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38|回复: 0

香兰旧事

[复制链接]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25-8-16 08: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color=rgba(0, 0, 0, 0.9)]香兰旧事原创 萨本飒 青葱趣事 2019年03月04日 08:55祝大家新年快乐!01        虽说草木无情,然而一枝一叶总关情。        一个人年轻时曾经在香兰农场工作生活过多年,总会留下不少回忆。也就难免念兹在兹,无日或忘。         当你早晚心心念念挂碍香兰,也会同样希望更多地了解香兰的今生前世。        香兰农场的早期开发史,与共和国农垦开发史,北大荒开发史紧密联系在一起。       同时香兰农场早期开发史又是我国劳改农场历史的一部份。       大概可以这么说,香兰农场早期开发史就是这三者的缩影。       如果你清楚地了解了香兰早期开发史,也许可以说基本清楚了前三者的大致概况,所谓“窥一斑而知全豹”是也。       要想了解这一段历史,可以花时间去寻找历史资料。当然最好寻觅到第一**发者,当面访谈的机会弥足珍贵。        如果一旦遇到机会,要紧紧抓住,这绝对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遗憾的是这种机会实在太少,而且越来越少。随着岁月流逝,终将完全失去。        吾人只能退而求其次。        从黑龙江农垦总局的资料可以看到,早期约有14万荣复、转业军人为农垦事业奉献了青春年华。        他们奉献了辛勤汗水,奉献了聪明才智,他们的英名、功绩和不朽的精神将永远镌刻在黑土地上,永远铭记在北大荒人民的心中。        早在上世纪中期,东北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政治部解放二团大约在1950年前后在汤原县香兰建场。        所谓解放团,也称解放军官教导团,是东北军区对国民党部队中投诚、起义、被俘人员中的军官和少数伪政权官员。       以及不愿参军又因家乡在国民党统治区“有家难返”者,予以收容、审查、 教育而组建的。        1949年夏天,原东北军区政治部解放二团,团长兼政委向俊选,根据东北荣军工作委员会的决定。       在驻地吉林省西安县(今辽源市)动员全团干部战士和学员,开赴北大荒建设农场。         到了1950年初解放二团分出一部份人接收了汤原县原《东北日报》社所管的香兰水田农场。从这一点可以看出香兰有种水稻的传统。        这一年10月,该团又派出部分人员于铁力县创建铁力农场,这部份人,沿用解放二团的番号。        就是说解放二团创建了香兰和铁力两个农场。而向俊选领导的大部分人员在孟家岗创建农场,名为解放三团。        这位向俊选先生,后来曾任铁道兵农垦局副局长。02        可以看看解放二团战士王彰伟的经历,他是创建香兰农场部队中的一员。        他的儿子王征国先生,眼下大约居住在上海浦东。        几十年后深情回忆父亲,他在《我父亲在黄埔军校的经历》 一文中详细描述了父亲的那一段经历。        他的父亲王彰伟,1924年3月19日,出生在湖南省武冈县和亲乡(现为司马冲镇)新安铺。        1944年6月,王彰伟进入武冈黄埔军校第二分校,其正式名称应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分校”,本意参军为国抗日,抵御外侮。        1947 年12月25日,第二十一期 2219 名学生毕业,此时抗日战争早已结束。         在中国大地上,决定国共两党命运的解放战争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王彰伟被分派到东北战场廖耀湘将军所率领的新六军。 1948年4月末,被任命为五零五团一营二连任少尉排长。        1948 年 10 月初的某天清晨还在睡梦中,就被共军“缴枪不杀”的喊声惊醒,王彰伟外衣外裤都没穿上就乖乖地当了俘虏。        1948年11月初,王被编入郑家屯解放团二团三营七连一排在一个班当战士。        1949年夏天去了香兰农场,从而有了开发北大荒的新生活。        一个年轻人本欲尽忠报国,却成为俘虏。这就是时也运也命也,王彰伟的命运也是同时代许多人的命运。         一介平民身单力薄,在历史的滚滚大潮中永不知道会被抛往何处。能做到“尽人事,听天命”就不错了。        几乎在同一时期,汤原县境内先后建立起5个国营农场:       莲江口农场、香兰农场、梧桐河农场、伏尔基河农场(即新华农场)、鹤立河农场,另外还建有汤原军垦农场。       建立农场时雄心勃勃,那时候与苏联正处密月时期,凡事向苏联老大哥学习。        当然是想建立大型机械化农场,把北大荒建成国家的粮仓。       从早期的国营香兰农场的徽章上可以看出,名称就叫国营香兰机械农场。       徽章图案也是机械电气化的远景,并有一对强健有力的翅膀,寓意一飞冲天前途无量。       可那个时候国家真是穷啊,整个农场有几台苏联造的小拖拉机就不错了,一些农场还使用过日本开拓团留下的农业机械。       许多年后,黑龙江大片农场才基本实现机械化,已经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的事了。03       真是常说的计划不如变化快。也就二三年左右,这些农场从建立大型机械化农场的初衷,变成了劳改农场。          在黑龙江新建勘测队编汇,1956年出版的《黑龙江省劳改农场汇编》中可以看到当年黑龙江劳改农场的全貌。        为何1952年国家突然增加了许多劳改犯人?        原因在于,1950年12月至1951年10月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清查和镇压反革命分子的政治运动,范围涉及到全国几乎所有地区。        这个运动开始后国家自然就多了许多反革命犯人,公开资料显示,仅广东省就逮捕了十几万人。       这么多犯人只能放到边远地区的劳改农场,这些农场多位于青海和黑龙江。       于是香兰农场归属黑龙江省公安厅管理,成为下属的劳改农场之一。       汤原县境内的梧桐河农场,莲江口农场,鹤立河农场与香兰农场差不多,基本上都是在这个时间段接收了大批劳改犯。       据相关资料,1953年3月,由梧桐河农场、岔林河农场调来一批管教干部押着598名犯人来到鹤立河农场,鹤立河农场由此成立起步。       同年,香兰农场也是由一批管教干部押一群从南京和江西来的犯人。       这批犯人多半是反革命犯,不少是解放前国民党的军政人员。       这些犯人大多数是南方人,肯定相当不适应东北寒冷的气候,却也无可奈何。       劳改犯本来就是强迫他们在劳动中改造自己,成为新人,有什么条件可讲。       应该说农场的犯人们是劳改农场生产建设的主力。       另外,看押这批犯人的解放军复员转业干部有些是带有是有家属的,一些单身军人后来也经安排陆续成家。      这些家属陆续也成为农场职工,农场生产力的一部份。      随着岁月的流逝,陆续有刑满释放人员留在本农场工作那就叫就业工人,或者叫农工。              1954年黑龙江省制定了《刑满释放及安置就业“多留少放”的具体办法》,规定留在原改造场所安置就业的刑满人员占刑满释放人员总数的70%左右。        截止1964年,黑龙江全省共安置留场(厂)就业人员近10万名。        实行这一政策对于减少重新犯罪,解决就业问题,稳定劳改生产,开发边疆经济有积极作用。        但就业人员在政治地位上一直是低人一等的。        对这种转变,当年有说法是“大劳改”变“二劳改”,有些就业人员将家属也带来,就此生根发芽。        可是其子女不得不顶着“就业子女”或是“农工子女”的帽子生活工作。那可是很沉重的一顶帽子,见人矮三分。04        说起香兰自然要提起黑土地。黑土地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得天独厚的宝藏。        这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是地球上最珍贵的土壤资源。        整个地球上有三大黑土地带,这是指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黑土带。        一是分布在乌克兰大平原,面积约190万平方公里;        二是分布在北美洲密西西比河流域,面积约120万平方公里;       第三就是分布于我国东北松辽平原的东北黑土区,面积约103万平方公里,是被誉为"北大仓"的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其实另有一块在南美洲阿根廷连至乌拉圭的潘帕大草原有76万平方公里的黑土带,这样的话共有四块黑土地。        而以弯月状分布于黑龙江、吉林两省的黑土地是中国最肥沃的土地。        这里的土壤富含腐埴质,有一两土,二两油的美誉。        香兰农场位于三江平原,正处于东北最好的黑土带。        据说香兰农场是黑龙江农垦系统中比较适宜种植水稻地方之一,香兰盛产优质水稻。        所以,当年有些南方知青到了香兰农场工作了十年,几乎全是吃东北大米,吃粗粮的机会相当少。       1969年到香兰农场的杭州知青唐先生很有感慨,那年刚到香兰时,就地往下挖,黑土层足足有40厘米厚。        同年赴香兰的余女士也指出,当年她们在建房屋挖地基时,土层截面的黑土层清晰可见。        可唐先生在2016年回访香兰时,十分痛心地发现,黑土层大量流失,有些地表已经祼露出岗地白浆土。        实际上,从前几年开始黑龙江省和吉林省,也都注意到黑土层流失的情况。        据土壤科学家研究,要花费一百年时间,才能形成一厘米厚的黑土层。而毁掉黑土层,却容易的很。        为了子孙后代,防止黑土流失的工作刻不容缓。       05        在1953年,头一批押解干部与犯人进入香兰农场时,香兰虽然是肥沃的黑土地,但也是真正的北大荒。        抗日战争时期,抗联著名将领赵尚志、李兆麟的根据地,就在附近的四块石,现有抗联遗址纪念馆。        可以想像,能让抗联老营驻扎的地方,肯定是人迹罕至的偏僻之地。        凡在香兰生活过的人,都会听到过“二部落”、“三部落”之类的名称。        这是当年日本人为了围剿抗联战士,而建立起来的中国农民集中居住点的名称。通过一些老人口口相传,流传至今。        2012年还有人采访过居住在香兰镇双峰村的抗联老战士金海山,1938年此人曾护送赵尚志到苏联。        早年香兰是一片荒芜的原野,蜿蜒的汤旺河从荒野里穿过,最后流入松花江。                   汤旺河里的鱼非常多,有珍贵的冷水鱼大马哈鱼,江鲟,还有东北雅罗鱼,洛氏鱥,犬首鮈,马口鱼等等。        可经过半个世纪的无节制滥捕加上环境污染,当然现在是没有什么鱼了。         垦荒初期,香兰荒野满是沼泽塔头甸和无边的灌木丛,里面的野生动物獐,鹿,狍子、野鸡,数不胜数。        但东北的冬季寒冷刺骨难以忍受,夏天野地里蚊蠓小咬满天飞。        教科书上所说的,“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听起来蛮诗情画意,小青年读到这里,脑海里会充满遐想而一心向往。        可实际上,北大荒开发新农场的困难一般人难以想像。当年的转业军人带着家属,创办农场远比后来的知青要艰辛多了。        1953年时解放二团开垦的土地屈指可数,远远不是69年大批知青来的时候看到的那个样子。        那时的香兰还是一片荒野,一望无际的草甸上生长着密密麻麻的灌木丛。        早年间开荒是用一种可能是苏联生产的黑色小拖拉机,大片荒地都是靠小拖拉机一点点开出来。        冬天开荒工作就是砍树、铲除灌木、劈柈子、修水利工程。        68年东北农学院来了大批人马,房子不够用。农学院开始伐木造房,由副院长领头带大批人马到烟筒山伐木。        还有,因为人工收割水稻速度很慢,所以入冬后还要继续完成部份水稻收割脱粒工作。        春天来了,一部份人砍树、建造各种更大更为舒适的房屋,包括办公房、家属宿舍,单身职工宿舍,食堂,大会堂,商店等等。        另一部份人开荒清理土地,然后播种。开荒时大批砍伐的树木包括不少灌木堆积如山,可以作为烧柴取暖用。        69年时,经过老一代农场职工和劳改犯们十七八年的垦荒,农场已初具规模。蓝天白云下,整整齐齐的耕地一眼望不到头,眼前还有大片的果园和一排排直冲云霄的杨树。06        早期在香兰在监狱关押的反革命犯,有不少国民党军政的前官员。        那时候在总场有驻扎部队,负责看押犯人。        在原来老学校那院儿里那都是高大的院墙,在院墙的四角都有更高大的岗楼,时刻有哨兵放哨。        据说,咱们香兰这块地也非常难逃出去,西北面是小兴安岭余脉,冬天上山就是冻死,东面是松花江,也很难渡过去。一般认为,逃不出百里方圆。        回顾香兰农场开发史,也曾发生过令人痛心的事情。       建国以来,天津曾有过刘青山、张子善案件。这是在建国初期“三反”运动中查出的一起党的领导干部严重贪污盗窃国家资财案件。        据有关资料,香兰农场在1955年冬季时,发生过监狱看守人员克扣犯人粮食,棉服,虐待犯人结果造成犯人冻死,冻伤的事件。        此事后来惊动最高检察院,最高检在1956年专门发文。      《黑龙江省劳改局直属香兰农场克扣犯人粮食,棉服和虐待、冻死、冻伤犯人事故的检查报告》。      此文抄送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公安部,中共中央一办,国务院一办。      此文一发,香兰名气大了许多。     文件说,香兰农场成立于1953年,以农业生产为主,还有牧羊和基建工作。共有4个大队,24个中队。        共有犯人3455名.其中反革命犯2121名,盗窃犯389名,一般刑事犯389名,其他等等。管教干部63名等。      本次事故主要发生在二大队和三大队,二大队冻死一名,冻伤150名。二大队冻伤257名。        据最高检的文件说,冻伤犯人绝大多数是南京和江西等地过来的,他们怕冻死在东北,回不去南方。       有的说“宁愿在关内坐监十年,也不愿在东北劳改一年”,因而劳动情绪大大降低,任务不能如期完成。       该文件还指出,香兰农场还有对刑满犯人长期存在逾期释放的违法行为。文件认为这严重侵犯了人权。       侵犯人权,这句话在那个年代恐怕只有一些熟悉法律的人能够了解,多数人大约没听说过。正因为如此,才会有十年后造成全国动乱的文革,有了更多的侵犯人权。       最高检文件建议对时任场长吴XX以及一批涉事工作人员进行严肃处理,涉及犯罪的工作人员则予以刑事处分。       其实人性就是自私贪婪的,因为人性的自私,所以任何权力那怕再小也必须有强力约束和监督,没有约束和监督的权力就是祸害。        香兰农场在这次事件后也进行了教育整顿,改进工作方法,逐步向好的方面转变。        人生在世,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首批到香兰的知青也已经过了五十年了,建场往事则更为遥远。        经过历代香兰人的努力,如今的香兰农场建设挺不错了。香兰人生活富足,农产品种类繁多。       不远处大亮子森林公园风景秀丽,汤旺河流水潺潺,空气新鲜。可以的话,大家有空去逛逛。 参考资料:黑龙江省劳改农场汇编          最高检(56)高检通字第31号文件          王征国《我父亲在黄埔军校的经历》 。黑龙江农垦局郭思宝《铁骨忠魂守北疆》 往期回顾:香兰农场记事(二)                 香兰农场记事祝新的一年万事如意,身体健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18 21:2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