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2070|回复: 3

唐德华:唐家宅:心底的悠悠旧时光

[复制链接]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24-12-11 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唐家宅:心底的悠悠旧时光
唐德华
        生于上海,长于徐汇区宛平南路179弄的唐家宅,那是我心底最眷恋的角落,是承载童年与少年时光的温馨港湾。岁月悠悠,它仿若一盒被岁月尘封的旧磁带,一经触动,往昔的欢声笑语、青涩懵懂便咿咿呀呀地在耳畔回响起来。
        沿着那五六十米狭长且蜿蜒的石子路走进弄堂,身旁的景致宛如一幅流动的市井长卷。和平新村飘来阵阵烟火气,饭菜的香气裹挟着邻里的家常寒暄;耶稣福音堂静静伫立,庄重与静谧的气息悄然弥漫,安抚着周遭的喧嚣;正言小学的朗朗书声,似跳动的音符,活力满满地钻进耳朵。这一路的声色光影,护送着你走向弄堂尽头的唐家宅——那位默默见证家族兴衰、静静承载往昔荣光的“沧桑老者”。
        听老一辈讲起家族渊源,先祖怀揣学识与抱负,从山西跋涉至沪上,凭满腹经纶叩开功名大门,就此扎下根来。家族代代传承,开枝散叶,渐成这村落雏形。家中祠堂那块林则徐亲题的“怀远堂”匾额,仿若一颗明珠,熠熠生辉。自小在课本里领略林公虎门销烟的豪迈英姿,知晓他是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故而每次踏入客堂,目光触及匾额,崇敬之情便如热浪翻滚,涌上心头。那苍劲有力的字迹,不仅是家族引以为傲的稀世墨宝,更是唐家宅深厚文化底蕴的有力见证。
        因校长与唐家沾亲带故,不满七岁的我顺理成章迈进正言小学。班里唐家宅的伙伴不少,周国富、张洁清、包淑芳、唐慧玲等,大伙整日厮守在一起,情谊质朴纯粹。放学后,书本往桌上一摊,几个小脑袋立马凑作一堆写作业,碰上难题各执己见,争得脸红脖子粗;作业一撂下,转身就如脱缰野马,在弄堂里肆意撒欢。
        戴上红领巾后,我当上中队长,正巧赶上“大跃进”热潮席卷全国。校园里大炼钢铁,同学们热情高涨,纷纷抱出自家“存货”,铁锅、铁罐一股脑儿往学校搬。我也不甘人后,瞅准家里的窗户铁栅栏、暖手“汤婆子”,甚至铜帐钩,一股脑拆了、揣上,捐给学校“助力炼钢大业”。学校养兔子贴补校用,饲料得学生自个儿解决。放学后,大伙人手一个篮子,冲向河边割草,近处的青草没几天就被割得精光,大伙也不嫌远,转战漕溪北路、漕宝路一带,为兔子的“口粮”奔波不停,虽累得气喘吁吁,脸上却洋溢着开怀笑意。
        彼时学校实行半日制,下午大把空闲时光,我家房子宽敞亮堂,自然而然成了课外小组“大本营”。12 号门前空地、唐家祠堂,处处都填满了我们的嬉闹声。我们找来门板当台子,砖头当网,你推我挡打起乒乓球;我们一起玩“官兵捉强盗”的游戏,惊呼声、欢笑声此起彼伏。男生滚铁圈、打弹子,你追我赶,劲头十足;女生跳绳、踢毽子,身姿轻盈,彩绳翻飞。那纯粹无忧的快乐,至今想来都暖彻心扉。
        端午时节的一件小事,至今刻骨铭心。家中包了粽子,余下的挂在房梁饭篮里保鲜。午后同学嚷着肚子饿,我一拍胸脯,搬来凳子叠罗汉般垒高,踮着脚尖取下篮子,大伙人手一只,风卷残云般吃掉七八个。傍晚父母下班,母亲瞧见粽子少了大半,脸色瞬间阴沉如墨,操起竹竿朝我腿上抽来。我疼得哇哇直叫,边躲边掉眼泪,多亏父亲眼疾手快阻拦、好言相劝,母亲才扔了竹竿,心疼地把我搂进怀里。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一篮粽子是全家人好几天的口粮,挨过这顿打,我也瞬间懂了母亲的难处,暗暗发誓绝不再背着大人贪吃。
        唐家宅的岁月,并非只有甜蜜,苦涩亦如影随形。自来水还没通到家家户户,全靠 13 号门口井台上那两个公用水龙头,维系周边住户的日常所需。井水清澈凛冽,夏日炎炎时,冰镇西瓜、消暑解渴,堪称一绝;可寒冬腊月,北风呼啸,站在井台上搓洗衣物,冷水似钢针,扎得小手通红生疼。宅里道路多是土路,一遇下雨天,泥泞不堪,一脚下去,泥点子直溅到膝盖,回家一趟,屋里屋外被踩得脏乱无比。以至于每年春节前大扫除,我们兄妹俩用铲子清理外屋地的千层泥,累得腰酸背痛,望着那满满一篮子泥,相视苦笑,这也算是唐家宅独有的“新年馈赠”了。
        1968 年 8 月,我怀揣不舍与眷恋,响应号召上山下乡,挥手作别唐家宅;1979 年旧城改造,老宅大多在轰鸣声中消逝,仅余 44 号隐匿于上海建科院内,倔强地守着往昔余韵。地理版图上,唐家宅渐渐隐去踪迹,但在我心间,它早已化作一座巍峨丰碑,那些欢笑与泪水、成长与挫折,以及熟悉的故人面容,统统沉淀心底,化为最柔软、最坚韧的部分,永不磨灭。岁月长河滔滔向前,唐家宅的故事,必将永远熠熠生辉,温暖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宜里农场董建国 发表于 2024-12-12 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要仔细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宜里农场董建国 发表于 2024-12-13 08:20 | 显示全部楼层
唐家宅的岁月,并非只有甜蜜,苦涩亦如影随形。自来水还没通到家家户户,全靠 13 号门口井台上那两个公用水龙头,维系周边住户的日常所需,真实,我家当年也是挑水,我就挑过水,一挑水1分钱,想想有点记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24-12-13 14:39 | 显示全部楼层
宜里农场董建国 发表于 2024-12-13 08:20
唐家宅的岁月,并非只有甜蜜,苦涩亦如影随形。自来水还没通到家家户户,全靠 13 号门口井台上那两个公用水 ...

谢谢建国的回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10-3 22: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