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25|回复: 1

用鱼作“笔”传承古老技艺,吴月文:用千尾游鱼拓印非遗故事

[复制链接]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25-11-19 15: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h5.hljnews.cn/h5/detail/normal/6578775603938304

2025-11-16 19:33 龙头新闻·生活报 将鲜鱼固定、涂抹颜料、覆纸按压,转瞬之间,一条栩栩如生的鱼便跃然纸上……在哈尔滨,72岁的吴月文总与“鱼”相伴。她以鲜鱼为笔、颜料为墨,让始于宋代的鱼拓技艺,在指尖流转成兼具温度与诗意的艺术品。二十余年来,千尾游鱼在她手中“跃”上纸面,也跃过时光,承载着非遗传承的温情与坚守。

一眼结缘:民俗展上拜师学拓鱼 几天前,记者在哈尔滨安康国际养老公寓的老年课堂见到吴月文时,她正在给老人们讲授如何制作鱼拓画。 鱼拓,顾名思义,就是将鱼儿拓印为画。只见她先用盐水细细洗去一尾大鲤鱼表面的黏液,接着固定鱼体,然后调配颜料,涂色、拓印……一番行云流水的操作之后,一条色彩斑斓的大鲤鱼便“跃”然纸上。 “第一次见鱼拓,就觉得太神奇了——一条鲜活的鱼,转眼就变成了纸上的画。”回忆起与鱼拓画的初遇,吴月文的眼角泛起笑意。退休前,她是哈尔滨市公路工程处的工作人员,虽与美术行业无关,却始终怀揣着对美的热爱,从小痴迷服装设计与布贴画制作,闲暇时总爱摆弄针线与彩布,将生活中的美好缝进作品里。 2000年的一场民俗展览,成了她艺术人生的转折点。当时紧邻她展位的是一位叫谢春明的鱼拓非遗传承者,他现场创作,墨色与颜料在鱼身晕染,覆纸、按压,片刻间,一条鳞甲分明、栩栩如生的鱼便“游”在了纸上。那一瞬间,吴月文被这门古老技艺深深吸引,当即上前表达了拜师之意。“师傅见我有布贴画的基础,又真心喜欢,便答应教我。”从此,她在创作布贴画之余又拿起了针线、鲜鱼和颜料,一步步走进了鱼拓的世界。
菜市场寻“鱼”:每一条都独一无二 “做鱼拓,第一步就是选鱼,鱼的品种可以是鲤鱼、鲳鱼,也可以是鲫鱼、鳜鱼等,这可是个‘技术活’。”吴月文笑着说,鱼拓的魅力在于“独一无二”,每一条鱼的鳞片、体型、鱼鳍都像人的指纹般特殊,因此选鱼必须严苛——鲜活、完整、体态匀称,太肥太瘦、鳞片脱落的都无法入选。

看似原理简单的鱼拓,实际上不仅是一种智力劳动,也要付出一定的体力。为了找到心仪的鱼,逛菜市场成了吴月文二十余年的日常。有时天不亮就出门,从这个市场走到那个市场,一家家摊位细细挑选,遇上合心意的鱼,便像捡到了宝贝般小心翼翼拎回家。“最多的时候,一天逛了四个市场才买到满意的鲤鱼。”她粗略算过,这些年,经她手挑选、创作的鱼,足足有上千尾。 买回鱼后,繁琐的工序才刚刚开始:用盐水细细清洗鱼身黏液,用铁丝小心固定鱼的姿态,根据鱼的品种调配颜料,顺着鱼鳞的方向细细涂抹,再覆上宣纸轻轻按压,确保每一片鳞片、每一处纹路都清晰呈现。尤其是彩色鱼拓,受温度、湿度影响极大,必须在短时间内一气呵成,没有任何修改的余地。 据了解,鱼拓作品通过直接法或间接法拓印鱼体形态,直接法需在鱼体直接涂抹颜料转印,间接法则通过湿宣纸拍打拓印,保留鳞片、尺寸等生物学特征,后常辅以水墨山水、书法题词等元素,形成兼具记录性与观赏性的艺术作。  鱼拓是艺术,不只是“鱼的画像” 课堂上,学员吴克成大爷看着复杂的涂色步骤,忍不住提问:“吴老师,我把鱼直接放颜料里蘸一下不行吗?也能拓印出一幅画来。” 吴月文笑着摇了摇头,耐心解释:“这不仅要手上有活,心里更要有数,得全神贯注,跟着鱼的‘脾气’来。直接蘸颜料会让颜色堆积,鳞片的纹路全被盖住,拓出来的鱼就没了灵气。”说着,她拿起画笔,示范着顺着鱼鳞的生长方向轻柔涂抹。 “鱼拓最早是宋朝渔民记录渔获的‘凭证’,后来成了文人墨客的雅趣,现在,我想让它更有时代气息。”在传承鱼拓技艺的同时,吴月文从未停止创新的脚步。她在传统拓印的基础上,她将彩色拓印与叠拓工艺、国画技法都融入其中,让鱼拓不再只是“鱼的画像”。 如今,她的鱼拓作品里,不仅有游弋的鲜鱼,还多了亭亭玉立的荷花、摇曳的水草,甚至有憨态可掬的青蛙、乌龟。完成拓印后,她还会在作品上题写诗词、钤盖印章,让鱼拓与书法、绘画相融,成为“诗书画印”兼具的艺术品。“这样的鱼拓,挂在家里既是装饰,又有纪念意义,还能让大家感受到海洋生命的美好。”  把技艺“拓”进更多人心里 “我今年72岁了,但只要身体允许,就想一直教下去。”如今,吴月文的身影常常出现在学校、社区、养老公寓的课堂上。她手把手地教孩子们调颜料、拓鱼身,耐心地给老人们讲解鱼拓的历史,看着一张张充满童趣或认真专注的脸庞,她的心里满是欣慰。 “鱼拓不是我一个人的技艺,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得让更多人知道、喜欢。”在她的课堂上,没有严苛的要求,只有耐心的指导,她希望用这种温和的方式,让更多人感受鱼拓的魅力,让这门千年技艺在传承中焕发新生。 “看着学生们做出自己的第一幅鱼拓时开心的样子,我就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吴月文希望有更多的鱼拓爱好者、艺术教育从业者和学生加入到研究鱼拓的行列中来,大力弘扬鱼拓非遗技艺,传播海洋文化,发挥其观赏价值、科普价值和收藏价值。
记者:于海霞;摄影:于海霞;视频:于海霞;编辑:孙晓蕾;审核:李树江;统筹:静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大雁 发表于 2025-11-19 18:19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拜读美篇。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11-20 07:0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