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张莅 于 2013-2-28 14:56 编辑
韩国历任总理,多以汉字签名 。
有意味的是,绝大多数总理均以汉字签名,包括卢信永、卢在凤、郑元植、高建、李汉东等,以实际行动体现对汉字的重视,这些总理所写的汉字签名都显示了一定的书法功底与汉文化修养,仅有李会昌、朴泰俊等以韩文签名。
据说,韩国汉字教育推进总联合会理事长陈泰夏利用一年多时间东奔西走,终于说服了这些总理。而在卢武铉政府执政时期曾担任国务总理的李海瓒、韩明淑和韩悳洙也一同参与令陈泰夏“颇感意外”。《朝鲜日报》认为由此可见,和理念及政治立场无关,在韩国,所有人都深刻认识到了汉字教育问题的重要性。 韩国离不开中国“汉字”
无论从历史、地缘还是血缘上,朝鲜半岛与华夏民族都有着天然的联系——事实上,韩国与朝鲜人历史上也一直以“小中华”自居,并引以为豪。从汉代大量汉族移民移居到朝鲜半岛传入汉文化后,汉字就一直是朝鲜半岛的官方文字,直到19世纪末,“谚文”(韩文)还被看成是二流文字,而正规文书一定得用汉字书写。
1968年,韩国总统朴正熙下令在公文中禁止使用汉字,强行废除韩国小学、中学教科书中使用的汉字。直到前几年,韩国政府开始修改全面废除使用汉字的方针, 正常化,和韩文一起作为国字(国家的文字)进行教育。”
近年来,随着中韩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韩国年轻人学习汉字和汉语的比之以往,比例已有较大上升。一些韩国的大型企业如三星集团、现代重工等在招聘时对于新员工的汉语能力也有一定要求。但由于未能从基础抓起,韩国人学习汉字与汉语的能力与汉字文化圈其他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