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37|回复: 0

鲁迅的文章为什么陆续退出语文教材

[复制链接]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25-8-27 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s://mp.weixin.qq.com/s/8iyLBY5-yYhB3CVZlB4B9g

陆静申推荐
大概是从2010年起,鲁迅的文章就以两年减三篇的速度,逐渐从教科书里删除了。对于当下的中学生来说,这该是一个令人欣喜的大好消息。
回想我自己的中学时期,语文课本上最厌烦的就是鲁迅的文章。别人的文章总是两到三天就能学完,可鲁迅的一般都要学一周多,从作者简介到文章背景,从正文到注释,有时甚至连标点的运用都要掰开揉碎细细地讲啊讲,品啊品。更让人受不了的是,几乎他的每一篇文章都有些重点段落要背诵。.......
比如学《藤野先生》,文章开篇“(清国留学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为什么要把这些留学生比作小姑娘,用“标致”形容他们隐含作者的什么思想?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这一大堆蔬菜暗含什么意味?
还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长妈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私塾先生又是个什么样的人?
《“友邦惊诧”论》,如何解释“国将不国”,这两个“国”分别是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故乡》中闰土为什么变得拘谨了,豆腐西施为什么会这么尖酸势利?
《秋夜》“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为什么不直接写有两棵枣树?
反正问得最多的就是,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深层次的含义。真是莫名其妙,我又不是鲁迅肚子里的蛔虫,我哪里知道啊!...................
当年读鲁迅不明其意,而今再读鲁迅泪流满面。
做学生时,最讨厌读鲁迅。步入社会后,最喜欢的,却是读鲁迅。
后来我才明白,没有一定的社会阅历,是读不懂鲁迅的。可是只要曾经读过先生的文章,哪怕当时懵懂,但总有一天会真正了解他的深意。就像我们从小摇头晃脑地背诵唐诗宋词,那时连字都不识,自然无法理解其中内涵,但是没关系,等多年以后,你初谙世事,那些绝妙好诗会不经意从脑海中迸发出来,指引你的当下和未来。一流的文学就这样开辟鸿蒙般地融入了我们的血液里。
再回头看看教材删减鲁迅文章这一举措,从一个过来人的角度,我感到的是一种心虚的快乐。这种感觉,就像一个学生先被老师要求背整个单元的英语单词,立即心生悲伤,很快老师又“良心发现”,放宽要求,告诉大家非划线单词可以不背,学生的心情会立马快乐很多。然而这种快乐终究是不踏实的,因为那些被你落下的知识,如果越积越多,将来会成为你学习上的阻碍,再重新补上,就积重难返了。少时错过鲁迅也是如此。
至于为什么要删减鲁迅的文章,教育部门给出的官方解释不外乎两点,第一,鲁迅的文字晦涩难懂;第二,鲁迅的文章反映的是他那个时代的风貌和精神,与现今社会格格不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28 10:5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