舰长便是这条海难故事线的主要人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张莅 发表于 2013-4-18 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小说中,真正与故事主角发生直接关系的其实只有那艘沉船古斯特洛夫号:主角的母亲是海难的幸存者,主角也恰好出生在海难发生当天。德国纳粹当时建造古斯特洛夫号的目的,是为了实行“力量来自欢乐计划”,以极低的价格载送帝国的工人们出海观光,借此笼络人心。
船上设施豪华但没有阶级舱等之分,充分表现出对低阶劳工的尊重和迎合,而这正是希特勒得以夺取政权和稳定政权的关键。主角的母亲是一名低阶层的工人,在有幸享受过古斯特洛夫号上的优质招待后,她当即对纳粹德国产生高度的认同,这种认同更被延伸至古斯特洛夫号所纪念的对象、被封为德国烈士的古斯特洛夫。
尽管根本不认识古斯特洛夫,在主角母亲的心目中,他俨然就是一个伟大的英雄,主角母亲还因此在海难发生后,选择就此落脚定居在古斯特洛夫的出生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张莅 发表于 2013-4-18 12: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主角正巧出生在古斯特洛夫号海难事件发生的那天,主角母亲因此一直认为自己儿子是个特别的孩子,衷心期许他能写出关于古斯特洛夫号的故事。可惜主角对此政治和纳粹历史从不感兴趣,对自己出生在古斯特洛夫号沉没的这天更是倍感厌恶,一心想和过去的人和事划清界限。
主角母亲在失望之余,只好将满心的期待转移到孙子、也就是主角的儿子身上。主角的儿子是个沉默孤僻的孩子,尽管与父亲的关系极为疏远,却与主角母亲非常谈得来。他在父母离异后跟母亲住在一起,在年满十五岁后更选择搬去与祖母同住。在祖母的熏陶和灌输下,主角儿子对古斯特洛夫这个人充满着崇敬之情,不仅对古斯特洛夫号沉船事件投注大量关注,还架设网站、撰写各种研究报告来纪念古斯特洛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张莅 发表于 2013-4-18 12:3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对古斯特洛夫号海难事件的描述上,葛拉斯主要是采取负面的视角:他们互相推挤践踏….那些老人与小孩的尸体….幸存者中年轻男性占绝大部分...。其中大量使用了诸如“他们”和“那些人”这类带有疏远和集体性质的代名词。
究竟是发生在古斯特洛夫号沉船时,德国人展现了特别丑陋的自私天性?还是葛拉斯刻意避开人性光辉的一面?故事里头的主角母亲,一个身怀六甲、即将临盆的女人,凭借的是医生护士的悉心照料和安排,才能在拥挤混乱的情况下,登上数量稀少的救生艇。那么这些医生和护士在当下又是如何思考、如何感受的?
在这大量的“他们”和“那些人”之中,个体的差异被消灭了,所有人都被简单地归结到天性自私的群体当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张莅 发表于 2013-4-18 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让人想到因惹-卡尔斯特对信念先行的写作批判,当对一个事件预先将其判定为错误,那么无论真实情况为何,总能找到大量支持这个结论的事证。就像在对古斯特洛夫号海难事件的描述上,如果先定调了德国纳粹的邪恶本质,再回过头来寻找当中出错的地方,自然不免看到的都是丑陋与错误。
而且在这样的写作和思维方式里头,个人全被简单地化成集体中的一个小分子,每个人都失去自己的名字,统一被涵盖在“遇难者”这个概括性的名词之下,生命的价值、活着的目的、存在的意义,只为诸如“德国纳粹是邪恶的”,这样的宏观信念做奉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张莅 发表于 2013-4-18 12:4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蟹行》中,葛拉斯指出来,要避免重蹈纳粹罪行,必须依靠教育手段,必须由老师和家长担负起责任,为年轻孩子传递正确的历史知识和价值观念。而在1961年出版的《猫与鼠》中,葛拉斯则强烈批判学校教育对纳粹罪行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指出正是学校为学生们灌输盲目服从的信念,才造就如此重大的纳粹罪行。
所谓成也萧何败萧何,教育既是问题的根源、又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两部作品在人物设定上有许多映衬对照的地方,只是在时空背景转换的过程中,同一个教育议题却衍生出不同的结论。
这让人不得不联想到中国谚语“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这句话尽管非常有道理,但难免流于空洞,也许因此参考因惹-卡尔斯特的理念,在消除预设立场的前提之下,细细分析每个个人在这当中所经历的一切,才能得到一个比较具有实践意义的结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5-5 22:4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