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28|回复: 2

唐德华:从寻绿到享绿:千园之城的岁月回响

[复制链接]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25-11-5 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不久前,从上海早新闻中得知一则喜讯:2025年6月,上海各类公园已达1013座,提前实现“十四五”末“千园之城”的目标,1998.81公里绿道如丝带缠绕全城。这组数字背后,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生动实践,更是“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的温暖注脚,也藏着我跨越半生从寻绿到追绿再到享绿的绿色记忆——从人均绿地面积仅够摊开一张报纸,到2025年9.5平方米堪比一间小房的变迁,恰是这座城市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生态答卷。             ​
儿时的唐家宅,是灰色的。宛平南路179弄的弄堂里难觅绿意,隔壁前卫造纸厂的臭气常随夜风潜入窗棂,木龙港被纸浆泥堵得失去了水流声。那时的绿色是奢望,人均绿地面积不足1平方米,公园更是稀罕物。离我家最近的衡山公园,坐落在旧时的法租界。公园藏着高大的梧桐树与童年最珍贵的欢乐,却终究因施工闭园,成了记忆里模糊的剪影;稍远一点的漕溪公园,园内的百年牡丹虽国色天香,却曾是私家花园遗存,并非寻常百姓随时可享的风景。1958年读小学时,为去南市区的一个公园看小火车,我和发小们徒步两小时,一路尘土飞扬,那份快乐里满是对绿色的迫切渴求,更藏着对美好生活最朴素的向往。   
        1959年长风公园的秋游,是记忆里第一抹鲜亮的追绿印记。“铁臂山”的葱茏、“银锄湖”的波光,还有“勇敢者的道路”上的欢笑,让毛泽东诗词里的豪迈与公园的生机一同刻进心里。这抹绿,在改革开放后渐渐铺展成海。1991年底我调回闵行区工作,亲眼见证这片土地上的公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126座公园星罗棋布,闵行体育公园的活力、浦江郊野公园的开阔、闵行文化公园的雅致,三十余年间相继绽放。而城市的绿色家底也在悄然增厚,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人均不足1平方米,逐步增长到2025年的9.5平方米,那张“报纸”终于慢慢铺展成了“床褥”,一步步贴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如今在颛桥镇的居所,绿色早已是触手可及的日常,享绿成了生活的底色,“推窗见绿、出门见园、四季见花”成为现实的生活,更成为美好生活的日常注脚。小区门口三座小公园比肩而立,绿道上的脚步声、笑语声交织成韵。香樟树在路边投下浓荫,柚子树坠着饱满的果实,桂花飘香时满院清甜,红枫在秋日里燃成火焰。截至2025年,上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已达9.5平方米,想起当年徒步两小时寻园的时光,再看如今下楼即达的绿意,恍如隔世。这份随手可及的绿色惬意,正是美好生活最真实的模样。            
这绿色变迁早已渗透城市肌理:漕溪公园拆除围墙,百年牡丹与70多个品种的花卉一道,与街区无缝相融;曾经的工业遗址变身世博文化公园,承载着市民“金点子”的双子山拔地而起;口袋公园从城市“边角料”里生长出来,全市858座24小时开放的公园,让夜归人也能遇见晚风与星光。从1868年外滩公共花园建成时的“一座独苗”,到如今千园嵌城、绿道纵横,上海用一个半世纪完成了从“求绿”到“享绿”的蜕变,用满城苍翠回应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风拂过窗前的香樟叶,沙沙声里全是岁月的回响。这千座公园,是城市的绿肺,更是民心的温度。从一张报纸到一间房的绿色跨越,藏着的不仅是生态的改善,更是一座城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的初心——以绿为媒,让“享绿”成为美好生活的标配,1998.81公里绿道织就互通易达的休闲网络,在时光里诉说着与绿色的不解之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大雁 发表于 2025-11-5 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各类公园已达1013座,真想不到,这只有特富裕城市才能办到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25-11-5 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雁 发表于 2025-11-5 11:27
上海各类公园已达1013座,真想不到,这只有特富裕城市才能办到的。

谢谢大雁的回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11-6 14:3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