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3954|回复: 10

逝去的歌声

[复制链接]
张莅 发表于 2013-4-10 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张莅 于 2013-4-10 11:51 编辑

哈尔滨知青李太一,下乡到三师21团,下面转发她的文章:
                                                                  
                                            “逝去的歌声”
                                       —我四十多年的知青情结
                                                
我是“老三届”,196810月我17岁,响应毛主席伟大号召从哈尔滨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321218连(853农场2分场5队),在兵团历时十二年,1980年“接班”返回哈市,今年六十岁,1993年随爱人定居北京。 岁月流逝,暮然回首 ,刻骨铭心的知青岁月,魂牵梦绕的知青情怀,只有“同样的感受才给我们同样的渴望,同样的欢乐才给我们同一首歌”!
尘封的记忆里虽有艰辛、痛楚和无助,但同样也留给我执着、坚韧、自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不懈追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张莅 发表于 2013-4-10 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有幸和我的同伴们来到2分场5队这个美丽地方,这里不仅有四季变幻的小青山,村前潺潺的小溪流淌,更有那一起劳动一起生活的可爱的人们……先我们十多年来到这里的老铁兵、“十万转业官兵”、支边青年和后来的各地”知识青年”。在这个特殊的温暖大家庭里我们相识、成长了……
我一到队里就当农工班班长,后来的十几年先后干过炊事员、出纳员、化验员、教师、文书兼统计。知青岁月的业余时间里我是优秀的宣传报道员、广播员,出板报,写专刊、“土广播”。
最让我光荣自豪的莫过于我们2分场5队的文艺宣传队,最让我难忘的莫过于那一幕幕舞台演出,我除了担任主要角色还担任宣传队队长编、导、演。提起2分场5队的宣传队那是饶有名气,为连队获得了荣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张莅 发表于 2013-4-10 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5队领导非常重视文艺宣传队,鼓励支持年轻人发挥聪明才智有所作为。1968年7月队里来了四名北京知青,他们来自中央音乐学院附中,(这就是几十年后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曾报道的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MD音乐的制作者、正在全国热播的“快乐生活一点通”的那位“爷爷” 、北京现代音乐学院院长等等)。
他们的到来为宣传队注入了新的生机,专业水平更高了,随着各地知青的到来文艺人才更多更有活力了,宣传队达到了了巅峰时刻。连里还派我参加了师部的文艺创作学习班,自己曾在灯前月下苦苦创作、逐字逐句琢磨,我创作的反映知青生活的配乐诗朗诵还被来访的国务院知青办收藏。对我这个初中还没毕业的老三届来说且不说作品水平高低,就说这份勇于担当的精神、敢想敢干的热情难能可贵!
十年里我们宣传队结合形势以喜闻乐见的独幕话剧、锣鼓词、坐唱、舞蹈、表演唱、朗诵诗等形式写身边的人演身边的事。队员们白天在岗位工作,业余时间排练节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张莅 发表于 2013-4-10 11: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为配合连队忆苦思甜编演了《忆苦剧》、台上台下义愤填膺,声泪聚下;1969年为歌颂从连队走出去的为保护国家财产献身的知青英雄张梅玲编创了舞台剧《张梅玲》,台上浓烟、火海、呼喊声栩栩如生,在连、营、团里演出数十场,引起强烈反响,连队战士受到极大鼓舞,增强了部队士气。
1970年,我们排演了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全场,这是当时全团唯一排演的全场现代戏,每一角色都是自己连队的人,受到全团官兵的欢迎,我饰演的沙奶奶也一致得到好评。想当年那些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寒冬腊月不畏寒,在全团巡演五十余场。
台下大伙儿穿着棉衣看戏,台上我们穿着单衣演戏,“四龙”得脱光膀子,后台不时还有雪花纷飞,只有我们大家的饱满热情互相感染互相鼓励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张莅 发表于 2013-4-10 11: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十多年来2分场5队的《沙家浜》一直在人们的心里。2008年我们下乡四十周年再回五队的时候,老职工们眼里含着泪水“还想看咱们的《沙家浜》,真比电影里的好看!”
1975年2月,我们这个基层连队的宣传队又荣幸地代表三师(现在的红兴隆管局)参加佳木斯“兵团学习小靳庄文艺调演”,组委会找到我们“来自基层有激情”,邀请我们并由我起草代表全体演员在大会上做了激情洋溢的讲话;我出演的京剧清唱《平原作战》选段入选优秀节目,与后来的著名相声演员赵炎再度同台演出。
由于受父母影响我从小喜爱京剧,加上天生一副好嗓子,在流行样板戏的年代,宣传队每场演出都有我一段京剧清唱,每场都是热烈掌声 ,以至几次返场。每次演出结束慰问炊事员也总是由我来段京剧清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张莅 发表于 2013-4-10 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得我们每次演出结束后,寒夜里我们一、二十人团团挤在“吐!吐!吐!”的尤特上,从十几、二十几公里外赶回连队,有时我们会按耐不住内心的愉悦一路欢声一路歌,也有时大家会疲惫的鸦雀无声,卸道具、整理、卸妆、洗漱直到深夜。
每到逢年过节大礼堂里早早烧上炉火,点上汽灯,前排的木头长条凳子早早就被孩子们占上等着看节目,我们也早早在后台化好妆等着演节目。
礼堂暖和了,可礼堂里烟雾很大,有一次我唱到中间就呛得忍不住在台上咳嗽,台下没有人喧哗,都在为我们捏把汗,无论怎样在那文化娱乐匮乏的年代都是大家很高兴的一件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张莅 发表于 2013-4-10 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返城大潮知青们走了,但历史没有忘记。1994年五队宣传队部分北京知青接受了中央电视台二套节目的采访,回顾记录了这段历史—《逝去的歌声》。
我很庆幸自己能生活在这个集体有这一经历,我非常感谢珍重它,它影响了我一生,让我受益一生。我深深地知道,没有集体哪有“李奶奶、盼水妈、江水英、田姐、连长家属、大娘”等等,是她教我第一次学表演刻画人物、与台下交流,第一次感受“彩排”精益求精,第一次戏剧油彩化妆、自制戏装,第一次明白“做好人才能演好戏”等等太多的第一次。多少年过去了,梦里依然萦绕着演出,以至后来的许多年,我俨然成了文化战线的排头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张莅 发表于 2013-4-10 12:01 | 显示全部楼层
到北京后几次参加电视节目录制,1996年参加北京电视台由赵普主持的法制节目发表演讲;到广电部参加由马苓主持的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开播节目,代表单位演出京剧选段上台打擂。
在京退休后我是社区党支部连续九年的宣传委员、社区艺术团团长。下乡演出、参加汇演,创作表演曾多次获奖 。诗朗诵已成为保留节目形式,《廉洁奉公赞》《党啊!我们为您歌唱!》等作品在社区影响很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张莅 发表于 2013-4-10 12:03 | 显示全部楼层
由于娘家在哈尔滨,女儿在上海,岁岁年年一个重复的起点和终点,让我感到哪儿都是家,哪儿都有“情系黑土地”的情网,我应该感恩自然,敬畏时间,礼赞生命,弘扬知青文化,所以无论在哪里凡是知青的联谊活动我都参加,摄像、拍照、后期制作。
去年正赶上为哈尔滨知青联谊会提供1973年出版的《知识青年在北大荒》电子版照片150多张和数张有价值的老照片,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吗!如真能起点作用我自然很高兴。
说一千道一万还是那永远抹不掉的知青情结!

                        李太一   21团
                            2011-01-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张莅 发表于 2013-4-10 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连队当广播员,李太一(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5-4 13:2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