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33|回复: 0

从“强政府、富企业、穷居民”看中国增长模式的黄金时代与黄昏

[复制链接]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25-11-28 13: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s://mp.weixin.qq.com/s/BlEQ0q_pvdBMcLc4wz3blg

李炼推荐

文/柏文喜
刘元春校长用九个字为过去二十年的中国经济拍了一张“X光片”:强政府、富企业、穷居民。它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剖开了高速增长背后的分配断层;又像一面镜子,把“中国奇迹”的另一面——被压抑的消费、被透支的居民、被惯坏的产能——清晰地反射出来。今天,当“高质量发展”成为官方话语里的高频词,重审这九字口诀,不只是学术怀旧,更是寻找未来钥匙的必经之路。
一、强政府:从“发展型政府”到“负债型政府”

中国的政府不仅“大”,而且“强”。它强在可以把未来三十年的现金流一次性贴现——土地财政、城投债、专项债、PPP、产业基金,工具箱里永远有新款“提款机”。2008 年“四万亿”一役,中央出资 1.18 万亿,撬动了近 10 万亿的地方项目,短短一年把 GDP 增速从 6.4% 拉回 10.6%。这种“时间折叠”的魔法,让世界见识了“举国体制”的锋利。

但魔法总有代价。IMF 测算,中国广义政府债务(含隐性)已与 GDP 持平,个别省份的利息支出超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 30%。政府依旧强大,却从“发展型”滑向“负债型”:左手继续主导投资,右手不得不为旧债续命。当土地收入骤降、中央对隐性债务“终身追责”,昔日“强政府”第一次遇到“没钱”的硬约束。过去,强政府是增长的发动机;未来,它必须先为自己“排雷”,才能避免成为风险的震中。

二、富企业:从“制度套利”到“穿越周期”

中国企业的富,首先是“资产负债表”的富:廉价土地、廉价资金、廉价排放,构成三重补贴。A 股非金融上市公司 2000—2020 年平均 ROE 8.5%,其中 3 个百分点来自融资成本低于海外同行,2 个百分点来自工业用地折价。只要拿到批文、撬到贷款,几乎“躺赚”。

然而,补贴会退坡,需求会萎缩。当基建饱和、地产下行、环保收严,过去被掩盖的“能力幻觉”暴露无遗:钢铁、水泥、有色等行业产能利用率跌破 70%,头部企业净利率回到 2% 时代。2023 年,中国 500 强营收增速首次低于 GDP 增速,标志着“富企业”正式从“制度套利”走向“运营红海”。能否穿越周期,取决于它们能否把靠批文、靠补贴赚来的“第一桶金”转化为技术、品牌、全球渠道。换句话说,从“政策型企业”蜕变为“市场型企业”,是一场“二次创业”,九死一生。
   三、穷居民:被统计的“中产”与沉默的“首付”

中国居民并不“绝对穷”——人均 GDP 已迈过 1.2 万美元,但“相对穷”肉眼可见:居民可支配收入占 GDP 比重 43%,低于全球平均 60%;基尼系数仍在 0.47 高位徘徊。更关键的是,居民财富 70% 沉淀在房地产,房贷余额 53 万亿,相当于 GDP 四成。所谓“中产”,在统计表上被房价升值推入“资产中等”,在现金流上却为月供所困:一个年薪 30 万元的白领,首付靠“六个钱包”,月供占可支配收入的 50%,任何一次裁员或利率上调都可能滑入“资产负债表式衰退”。

“穷居民”不仅抑制消费,也在抑制创新。当年轻人把想象力用于“考公”“求稳”,当最富创造力的群体被房贷锁定在“风险厌恶”状态,整个经济的“熊彼特动力”就被釜底抽薪。提振消费,表面是发券、减税,本质是重塑一场“心理革命”:让居民相信,未来收入会持续增长,社会流动依旧畅通,房子不再是唯一信仰。否则,再低的存款利率也撬不动预防性储蓄。

四、模式的“黄金时代”:如何用 30 年走完 100 年的路

“强政府—富企业—穷居民”之所以成立,是因为它在特定历史阶段拥有“三位一体”的耦合条件:

1. 人口红利: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在 2010 年达到峰值 74.5%,无限供给的农民工压制了工资成本。
2. 全球化红利:WTO 后外需汹涌,沿海“三来一补”把补贴后的低价优势变现为外汇盈余。
3. 资产红利:城市化率从 18% 到 65%,土地由农用转商住,溢价百倍,成为政府与企业的“原始股”。

三大红利叠加,形成罕见的“高增长、低通胀”组合,让政府可以放心举债,企业可以放心扩产,居民可以接受“先国富、后民富”的隐性契约。可以说,过去三十年中国用“强政府”把未来贴现,用“富企业”把贴现变现,用“穷居民”把成本延后,从而完成了“压缩式工业化”。
   五、模式的“黄昏”:当三大红利同步退潮

1. 人口拐点:2022 年中国人口首次负增长,劳动年龄人口每年减少 1000 万,刘易斯拐点变成“刘易斯陷阱”,工资上涨不再由转移农业劳动力决定,而是由边际劳动生产率决定。
2. 逆全球化:中美贸易摩擦、芯片封锁、友岸外包,使“低价—外需”通道收窄。2023 年出口按美元计负增长,外需对 GDP 拉动为负。
3. 土地溢价枯竭:百城住宅库存去化周期 23 个月,三四线城市超过 30 个月,土地财政“价量齐跌”,政府再无法像过去那样“一手拿地、一手融资”。
当三大红利同步退潮,增长函数发生“相位变化”:投资边际回报率跌破融资成本,继续追加资本只会带来过剩和债务,而非 GDP。此时,“强政府”面临“越刺激越负债”的悖论,“富企业”遭遇“越扩产越亏损”的陷阱,“穷居民”则陷入“越存钱越焦虑”的困境。旧循环的临界点已到,系统必须向新均衡跃迁。

六、出路:从“榨取型”走向“共享型”增长

1. 政府:从“投资型”到“制度型”

中央已提出“探索建立全国统一的建设用地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实质是把土地溢价从一次性拍卖转为永续税收,让政府收入从“卖地”转向“吃租”,降低对房价—地价的依赖。同时,通过常态化财政透明度考核,把地方政府从“项目公司”改造成“公共服务提供者”,让“强政府”强在规则、法治、安全,而非强在举债。

2. 企业:从“政策套利”到“创新套利”

用“竞争中性”替代“所有制歧视”,把补贴从“事前批文”改为“事后奖励”,谁能突破“卡脖子”技术,谁就能享受 10 年期零成本贷款。让市场做“首席风控官”,政府只做“有限合伙人”。当企业发现“讨好银行不如讨好实验室”,研发强度才会从 2.5% 走向 3.5%、4.5%,中国才能出现自己的“英伟达”。

3. 居民:从“高储蓄—高负债”到“中等收入—中等财富”

一是“二次分配”:把国有资本划转社保比例从 10% 提高到 30%,让 2 万亿国有股权红利成为居民养老的“隐形首付”,降低预防性储蓄。
二是“三次分配”:鼓励慈善信托、社区基金会、ESG 投资,让财富在自愿基础上流向教育、医疗、科研,形成“先富带后富”的社会自治。
三是“资产多元化”:打破“刚兑”后,推出 30 年期通胀指数国债,为居民提供低风险长期工具,把财富从“砖头”转向“资本”,让股市、债市、REITs 成为新的“财富蓄水池”。
   七、结语:告别“九字口诀”,走向“新三字经”

“强政府、富企业、穷居民”是一部浓缩的赶超史,也是一张清晰的体检表。它告诉我们,中国用 30 年完成了别人 100 年的工业化,但也用 30 年累积了别人 100 年的结构性矛盾。今天,当人口、全球化、土地三大红利同步退潮,中国必须改写增长代码,从“榨取型”走向“共享型”,从“九字口诀”走向新的“三字经”:

“活市场”——让价格信号而非批文指标配置资源;“强创新”——把研发变成企业最核心的现金流;“富居民”——让消费成为增长的起点而非终点。

唯有如此,才能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才能让“中国奇迹”从“速度奇迹”升级为“质量奇迹”。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会押韵。曾经,我们用“强政府”撬动了高速增长;未来,我们要用“强制度”撬动高质量共同富裕。这是刘元春九字口诀留给时代最后的启示,也是新的经济叙事必须回答的命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11-28 18:3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