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525|回复: 0

【冰城史话】花园街区“黄房子”记忆 | 王宝滨

[复制链接]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24-7-2 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s://mp.weixin.qq.com/s/AvcHkH7wL6XHoI033OBvIg

[color=rgba(0, 0, 0, 0.9)]花园街区“黄房子”记忆

[color=rgba(0, 0, 0, 0.9)]文/图 王宝滨

[color=rgba(0, 0, 0, 0.9)]      俄罗斯总统普京离哈傍晚,我来到西大直街中俄联合大学门前,一睹新校门的风采。华灯初上晚,清风徐徐来。新落成的校门在晚霞和路灯光辉映下,显得气势恢宏,众人纷纷拍照。校址曾是我的故园,我为故园华丽转身而兴奋,往事情不自禁浮现在眼前。
[color=rgba(0, 0, 0, 0.9)]      50年前,我家住在西大直街、花园街(现联发街)、北京街、海城街合围中间的一个铁路大院里。说得具体一点,就在现南岗博物馆洋楼后面。那时的“黄房子”街区是哈尓滨第一流的街区,街道整齐划一,房舍错落有致,基本保留着中东铁路时期的风貌。它虽然坐落在城市中心,但闹中取静,除北面的西大直街车来车往外,其余三面街道都不走公共汽车,汽车也很少。东侧是秋林商圈,西侧是哈铁文化馆,北侧是铁路中心医院、火车站,生活便利,出行方便。向南下坡是马家沟河,暴雨过后雨水流进河里,街区却从不积水。这里常住人口稳定,中东铁路时期的俄籍高级职员居多,哈尔滨解放后住户都是铁路职工。有鉴于此,1946年至1948年期间,中共中央东北局主要领导彭真、陈云、高岗、李立三;东北民主联军司令员林彪等首长都把家安在这里。彭真旧居在北京街66号,林彪旧居在联发街5号,李立三旧居在联发街6号。林彪旧居和李立三旧居隔道相望。
[color=rgba(0, 0, 0, 0.9)]      高大、坚固的“黄房子”分布在街区外圈,房盖敷设铁皮或挂瓦,铁皮刷绿油漆,瓦有红色和灰色的两种。中间绿地上分布着一些“板夹泥”房舍和仓库,还有马厩、汽车库和半地下冰窖。“板夹泥”房舍外墙刷黄色或白色石灰水。在我记事的时候,马厩、汽车库已被改成住宅。有的“黄房子”有独门独院,有的是多户型的。独门独院住户都是处级以上干部,家里有铁路电话。多户型的住户都是普通干部。每栋住4户至6户,公共厨房。室内有上下水,室外有“马葫芦”(下水井)。清掏“马葫芦”的汽车是日伪时期留下来的,汽车大厢上是一个污水罐,用汽车马达带动水泵,通过粗大的橡胶管子把“马葫芦”的脏水抽上来,放进马家沟河里。我读小学时,学校上半天课,放学办课外学习小组,因常到同学家学习,我几乎走遍了街区内所有的“黄房子”。  “黄房子”墙体厚,双层门窗,地面铺红松板,天棚填锯末,冬暖夏凉。室内举架高,门窗高大,空气流畅,采光极好。宽宽的窗台能躺个小孩。每栋房子都有前后门。林彪住的那栋房子有3个门,一个临联发街,另一个通向小花园,还有一个靠近大厨房,估计是供厨师、勤杂人员出入的。有一部分是暖气房,独立的小锅炉房在地下室。没有暖气的房子冬季烧火墙取暖,室外大雪纷飞,室内却温暖如春。
[color=rgba(0, 0, 0, 0.9)]      街区家家有凉亭和门斗,均为木结构,造型各异。下半部是雕花木墙,上半部是方格玻璃窗。外廊柱雕花,檐下装饰锯齿形木雕。凉亭又称“太阳间”。门斗为尖顶,双扇门,稍大些的门斗两侧有窗。有的“黄房子”附带“暖亭”。“暖亭”比凉亭宽敞高大,双层玻璃窗,室内光线充足,外刷月白色或乳白色油漆。有的房子还有浴室和地窖。地窖深约1.5米,四壁砌砖或砌石,有可供上下的木梯和通气孔。地窖盖与地板严丝合缝,夏天打开时,凉气扑面,冬天可储藏土豆、白菜。
[color=rgba(0, 0, 0, 0.9)]      街区绿树环抱,除榆树、丁香外,还有樱桃、海棠果、山丁子等果树。有的人家在门窗前栽葡萄秧。在炎热的夏季,葡萄架下一片阴凉,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空气沁人心脾,常引来美术学院的学生到此写生。大院里的人喜欢养鸽子,他们把鸽子带到很远的地方放飞,回家的鸽子在空中盘旋,拴在鸽子尾部的鸽哨在空中嗡嗡作响。还有喜欢捕鸟的,捕鸟者把滚笼、拍笼挂在树上,笼子里的“鸟油子”不停地啼鸣,把空中的山雀引过来。春天捕黄鸟、红金钟,秋天捕苏鸟、靠山红和红麻料。整天叽叽喳喳的麻雀无人理睬。家家房前屋后都有小菜园,多数种小白菜、茄子、西红柿,还有种豆角、玉米和向日葵的。夏季里的雨夜一觉醒来,窗外时紧时缓的雨点敲打在向日葵的阔叶上,噼噼啪啪的雨点声催人继续入眠。呼吸泥土的芬芳,耳闻天籁之音,使人备感大自然之美。 在童年,记忆最深刻的莫过于冬季的落雪。那时的雪似乎要比现在白,而且鹅毛般的大雪总是在夜间悄然而至,有时下到天亮还不停息。落雪很厚,厚得推不开房门。雪后的街区美极了,地面一片洁白,尖房顶、伞状的树冠和三角形栅栏顶都戴上了一顶顶洁白的雪帽子。鹅毛般的雪絮还在飘,落英纷纷,整个街区变成银色的童话般的世界!
[color=rgba(0, 0, 0, 0.9)]      新中国成立后,“黄房子”居住按等级分配,局级干部每人50平方米,处级干部每人30平方米,科级干部每人10平方米,普通员工每人4平方米。家属按人口增加面积,每人4平方米。房租按月从工资中扣除,因住房条件不同,每月每平方米租金8分(板加泥房)至5角(暖气房)不等。室内家具是公家的,如立柜、桌椅、沙发、地毯、钢丝床等。按月收折旧费(租金),椅子每月1分,大地毯每月2角。这种收费标准从1952年一直持续到1985年。
[color=rgba(0, 0, 0, 0.9)]      2011年,花园街“黄房子”街区住户整体搬迁。2021年7月6日,《花园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得以批复,随后中俄联合大学落户于此。目前,高耸的校门已立起,临街科研机构已挂牌,开学指日可待。相信开学后的校园会更加恬静、美丽……作者简介】王宝滨,1954年生,哈尔滨人,文史爱好者。
[color=rgba(0, 0, 0, 0.9)]
[color=rgba(0, 0, 0, 0.9)]【作者授权】本人为原创散文《花园街区“黄房子”记忆》作者王宝滨,特授权“冰城文艺交流”微信公众号平台制作发布。个人观点,文责自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29 17:2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