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1193|回复: 0

我和关向东的一段文字情缘

[复制链接]
浪淘沙 发表于 2024-9-15 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浪淘沙 于 2024-10-5 08:06 编辑

                                            
我和文坛骁将关向东的一段文字情缘
            ——读关向东老师《旅游散记》(征求意见稿)


      非常可惜,没有第一时间阅读《旅游散记》。
因为,这是作者在该书问世12年后,才得以认真阅读的作品。其实,作者早在2021年春天就获得了该书。当时我很是意外和高兴。
因为作家关向东早年在哈埠新闻界勤奋耕耘、颇有名望,而且还是当地《人才信息报》总编辑,堪称冰城新闻界一位著名人物。巧合的是,是年春,我受邀参加了南岗区一个农村乡镇的写作组。当时,人手不足,正好我和关老师同在一个什么群,所以,我就邀请他加盟。这样,我们虽然是初次相逢,可是关向东,就赠送了署有他真实姓名的两本书籍作为见面礼,我非常受感动,连声表达了感谢。这样,我们就成为了有一面之交的朋友。
      由于忙忙碌碌,由于始料不及,加之当时脑子还很乱,手头还有一个我心爱的项目没有落实,参加该写作组,纯属朋友面子,堪称不得已而为之(尽管后来我们彼此都因为某种原因退出了写作组,可是,作家还是以史学家的笔触,完成了关于该事件始末原由的如实报道)。凡此种种,就没有时间和可能来阅读和回复了
      不过,当时就表层印象而言,感觉还是不错的。我认为这两本书还是一份十分珍贵的礼物,就是说,这些年来,能够获赠这样礼品的机会还不是很多,尤其相当于这样有名望作家的著作机会更是有限。根据当时习惯,我就下决心一定写作一个读后感什么的作为答谢,以表达一下感激之情。  
      后来还是因为,一直没有可能完成这一文稿,在我这方面联系不多,可是他的创作激情还是每每感动和激励了我。由于关向东与时俱进,在网络上更是一骑绝尘,几乎还是跟二三十年前一样,还是那样勤于笔耕,几乎隔三差五就有作品问世,几乎每天都牵动着我的目光。
      光阴荏苒,一晃三个年头过去了,期间,还跨越了十恶不赦、令人迷茫的病毒岁月,当我劫后余生,欣喜万分时,我手头的一些乱事也处理差不多了,这样,我在今年暑期就可以静下心来阅读和写作了。
想要完成这样的写作,阅读是关键,如果不加以详细阅读,读后感就无从谈起了。所以,三载光阴,竟然连我比较擅长的七言绝句,都没有敷衍一首,足见阅读之于写作读后感多么重要了。
      应该说,该书还是一本趣味性十分浓厚的书籍。从封面上看他在“天下第一关”城楼上的留念,到“中国远征军名录墙”、以及他在大西北高头大马上微笑的照片等等,无不令人心驰神往,思绪万千——
      开初,我的写作并不顺利,经验告诉我,类似文章似乎也需要考虑一下结构,这样,才可以把书中干货和精髓充分地概括出来。
      所以,当写作每每陷入僵局时,我就每每打开册页华丽、
图文并举的原著加以反复阅读,并随时随地加以圈点和标注,以期找到灵感和突破口。这样,我紧锁的眉头就渐渐舒展开来了。
      在此,首先要解释一下,为什么标题要称之为“文坛骁将”。这是因为,从他横跨和驾驭多领域的写作能力来看,有关于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影视剧本及其拍摄关向东均有涉猎。例如:其中,已出版的主要著作有散文集《真话杂著》、经济门类的有《企业经营管理秘诀》、长篇小说《国难前夜》、报告文学《情祸》、《一笔写天下》、《鬼才怪事》等。主要电视剧《锤中情》,黑龙江电视台拍摄;《没妈的孩子》黑龙江电视中心拍摄;《心灵瞳孔》,中央电视台拍摄;《追寻》山西忻州电视台拍摄等,堪称成绩斐然,有口皆碑。
      作为我熟知的、作为哈尔滨乃至于黑龙江本土的文坛人物,应该说屈指可数,称之为“文坛骁将”,是毫无疑问的。我以为,这部冠以《旅游散记》著作是十分厚重的。首先是由于它采用大十六开本和画报纸张印刷,25万字,有散文上百篇,具有一种画报般的美感和效果,因其如此,份量是普通纸张所不能比拟的;加之文章内容具有十分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时政特色,加之旅途上所经历的山川风物又是自驾游居多,加之祖国大好河山、名胜古迹,以及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目不暇接,是普通旅游者所难以企及的游历,其厚重程度应该说是不言而喻的。  
      由于这是作家献给自己60岁生日的一份礼物,具有不平凡的里程碑意义,透过一页页、一幅幅精美的记述和画面展示,作家不平凡的履历和收获,便清晰地跃入了作者的眼帘,一种先睹先快、后睹后快和不睹不快的感觉油然而生。  
      从中我们可以更清晰地领略到作家在各个时期人生屐旅和不平凡的瞬间。
      就总体而言,该书涵盖了作为人生十分重要的两个部分,即,退休前后两个不同时段人生履历。
      以他的2002年为分界线,从他人生上半场来看,作家所取得的收获和成绩,在同龄人中抑或是在同窗好以及哈埠文坛来看,也是出类拔萃的,为他退休后驰骋文坛奠定了良好基础。
尽管作者没有机会领略到他人生排行头一部的《真话杂著》,但是,通过不足该书五分之一的篇幅,也可以大体梳理出一个轮廓来。
      总体来看,尽管部分照片由于历史久远、年份不一,无不充满了岁月沧桑感,令人回味无穷,其中一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成为了我们这一代人回忆和审视那个尘封了几乎60年往事的有力证明。例如,《我的第一次‘旅游’照片》。这幅照片产生的背景是1966年秋天,全国各地中学生以上学历的红卫兵小将,可以免费坐火车去北京,免费吃住行,接受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检阅。由于是毛主席“亲自点燃文化大革命烈火”,可能还是小学生的他,由于人高马大,甚至看不出他还是一个小学生,由于他政治嗅觉灵敏度高,在这样的背景下,有着善于抓机遇天赋的他,二话不说,在衣兜里只有五毛钱的情况下,就像中学生一样地踏上了开往北京的列车。
      这样,他有幸在距离天安门最近的地方,抑或是距离毛主席最近的地方,以那个年代最流行的造型,把革命红宝书——《毛主席语录》紧紧贴在了胸口上,无限虔诚地表现出了对伟大毛主席的无比忠贞热爱之情。尽管这幅照片画面有些斑驳和拥挤,图像还不是那么清晰,但是,却成为了那个动乱年**始的重要标志。
      透过这幅具有历史意义照片及其相关描述,抚今追昔,对于今天国泰民安的幸福指数,以及对于毛主席他老人家的怀念,都是与日俱增。
      该幅照片虽然是小人物的照片,反映的却是国家大事。那么,下面这幅照片反映的则是我们民族推崇的孝子情怀。
      当时是1998年,只见照片上的他和母亲、儿子三人在北京天安门留下了一幅彩色照片。我们在他高大身躯旁边看到的则是面容有些清瘦、个头略显矮小的他白发苍苍的老母亲(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可爱的母亲,可是,作家的母亲更有不平凡之处。因为,作家早年丧父,他那有些弱不禁风的老母亲硬是坚持着一个人把两个姐姐和他抚养成人),此时此刻,在这幅照片上我们可以联想很多很多,我们大家都能有千言万语要说,然而,我们的作家朋友,却用这样一幅照片表达了心中无限感激之情。诚然,这并不是很多人都可以做到的。
      据作家介绍,他当时是以《中外企业家》杂志记者身份公出到北京的,顺便成功地安排了老母亲一趟北京之旅。在此期间,游历了长城、故宫、颐和园等各大名胜古迹。如此这般,让他历尽沧桑的老母亲不禁为有这样的儿子平添了几分自豪感。这是很多人渴望不可及的,也包括我在内。
      在他人生上半场的履历中,不仅时间跨度巨大,不仅有祖国大好河山异彩纷呈,而且还有作家与我们伟大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不平凡经历。像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样重大的历史事件,作家也同样也有机会去亲身经历和体验,这首先是他笔墨生涯的一个巨大胜利。
      例如,1996年5月,他有幸成为了《知音》杂志的最佳作者,在该杂志盛情邀请下,他心情激动奔赴香港,通过4天马不停蹄的采访,他以跳动的笔触,生动的勾画出了《香港回归前一年》香港各界人民群众之与这一伟大历史事件众生相。
      在文中,他饱含激情的写到:还有几个月时间,中国政府就要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港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香港主权回归倒计时上。1997年越来越近,香港报纸、电视台天天谈,天天议论,不少单位都制作带香港区徽的纪念品小旗儿、小中太阳帽儿、T恤。一些银行开始发售1997年纪念币、优惠券儿。据香港新晚报胡记者介绍,目前凡有1997数字的电话号码、汽车牌照都在升值走红。1997、7991的车牌照已经炒到了上百万港币。1997年回归香港将隆重举行权力交接仪式。新建的交接仪式大会堂还没封顶,会堂广场周围的宾馆酒店房子就早已被高价包满。1997年7月1日凌晨,中英两国政府交接仪式将在这里举行,人们都会看到这珍贵的历史场面。看到大英帝国的米字型国旗,在香港永远降落下来,看到大清王朝给中华民族留下的痛彻一个世纪的耻辱最后被洗刷一刻。
      在这段酣畅淋漓、激情洋溢的字里行间,不仅表达了香港各界群众回归前激动万分,也让内地读者提前感受到香港重新回到怀抱的喜悦和快乐。
      尽管他在文坛纵横捭阖、风生水起多年,可是体制内的条条框框还是需要考虑和接受的。恰在这时,我们党的好政策来了,在职人员可以提前退休。他当机立断,提前12年退休,离开了他所供职的哈尔滨工商局系统,走上了一条全新的创业大道。
      这时的他,可以说“仰天大笑出门去”,可以说“猛虎归山,蛟龙入海”,可以说如鱼得水、驾熟就轻,可以完完全全、彻彻底底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了。
      从此,“东边日出西边雨”,各地稿件和笔会邀约不断,
作家马不停蹄,日夜兼程,应接不暇;黄河上下,大江南北等等,所到之处,无不留下了他忙忙碌碌的身影。从此,他就像一个上足了发条的陀螺仪,旋转个不停,然而,他更是乐在其中。   
      这样,他不仅成为了“读万卷书,走万里路”的人;更成为了一个“读万卷书,走万里路,写万里路”的人。      
      “绿荫不减来时路”。在他下半场的人生竞技场上,除了继续延续其在上半场的路数和风格外,这时的他在创作王国里更是可以随心所欲,挥洒自如。
      其中一次,他竟然伙同7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前往祖国大西北自驾游,往返日程达50多天,像红军长征一样,行程25000多里,途径内蒙古、陕西、山西、甘肃、新疆等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累计下来,几乎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这样,诸多的历史名人和革命老区,诸如大漠孤烟和假成吉思汗陵等风景名胜,诸如中国原子城和克拉玛依油城,无不给他留下了无限的遐想和感慨,随之又文采灿然地出现在他优美动人的篇章里。
      这样的经历和见闻,让他的作品有了更为丰富的内容和视角。如此来说,能有大把大把时间任他自行支配,这在体制内是不敢想的。
      有趣的是,他的这一近20万字的《驾车健身万里行》,一经问世,就好评如潮。很多家网站,未经作家允许就擅自转载,作家又不得不放下身段,不得不委托他人打起了官司。最后获得了可观的赔偿。由此可见,作家的妙笔生花,堪称有目共睹的。
      简洁是艺术的双生子。为了讨巧起见,为了节约在家的时间,作家在其丰富多彩的人生下半场上,尽管波澜壮阔、顺风顺水,一路高歌猛进,但是,作者在这里最想告诉大家的就是一件事:作家曾经三次难忘地见到过英明领袖华国锋主席。
      想当年,英明领袖华主席,一举粉碎四人帮,可谓功高日月。当时,全中国人民的伟大导师毛泽东主席不幸逝世,江河呜咽,天地同悲。四人帮反党集团,蠢蠢欲动,黑云压城。在那个举国含悲的日子里,普通老百姓除了痛不欲生,还是痛不欲生。
      此时此刻,高处不胜寒的还没有成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公认为“英明领袖华主席”的时候,年纪只有五十六岁的他,处在历史重要转折关头,他不是“没有眼泪,没有悲伤”,而是集万千压力和关注于一身,他不能只有眼泪和悲伤,在毛主席逝世的第二天,就布下天罗地网,生擒活拿四人帮,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
      在此作如上回顾,目的无他,就是想要大家重温一下历史,重新认识一下英明领袖华主席当年的丰功伟绩,为大家很好地理解该篇,提供一个必要的参考。
      有关作者曾经三次见到过华主席大致经过是这样的:第一次,是华主席在1977年4月份,首次出京,在大庆召开了“全国工业学大庆的会议”。视察大庆时,作家刚好在大庆公出,闻听此信,就在大庆东风宾馆这个大庆当时最高档宾馆多滞留了一天,通过关系“隐藏”下来,在宾馆一个视线清析的房间里看到了近在百米、已经获得公认的“英明领袖华主席”。能够亲眼目睹毛主席为我们选定的接班人风采,能够近距离领略受到全国各族人民热爱的华主席的音容笑貌,擅长表达和想象他更是高兴和激动万分。
      他后来在文中这样写到:“当时的华主席神采奕奕,微笑着向人们招手致意”。从而表达出了当时各族人民群众群众对伟人的崇敬之情。
      第二次和第三次见到“英明领袖华主席”的时候,是因为同一件事,作家还是喜欢沿用过去的称呼,以表示尊敬之情。   
      事情经过是这样的:1999年2月,作家的一个好哥们许长虹投资几百万巨资,出版一部大型《毛泽东诗词创意画集》,他们获得了中办、国办、国信办等有关方面批准后,恳请当时离开领导岗位的华主席为该画集题写封面,他老人家慨然应允。后来,他们二人又将成功出版发行的《毛泽东诗词画集》,并亲自奉送到了老人家面前。可以说他们是怀着和当年一样的心情去拜见华主席的。诚然,他们也至少代表了我和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我觉得作家等人此举是值得大书特书一笔的。为此,我为有作家这样的朋友而感到光荣和自豪。
      至此,作者的读后感,恐怕就要告一段落了。
      目前,作者唯一的遗憾就是,当时,没有请作家签名留念。相信这一机会还是不难实现的。在此,恳请作家和广大读者不吝赐教和指正。谢谢作家和大家。
——2024、8、15   


IMG_20240915_163317.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13 03:4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