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62|回复: 2

从黑土地走出的“笔杆子”(再版)(2)

[复制链接]
范学新 发表于 2025-7-12 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范学新 于 2025-7-12 11:57 编辑

    “北大荒知青风采”系列(九)
从黑土地走出的“笔杆子”(再版)(2)
          (津沪浙区域)

    盛家林,1947年生,天津一中1966届高中毕业生,天津知青,曾任天津人民出版社主任编辑。
    1968年9月18日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五师55团(查哈阳农场)幸福之路分场24连;下乡四年,1972年后在教师进修学院进修一年,后留校教中文五年。1977年高考入南开大学哲学系。1982年毕业后当机关干部八年,办公司两年。历任天津市出版局出版处、版权处副处长,天津开发区渤海出版公司总经理。1991年到天津人民出版社任编辑,合著有《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等。2008年退休。
    无论在哪里,做什么工作,一个习惯始终未变:坚持读书、做笔记和思考。人生信条是:终生学习,做思想者。

   于恪歆,男,天津知青,曾下乡黑龙江农场,担任中学语文老师。1977年参加高考,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1978级学生,曾任学生会副主席。原任《天津青年报》主编,《世界文化》主编,天津外语音像出版社总编辑。
   曾经痴迷于少数民族研究,原本想考中央民族大学,但却接到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录取通知书。
file:///C:/Users/%E8%8C%83%E5%AD%A6%E6%96%B0/AppData/Local/Temp/ksohtml17260/wps55.png
   胡廷楣,男,1948年生,上海知青。原任解放日报体育记者,作家、高级记者。
1969年下乡黑龙江省尾山农场五分场,在北大荒5年;1976年1月6日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教师培训班
   8年教师经历,20年的记者经历长期从事新闻工作,采访过世界最高等级的围棋棋赛达十年之久,曾是海内最好的围棋记者之一。涉猎文化研究二十年,尤致力于围棋文化。1993年,完成访谈录《黑白之道》,受访者中,有棋手陈祖德、聂卫平,有数学家吴文俊,文学家严文井,古典文化学者章祖安等。这是中国围棋的崛起时代,文化观念的留存。其访谈录《黑白之道》已经出版两个版本,四印次;1999年,完成《境界》,是对访谈录的初步解读,意在从科学的视角,描绘“围棋思想”的轮廓。《境界》一书开拓了围棋文化的视野。《黑白之境》脱胎于《境界》,是访谈录《黑白之道》的姐妹篇,直接表现了作者对围棋和社会生活的思考。 近来致力于长篇小说创作,出版知青小说《生逢1966》2008年关于围棋的小说《名局》问世,也是其对于围棋和生活哲理的另外一种表述。目前在为中国首部《围棋学概论》编撰《围棋思维学讲义》。
file:///C:/Users/%E8%8C%83%E5%AD%A6%E6%96%B0/AppData/Local/Temp/ksohtml17260/wps56.png
   盛曙丽,女, 1953年3月27日生,上海知青。大专文化,中共党员。上海著名女作家,原为上海家庭报编辑部负责人。
   1969年下乡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三师32团(北兴农场)28连;1979年返城回沪;19891月正式组成上海家庭报编辑部,盛曙丽为编辑部负责人。
   著有《中学生的藏书》、《新禅说:老公老婆对话录》、《洒在日子上的阳光》、《 与小女儿的对话》、《妈妈的资本》、《母背上的大学》等。
file:///C:/Users/%E8%8C%83%E5%AD%A6%E6%96%B0/AppData/Local/Temp/ksohtml17260/wps57.png
   陆幸生,1949年生,上海知青。中共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新民周刊》特稿部主任,高级记者。
   1968年下乡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3师32团(北兴农场);1982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中文系。1982年后历任《上海青年报》记者,上海《萌芽》杂志编辑部主任,上海《文汇报》版面主编、主任记者,上海《新民周刊》特稿部主任,高级记者。200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陆幸生回城以后一直在新闻系统(文汇报)工作。三十余年的工作写出了三百多万字的精彩文章。著有报告文学集《中国大恐慌》、《穿越沧桑》,报告文学《天下第一难》、《我们是很优秀的》、《采访天安门》、《异国血未冷》、《温家宝在甘肃地矿局》、《走近巴金》、《庐山别墅背后》等。曾获中国潮报告文学奖,中国白玉兰电视纪录片大奖。
file:///C:/Users/%E8%8C%83%E5%AD%A6%E6%96%B0/AppData/Local/Temp/ksohtml17260/wps58.png
   张持坚,男,1951年出生,上海知青。新华社高级记者、上海证券报高级研究员。
1969年5月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50团10连,后调至营、团任报道员和新闻干事。再后,调《兵团战士报》社任编辑。1979年10月,调新华社黑龙江分社任记者,后任采编主任、副社长。1995年1月,调新华社上海分社工作;1999年调新华社主办的上海证券报任总编辑。
   著有《写在黑土地上》、《远去的黑龙江》等,在国内外许多重大事件、上海浦东开发等进程中都有它的真知灼见和重要贡献。
   
   谢金虎,男,1950年6月出生于上海,上海知青,1968年8月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4师34团(858农场),1978年入学哈尔滨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后,先后在新华社黑龙江分社、新华社上海分社工作。新华社高级记者。
   我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改革开放,为新闻人提供了宽松的生态环境。谢金虎在《黑龙江日报》对禁锢国人思想的另一个“两个凡是”提出质疑,引起社会各界思考和讨论。他支持哈尔滨的“倒蛋部队”(倒买倒卖鸡蛋的个体户)挑战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体制,跟踪报道黑龙江各地蛋、肉、奶全产业链的市场化改革,其中“千家万户养猪,一把刀屠宰(检验),千杆秤销售”,让消费者吃上“放心肉”的报道,深得民心。他和同事牟维旭报道的哈尔滨郊区农民发明的冬季暖棚种菜,得到迅速推广,自古以来靠窖藏“老三样”(白菜萝卜土豆)过冬的北方人民,从此吃上了品种繁多的新鲜蔬菜。他和张持坚、陈坚发、顾万明、蒋耀波、王志刚等同事采写的哈尔滨党政分开、政企分离、政府放权的改革,《构建知识型企业》《饭碗之战》责权利分解落实到人的国企改革,《牡丹江市引进人才同时重视和发挥本地人才作用》《广州人经受住了三次冲击波》等报道,以及《齐齐哈尔十点钟下基层干部不受欢迎》《农村花架子》《讨债者说》等创新型的批评报道,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应。通讯《戴红领巾的男子汉》提出的独生子女教育问题,发人深省。
   奉调新华社上海分社后,他是浦东支社首任社长。他和张持坚等同事采写的《中南海和浦东开发》《深圳速度和浦东高度》《浦东探索小政府大社会》等新闻,及时地向国内外讲述了一个个真实的浦东故事。他还是《上海证券报》的创始人之一。临近退休,他受命依托报社筹建《远东证券出版社》,可惜时运不再,功亏一篑。
file:///C:/Users/%E8%8C%83%E5%AD%A6%E6%96%B0/AppData/Local/Temp/ksohtml17260/wps59.png
   朱伟,男,1952年生,上海知青。任《三联生活周刊》主编。
   1968年上山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五师53团(红五月农场)一连,16岁在黑龙江建设兵团开始小说写作;1978年任《中国青年》杂志社文艺部记者、编辑,并采访过对越自卫反击战;1983年任《人民文学》杂志社编辑、小说编辑部副主任;1993年创办三联书店《爱乐》杂志,任主编;1995年接任《三联生活周刊》主编。
   正是这些阅历,使朱伟拥有丰富的文学理论和深刻的社会体验,以及对生活的广泛关注。
file:///C:/Users/%E8%8C%83%E5%AD%A6%E6%96%B0/AppData/Local/Temp/ksohtml17260/wps60.png
   李晓华,男,上海知青,曾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6师27团(勤得利农场)任团宣传股新闻干事原任上海《建筑时报》社长总编辑
file:///C:/Users/%E8%8C%83%E5%AD%A6%E6%96%B0/AppData/Local/Temp/ksohtml17260/wps61.png
   薛耀先,19496月出生,哈尔滨知青。中共党员,主任编辑。任《上海支部生活》编委、采编部主任。
   19685月下乡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一团(锦河农场);1977年考入黑龙江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业,先后任《上海经济时报》编辑部主任、《新闻报》总编室主任,《支部生活》编委、采编部主任。
file:///C:/Users/%E8%8C%83%E5%AD%A6%E6%96%B0/AppData/Local/Temp/ksohtml17260/wps62.png
   颜逸卿 ,男, 1951年3月9日生,毕业于上海长宁中学,上海知青。上海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轻工机械报》责任编辑。
   1969年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14团(共青农场),曾任10连副连长1978年离开农场返城,回上海后先后在工厂、区科技学院、机关、市二工大工作。两次跨进跨出高等学府的校门,而学的专业是“机械”、“经济”。其间,也曾在市二轻职大做过两年兼职教师,后来兼职主编内部期刊《上海二轻设备简讯》。1990年初,调中国轻工机械的行业报工作,当上了新闻记者,后来又做责任编辑7年里陆续发表了300余篇评论和40多万字采写工人或企业家命运的新闻报道,先后获得了中国轻工记者协会新闻作品评选的三等奖、二等奖1992年开始的15年里,陆续在国内`120多家报刊杂志发表了1000余副刊文章

   陆大铿,男,上海知青。原任上海教育报刊总社成才与就业编辑部主任,副编审。
1969年6月下乡到黑龙江省引龙河农场三分场1973年8月返城回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大学中文系毕业。
   长期从事教育报刊的采编和出版工作。
file:///C:/Users/%E8%8C%83%E5%AD%A6%E6%96%B0/AppData/Local/Temp/ksohtml17260/wps63.png
   陈可雄,男,1950年生,上海知青。曾任《文汇报》驻京办事处主任、记者。
1968年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独立二团(铁力农场)农工、建工、团报道员;1973年秋,选调到二师宣传处任新闻干事、创作员;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1978年考入上海复旦大学,毕业后任《文汇报》驻京办事处记者;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中篇小说集《美的结构》(合作)、《呵,青鸟》(合作),电影文学剧本《我们这一代》(合作)、《达紫香悄悄地开了》(合作)等。短篇小说《杜鹃啼归》获《青春》优秀小说奖。
file:///C:/Users/%E8%8C%83%E5%AD%A6%E6%96%B0/AppData/Local/Temp/ksohtml17260/wps64.jpg

   顾龙,男,1950年6月出生,上海知青。新民晚报社区版社长、主编,新民地铁负责人,中共党员、高级记者。上海市浦东新区政协委员、中国科技记者学会理事、中国晚报科学编辑记者学会常务副会长、上海科技传播学会副理事长。
   1968年下乡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67团(现为查哈阳农场)13连当过农工、连报道组长,后调67团宣传股任新闻干事9年,立过三等功;1977年高考入黑龙江大学中文系攻读新闻专业,曾任校学生会宣传部长、广播站主编。曾在解放日报实习;1983年6月调入新民晚报当记者;1985年为新民晚报编委,先后在经济生活部、政法卫部、新闻编辑部、上海新闻部、评论部任主任;1992年策划《只有一个中国》海峡两岸儿童环保作文绘画比赛,成为两岸媒体首次合作的文化交流活动。此后又筹划与《中时晚报》的新闻合作,是两岸地方报纸的首次合作。1993年6月,随新民晚报总编辑丁法章赴台湾考察,在地方媒体赴台属首家。1994年4月出任新民国际有限公司常务理事、总经理,赴美国发行新民晚报,策划国内读者为美国亲友订报活动,首获3万读者单。1995年回报社,在采访一线主持工作。主持组织开展的《夏令热线特别报道》、《新民随笔》均获得上海市媒体优秀品牌。2005年从事新民晚报社区版筹划工作。
   2006年10月18日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创办国内唯一的社区报——《新民晚报社区版》,目前有4种分众型报纸区报,2007年被评为“中国十大创新报业”、2009年被评为“最具成长力的媒体”。2010年参与创办上海第一张地铁周报—《新民地铁》。2008年获得上海市第八届“长江韬奋奖”。为上海市浦东新区政协委员、中国科技记者学会理事、中国晚报科学编辑记者学会常务副会长、上海科技传播学会副理事长。
   回上海后,关心黑龙江农垦的建设,多次参加黑龙江农垦总局的知青座谈活动。2005年创办了《查哈阳知青网》;2006年组织上海知青艺术团参加“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知青专场演出;2007年组织查哈阳知青回访团;2008年主编出版《北大荒新闻系》一书,记录了黑龙江兵团新闻干事这一特殊的职业。2010年在上海主持《北大荒后知青时代》一书的首发式以及农垦齐齐哈尔管理局在上海召开的知青恳谈会。
file:///C:/Users/%E8%8C%83%E5%AD%A6%E6%96%B0/AppData/Local/Temp/ksohtml17260/wps65.png

   戴文妍,女,1949年9月生于上海,上海知青。上海《新民晚报》社编辑。
   1968年上山下乡去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五师47团(大西江农场)耕作之余学习写作。曾发表过中、短篇小说。1979年返城回沪,进入复刊的青年报社,后又参与创办《生活周刊》;1992年到新民晚报社,创办《女性世界》专版。
   著有新闻作品选集《请与我们同行》(文汇出版社)、《女人不易》、《风雨人生》、《幸福婚姻的100个关键》等作品,颇受好评。
file:///C:/Users/%E8%8C%83%E5%AD%A6%E6%96%B0/AppData/Local/Temp/ksohtml17260/wps66.png
    陈凌康 ,男,上海知青,曾下乡到黑龙江省花园农场。原任上海图书馆会展中心主任讲座中心主任,《上图讲座》主编。上海市朗诵协会副会长,主持了2016年6月4日在浙江图书馆二楼报告厅举办的龙井社区“艺海波澜——梁波罗的艺术人生”讲习活动,主讲人为中共湖南省委讲师团教授彭泓杰博士。
file:///C:/Users/%E8%8C%83%E5%AD%A6%E6%96%B0/AppData/Local/Temp/ksohtml17260/wps67.png

   翁德坤,男,1946年生,1966年上海交大附中高三毕业生,上海知青。中共党员,上海市农村党委宣传处《现代农村》杂志常务副总编、上海市知青历史文化研究会《黑土情》杂志总编,上海交大附中老三届校友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1968年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33团(854农场)4连,曾任团政治处宣传干事、新闻干事、报道组长、理论干事。在兵团期间曾立三等功一次。1977年底高考入大庆石油学院数学系;大学毕业后分到上海,八十年代在崇明县工业局任政工宣教股长,中共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文明办主任,县电视大学校长等;
   1988年调入市农村党委,创办《上海郊区报》(现名《东方城乡报》)、《现代农村》杂志社,任常务副主编等,现在市农业委员会上海农科热线工作。在市农村党委被评为优秀党员,记功一次。
   近年来,他大力倡导知青文化建设,是公认的上海知青文化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与发起人。“首届北大荒知青旅游文化节”、“青春叙事·知青油画邀请展”、“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四十周年纪念活动”等,都能看到老翁忙碌的身影。
   老翁的事迹引起了新闻媒体的关注:2007年,老翁接受了人民网记者的采访,抒发了自己几十年的黑土情。同年,在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上,全文报道了对翁德坤和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知青陈健的谈话录,在上海知青中引起了强烈反响。电影《高考:1977》放映后,在七七、七八届考上大学的老知青中又掀漪澜。在文汇报举办的《高考——1977》文汇讲堂上,老翁以亲历者的身份慷慨陈词,一举获得文汇总编辑“最佳感言奖”。
2008年11月,老翁退休了,但他更加繁忙了,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社会活动家”了,头衔还挺多:《黑土情》杂志的编委会副主任兼主编、黑土地文化研究会(黑龙江)负责人、上海黑土地文化研究会召集人、上海交大附中老三届校友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他还要参加各种研讨会、文艺演出,办征文,出集子,组织知青回访活动。
   2024年3月1日,翁德坤因心脏衰竭不幸逝世,令人十分惋惜和悲痛。他的逝去,激起了一场波澜,不仅仅在上海,而且波及到全国各地;他的追悼会,虽属民间,但亲朋好友竞达200多人,花圈、花篮摆放满厅;他的追思会,因场地所限,到会80多人,无数人在网上参会,天南地北,同思同悼,发自肺腑,盛况空前。老翁生前的英雄事迹又一次震撼了人们的心灵,他的生命不息、奋斗不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file:///C:/Users/%E8%8C%83%E5%AD%A6%E6%96%B0/AppData/Local/Temp/ksohtml17260/wps68.png
   夏云,男,1949年4月生,上海知青,1969年参加工作。原任《上海商报》社专刊部主任美国《国际日报》集团高级顾问等职
   1969年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五师49团(山河农场)五营,曾任团宣传干事;
1979年返城后进入徐汇区业大中文专业学习;后历任《上海商报》社专刊部主任,美国《国际日报》集团高级顾问等职。
file:///C:/Users/%E8%8C%83%E5%AD%A6%E6%96%B0/AppData/Local/Temp/ksohtml17260/wps69.png
    钱大成,男,1950年10月出生,杭州知青。中共党员。毕业于杭州大学。高级政工师。任浙江日报社副社长、纪委书记。
1970年赴黑龙江省抚远县海青公社海青大队务农,曾担任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公社党委副书记等职务。1974年进入杭州大学读书,毕业后被选派到浙江省委宣传部干部处工作,先后担任副处长、处长。1996年调任浙江日报社副总编辑1999年任浙江日报社副社长。
   工作努力,勤奋进取,宽以待人,乐以助人,在本职工作岗位上作出了一定的成绩。先后在省级刊物《理论学习》、《政工师》等发表论文《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根本指导方针》、《正确把握新时期的用人标准》等若干篇
file:///C:/Users/%E8%8C%83%E5%AD%A6%E6%96%B0/AppData/Local/Temp/ksohtml17260/wps70.png
   顾万明,男, 1951年6月出生,上海知青。任新华社广东分社记者,新华网广东频道专题主编。
   1969年5月-1972年3月从上海下乡至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3师28团(291农场)6连农工、班长;1972年3月-1977年12月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3师28团新闻干事;1978年1月-1982年2月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学习;1982年3月-1989年6月 新华社黑龙江分社记者、工业副组长、组长;1989年7月-1991年7月 新华社广东分社经济采访室主任1991年7月-1993年11月 新华社珠海记者站站长;1993年11月-2005年 新华社广东分社财经采访室记者、主任记者1978年起开始文学创作,曾在《上海文学》、《报告文学》、《少年文艺》、《北疆》、《北大荒文学》等文学刊物发表文学作品。曾有《那个知青的年代》、《民族的脊梁》作品集出版。
file:///C:/Users/%E8%8C%83%E5%AD%A6%E6%96%B0/AppData/Local/Temp/ksohtml17260/wps71.png
    孙宏杰,男,1954年生,温州知青,1970年4月25日下乡黑龙江省梧桐河农场。返城后历任《温州日报》副总编、总编,市记协主席、梧桐河农场温州知青联谊会会长、市慈善总会副会长、浙江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温州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25-7-12 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知青“笔杆子”真不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范学新 发表于 2025-7-13 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25-7-12 20:42
知青“笔杆子”真不少!

是啊,知青是藏龙卧虎之地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7-14 21:0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