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2013-11-19
在线时间 小时
最后登录1970-1-1
金钱
|
1955年评元帅军衔时,周总理为什么为陈毅争元帅,而不是粟裕?
鸢飞九天关注
2022-12-19 17:38来自河北原创
1955年9月27日下午5点整,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来到中南海紫光阁西边的国务礼堂,准备向开国元勋们授衔。
随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彭真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的命令》,毛主席亲自站起来,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的命令状一一授予到场的各位元帅。
当时,接到毛主席亲手授予的元帅军衔命令状的有7位元帅。他们分别为:朱德、彭德怀、贺龙、陈毅、罗荣桓、聂荣臻、徐向前。再加上因病在青岛疗养的刘伯承和林彪,以及在大连组织抗登陆演习的叶剑英,他们10个人,正是大名鼎鼎的十大元帅。
然而,许多人可能并不知道,10大元帅的数量几乎是到了最后一刻才敲定的。在最初决定授予元帅军衔时,根据担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的职务的人数,被授予元帅军衔的应该是11个人才对。
除了10大元帅,邓小平也名列其中,而且,邓小平授元帅军衔,无论是资历还是功绩都是毫无问题的。只不过,由于考虑到邓小平的工作基本脱离了军队,再加上本人的谦逊,最终,邓小平才未被授予元帅军衔。
然而,还有一个人跟邓小平情况相似,当时,陈毅除了担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的职务、与军事工作相关之外,其他主要工作都是从事政府和党务的工作。
当时,邓小平的职务是中共中央秘书长,而陈毅则是副总理。因此,其实陈毅和邓小平一样,既可以授予元帅军衔也可以不授予。那为什么陈毅最终还是被授予元帅军衔呢?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周总理的力挺。
1959年9月9日和9月11日,接连两天中共中央书记处召开会议,对元帅军衔问题进行了讨论。当时周总理在北戴河,并未参加这两次会议。
不过,9月11日,周总理还是专门打电话给当时中共中央副秘书长、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表达了自己对于元帅军衔的意见。而他的意见是十分明确的,主张授予陈毅元帅军衔。
周总理说道:
军衔授予对陈毅同志现在和将来的工作均无不便之处,平时可以不穿军服,必要时穿。苏联的布尔加宁同志原也有元帅军衔,现在他做部长会议主席的工作,就不常用元帅头衔了,可以说是一个例子。
所以,在陈毅是否受元帅的问题出现不同意见时,正是有了周总理等人的力挺,才有了陈毅位列10大元帅、被授予元帅军衔的事情。
而周总理之所以专门打电话对陈毅授军衔的事情进行建议,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周总理考虑到新四军、红军南方八省游击队代表的问题。
无论是红军时代的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还是抗战时期的新四军,当然也包括解放战争时期的第三野战军,都是我军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为革命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所以,无论出于情感考虑还是出于山头平衡问题,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新四军和第三野战军都需要有一个代表。而这个代表,很显然,曾领导长征后红军游击战争、担任新四军军长和三野司令员兼政委的陈毅,是十分合适的。
不过,也有人提出这样一个疑问,陈毅元帅固然在资历、地位、战功等方面没有问题,但是,与陈毅长期合作,军事才华更为卓著、战功最为更为显赫的粟裕,在军事方面的才华更高一筹。为什么周总理没有将粟裕建议为元帅候选人呢?
粟裕没有被评为元帅,一直是许多人认为十分遗憾的事。因为,在20多年的军事革命生涯中,粟裕早已展现出极为优异的军事才华。
甚至,由于经历坎坷,相比早在红军时代就声名显赫、战功卓著且地位颇高的林彪,粟裕甚至可称之为人民军队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最大发现。
解放战争时期,粟裕长期战斗在蒋介石腹心之地、且所统帅兵力远少于国民党军队,然而即便在如此不利的情况之下,粟裕却屡屡打出令人惊叹的战绩。无论是七战七捷还是孟良崮战役,无论是豫东战役还是波澜壮阔的淮海战役,粟裕创造了一场又一场奇迹。
正是靠着一场又一场的“神仙仗”,粟裕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生生将一支偏师打成主力,极大地促进了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正是因为粟裕在解放战争中惊艳无比的发挥,使得粟裕成为解放军各级将领之中战果最为丰硕的一个。
所以,单论解放战争时期的战果,在解放军中可与粟裕相媲美的,也只有与他同龄的林彪而已。但是,林彪位列十大元帅第三,而粟裕却并未被评为元帅,这使得许多人感到意难平。
作为开国总理,周总理对于粟裕的战功和军事才华自然也是了如指掌的,为什么在评选元帅时,周总理支持的是陈毅,而不是粟裕呢?
众所周知,对于军衔的评定,并非完全按照职务和战功,除了这些,同时也考虑到了资历和各方面平衡的问题。所以,军衔的授予,其实是一种综合考量的结果。
在陈毅和邓小平一样可评不评时,周总理为什么会支持陈毅被评为元帅?
周总理考虑的正是资历和各方面平衡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前,人民军队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分别为红军时代、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
红军时代,人民军队主要分为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等三大主力,以及南方八省游击队、陕北红军、红25军等稍小一些的红军队伍。
在抗战时期,则主要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到了解放战争时期,五大野战军——第一野战军、第二野战军、第三野战军、第四野战军以及华北野战军是绝对主力。
这些部队都在不同时期为党和人民立下了赫赫战功。所以,考虑到全军平衡的问题,应该尽量让每一支主要力量都有一名元帅作为代表。而10大元帅的评选,正是考虑到了这一方面的因素。
所以,红一方面军作为红军的主力,同时也是中央红军,产生了高达8名元帅,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罗荣桓、聂荣臻、叶剑英都是红一方面军出身,而在长征之前,陈毅也出身红一方面军。
红二方面军的代表是贺龙,红四方面军则是徐向前。不过,在红军三大方面主力军纷纷离开根据地,踏上长征之路后,留在南方八省坚持艰苦卓绝三年游击战争的红军游击队,也是红军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在抗战爆发之后,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还组成了新四军。所以,无论出于这些红军队伍和新四军功绩的考虑,还是它们在我军中占据的重要地位,他们都需要拥有自己的元帅代表。
在抗战时期,十大元帅中有9人出自八路军系统,当然,八路军同时也是事实上的我党领导军队的总部,所以,八路军出身的元帅最多并不奇怪。
然而,新四军毕竟是仅次于八路军的第二大武装力量,尤其在1945年抗战即将胜利之际,新四军已经拥有30万的兵力,占到人民军队总兵力120万的1/4强,
所以无论如何,新四军也应该拥有自己的元帅代表。而到了解放战争时期,第一野战军彭德怀是代表,第二野战军的元帅代表是刘伯承,第四野战军的代表林彪、罗荣桓,而聂荣臻、徐向前则为华北野战军的代表。
所以,作为解放军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作为战绩名列前茅的第三野战军,当然也需要自己的元帅代表。
那么,谁可作为红军南方游击队、新四军和第三野战军的代表呢?很显然,陈毅和粟裕都是十分符合的,就军事才华而言,粟裕甚至还要高一些。
但是,正如前文中所说的那样,元帅并不仅仅只是战功的评比,而是综合考量和平衡的结果。考虑到这一点,尤其是资历问题时,三大时期一直未能担任正职、长期作为陈毅副手的粟裕,在资历方面显然比陈毅要浅一些。
红军时代,粟裕的最高职务是红一方面军红十军团和红七军团的参谋长,大约相当于副师级。而早在1924年就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陈毅,不但曾和朱德一起率领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的部队转战湘赣边,在井冈山与毛主席会师,
而且在红军时代,陈毅先后担任过第六军政委、第二十二军军长、江西军区总指挥等职务,远高于粟裕。
而到了抗战时期,陈毅的职务先后为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江南指挥部指挥、华中总指挥部代理总指挥、新四军代军长、新四军军长等职。依然在粟裕之上。
到了粟裕真正大放光彩的解放战争时期,粟裕的职务是华东野战军副司令、第三野战军代司令员代政委,虽然实际负责军事指挥,但是,陈毅才是三野的司令员兼政委。
所以,虽然粟裕的战功更为卓著,但是,陈毅的职务一直在粟裕之上,而且长期是他的直属领导。在这种情况之下,陈毅作为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新四军和第三野战军的代表,显然更为名正言顺。
更何况,虽然粟裕的军事才华更高,战果更为卓著,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陈毅元帅在军事方面就毫无建树。事实上,陈毅与粟裕虽然搭班时间很长,甚至有“陈不离粟、粟不离陈”的美誉。
但是,在长达20多年的军事革命生涯中,陈粟分开的时间远远比两个人合作的时间更长。而在更长的单独指挥军事作战的过程中,陈毅不但始终表现着卓越的政治才华,而且在战果方面也丝毫不弱。
事实上,十大元帅个个都是军政全才。即便是以政工元帅著称的罗荣桓,在军事方面也是极为强的。要知道,在林彪负伤不得不离开一线部队养伤之后,八路军115师正是在罗荣桓的统帅之下,在敌后与日寇长期作战的。
所以,陈毅元帅在军事才华方面也只比粟裕稍有逊色,在解放军各级将领之中,陈毅军事才华是丝毫不弱的,也完全无愧于元帅的军衔。
再加上1955年讨论元帅军衔时,粟裕并不是军委委员,所以,无论从哪方面看,也不应该让粟裕越过陈毅,评为元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