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鹏影视专稿552“我的九月”系列报道之十八
重庆之行:大足石刻 千古绝唱
“你去过大足吗?看过大足石刻吗?” 接待我们的重庆知青牟其国问我们。得知我们没去过,他说:“那你们怎能走呢?到重庆不看大足石刻等于没来。” 按原计划,我们应在9月13日乘车去广州。但牟其国夫妇执意多留我们一天,并亲自为我们办理好手续,送我们到大足一日游的大巴车上。 外出旅游,最闹心的是看的不是历史景观,不是自然景观,不是真实景观。 前年在电视旅游频道里偶然看了一部电视片,非常吸引我。可惜时过境迁,我忘了片中说的是何人、何地、何时发生的。大概意思是这样的: 一位从未出门的先生得了笔奖赏,让他外出旅游。他从北京回来就病倒了。做CT、X光、心电图检测,医生也查不出病因。后来才弄清,他原来是被气病了。他旅游回来拿出照片向同事展示,同事说,你去的地方不是某某某地,而是假的,人家用假景做背景给你照相,欺骗你说这就是你要去的地方。 我相信中央电视台不会拿这件事搞假报道。 但是我旅游去的地方确实有名不副实之处。比如,我去过一个著名的佛家胜地。但发现,除了此地确实是历史上某某庙宇的所在地,但历年战乱这里已夷为平地,一无所有了。所有的建筑、佛像等物品全部是后建的,连一件文物都没有。功德箱前,甚至连行头都不穿,眼盯着收钱。还有一些什么“西游记宫”之类的旅游景点,看了也没什么意思,票价还贼拉地贵。 看了大足石刻,让我十分兴奋。所看之景,之雕刻,之文物,没有一件是假的,是现代人后做的。全是真实的,自然的,历史的。 一个人一年能做多少事,十年能做多少事?七十年——几乎是人生的一辈子,能做多少事? 大足石刻最精华的部分却是由一个人总体设计、指挥并亲自上阵完成的。 这个人就是公元1174年南宋人赵智凤。赵智凤出生大足宝顶山贫苦家庭,小时候为母病求医于古佛岩师,母病愈后,他便落发出家,以化水治病普渡众生,弘扬佛法。清苦70多年,凿造佛像近万尊,建成中国佛教密宗史上仅有的一座大型石窟道场。 赵智凤最大的贡献是他所制作和创作的大足石刻其审美意趣完全中国化了。尊尊石像,无论是佛界祖师还是俗界百姓,也无论是天堂人物还是地狱妖魔,都个个栩栩如生,富有个性,人性,富有民族化,生活化,艺术化。 想起中国一部老电影《画中人》,神仙为救善良的巧姑,让她躲避皇帝抢亲,将她入画,成为画中人。她悄悄从画中下凡,帮助勤劳的庄哥。有情人联手对付皇帝。电影中的画不过是道具,但人、画合一,人入画,画变人。大足石像件件却是千古流芳的艺术珍品。观赏大足石刻,我仿佛走进了宋代的社会,迎面而来的都是令我感到熟悉而亲切的乡风乡俗乡音乡民,也是人、像合一啊! 赵智凤生活的年代,是古代大足地区佛教石刻造像的高峰时期,雕刻佛像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很多雕刻师来自西北地区,而且具有家族传统,他们云集到大足,竟相献技。 公元8世纪中叶,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皇帝几次逃到四川避难,国家社会政治活动中心一再南移,北方中原佛教没落,失去了大规模开窟造像的诸多条件,而四川巴蜀之地相对来说政治稳定、仓廪充实,加之五代以后,前后蜀王极端崇佛,佛教造像便鼎盛一时。这时的蜀地造像和以往北方中原的不同,基本上不是官方主持,而是私人镌刻。石刻大都由呈蜂窝状叠加的石窟群构成,内容和形式异彩斑斓,呈现出民俗化和生活化的特点。 早在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之初,佛经中并无“孝道”二字,但佛教为了在中国扎根立命,便积极地吸收了儒家思想中的“忠孝”观念。 大足石刻弘扬维持中华民族繁衍不衰的忠孝理念,有很多动人的故事。比如:佛的弟子阿难在城中乞食,恰好碰见一个男子肩挑父母也在行乞,男子将讨来的食物都给了父母,显得十分孝顺,阿难当时有些不解。正在困惑之中的阿难被另外六个人所看见了,他们便讥讽阿难,说佛教不懂得孝道。阿难十分惭愧,便跑去问佛祖,佛祖听了之后,面带微笑,身后放出五彩光芒,光线中幻化出他在世间行孝的诸多事迹:释迦牟尼小的时候,一次父母带他逃难,路途上饥渴难忍,释迦就将自己胳膊上的肉割下来奉给父母食用。释迦作为太子,一次父王得了重病,需要人的眼睛和骨髓作药,释迦便毫不犹豫地剜出双眼、断骨取髓。释迦父王年老临终时,抱憾自己的儿子不在身边,释迦便不远万里赶来,亲自怀抱着父王,替他送终。父王去世之后,释迦带领诸佛弟子都来奔丧,还亲自抬棺,以示孝心。 大足地区浓厚的佛教氛围、雕刻石像的传统技艺,都给少年赵智凤以深刻的印象和启迪,他利用在寺庙的时间,开始全面地修习佛教经典,寻访当地石窟造像,由民间僧俗和个人捐资开凿供养。赵智凤在修行时,也广泛地体察民情。他深刻地了解到,佛教为了在汉地传播,要积极地利用了民间教义,并努力和儒家、道教熔为一体。 在大足妙高山石窟当中,还有一龛将儒、释、道三教形象放在一起的奇特造像,在这一龛造像中,文宣王孔子端坐于右壁,佛祖释迦牟尼刻于正壁,道教鼻祖老君则端坐于左壁。 在弥牟圣寿本尊院修行了3年之后,赵智凤返回了家乡。立志把自己学到的法门传播给大家。考虑到当时大足地区佛教造像的兴盛,赵智凤也决心以石刻造像的方式建一座大型的佛教密宗道场。经过不懈的考察,在宝顶山下一处U形的石湾里,赵智凤选定了自己要营造道场的位置。 那么在这样一个道场里,应该刻上哪些造像故事,又要如何借鉴大足当地百姓的世俗生活,才能通俗而准确地表达出佛教密宗的要义呢? 三圣像成为最终成型的大佛湾中的三个擎天柱,它们身高7米,肩宽2.9米,头顶崖檐,脚踏莲台,袈裟皱褶如刀斧劈出,却舒展自如。高大的圣像体朝前倾,显得悲悯大度,气势庄严。三圣像的中间为佛的法身像——毗卢舍那佛,这也是密宗的主要尊奉对象,旁边是他的两位胁侍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合称“华严三圣”。文殊菩萨手中托着一个高1.8米重约千斤的宝塔,雕刻师们巧妙地将文殊的一幅大衣襟搭在手腕上,然后下垂与膝部连接,利用建筑力学托起宝塔,使它历经千年而不坠。 在华严三圣像的东侧是千手观音,千手观音亦是密宗的主要本尊。一般的千手观音像均以几十只手来代表,但这尊千手观音像却如孔雀开屏、金碧辉煌,一手一态,千手千姿。那么,这尊千手观音究竟有多少只手呢?很多人数来数去,终究因为手的分布过于繁杂,一直未能数清。据说有个聪明的和尚利用贴金箔的机会,贴一只手,就记一个数,最后解开了这个谜:宝顶大佛湾的千手观音共有一千零七只手,它是我国佛教艺术中唯一的名副其实的千手观音像。 赵智凤精通“三藏”,洞悉民俗,以“宏扬佛法,教化众生”,以为社会纯化风尚、重振纲常和为本宗继往开来为已任。在浩如烟海的佛教经典中,按基本教义精选题材,把佛教的人生观、世界观、认识论、修持方法与儒家的伦理,理学的心性熔为一体,使之形成逻辑严密、演绎哲理的体系。他以惊人的毅力惨淡经营七十余年,胸怀宏大气魄,以苍天为室,大地为纸,绘出了洋洋万像,图文并茂,生活气息浓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威之以祸,诱之以福,形成思想史、美术史、民俗学、宗教学的艺术创作典范和时代精神。 在宝顶石刻的施工建造过程中,赵智凤始终一人主持施工,几十年风雨飘摇而不改,也无论财力和精力上的压力。据资料记载,我国现存石窟虽然上百座,但除大足宝顶石刻外,至今尚未发现其他任何一座石窟是按一定的总体设计、自始至终由一人主持施工建造的。莫高窟、龙门、麦积山等石窟历时久远,不可能有总体设计,更不可能为一人主建而成。因为缺乏统一规划,人物造像雷同、佛经故事重复的。 如何能叫人惩恶扬善、懂得因果报应呢?中国民间佛教信仰中,有人死后须到地狱里接受审判的说法,赵智凤决定把18层地狱形象地雕刻出来。 除了庄严的佛、菩萨和诸种神灵的造像外,赵智凤还细心地从生活中获取形象和故事,来说明修行的要义。 在宝顶大佛湾刻有一组十幅的“牧牛图”,就是用牛来比心,以牧人喻修行者,来表现佛门弟子调伏心意的修正过程。经过牧牛图的十组修正,修行者已有所觉悟,但毕竟还未证得佛果,还需要继续修行,于是,在牧牛图之后,又雕刻了以问法为主题的“圆觉洞”。 赵智凤从20岁开始在大足宝顶山传教,用了70多年的时间在宝顶山开凿石窟,构建密宗修行道场,直到他圆寂。 在宝顶大佛湾的正中是释迦牟尼涅槃圣迹图,俗称“卧佛”,刻画的是释迦涅槃以后,他的弟子和诸位菩萨神灵前来送别的情景。这尊卧佛虽只雕出释迦的上半身,但已有31米长,民间流传着他“脚踏泸州、手摸巴县、身在大足”的说法。 在释迦的身体一侧,躬身肃立着菩萨、护法等14尊群像,他们犹如从地下涌出一样,仅露出上半身,表情安详而略带哀伤。
参观大足石刻,我十分惊叹这些时刻保存的这样好。导游说,改革开放以前石刻周围没有路,因此,当年的国内的战乱和外国侵略者以及文革时期的红卫兵都未能有机会染指这一区域,800多年以来,大足石刻几乎没有受到任何破坏,大大小小的雕像都保存得十分完好。1995年6月4日,大足石刻北山多宝塔内一尊南宋时期的释迦牟尼佛像头部被人盗割。25天后,警方在成都将主犯王洪君抓获,并找到来不及出售的佛头。王洪君被法院依法判处死刑,并于1996年执行。2004年,大足石门山摩崖造像两尊石刻佛头被盗,警方接到报警后立案侦查。2009年8月,专案组人员在文强别墅里“找到”了一尊失踪逾5年的佛头。 作为晚期石窟艺术代表之作的大足石刻,在题材选择、艺术形式、造型技巧、审美情趣等方面都有其特点。在选材上,既源于经典,而又不拘泥于经典,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创造性,处处反映出世俗信仰惩恶扬善、调伏心意和规范行为的义理要求。在布局上,是艺术、宗教、科学、自然的巧妙结合。在审美上,融神秘、自然、典雅三者于一体,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重鉴戒的审美要求。在表现上,突破了一些宗教雕塑的旧程式,有了创造性的发展,神像人化,人神合一,极富中国特色。大足石刻也是一部古典百科全书,在宗教、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科学、建筑、民俗等领域具有极高的价值。能工巧匠们的精湛手艺在石像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高浮雕、圆雕、凸雕、阴雕等技法精妙娴熟,栩栩如生。造像吸收了佛、道、儒“三教”之精华,源于经典又不拘泥于经典,突破宗教约束,赋予人性化的特征,创造出不计其数的当时社会各阶层人物形象及众多的社会生活场景,配以大量的文字记载,为世人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 2002年12月1日在摩洛哥历史文化名城马拉喀什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3届会议上表决通过,将大足石刻中的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五处摩崖造像,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神圣殿堂。 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都到大足参观过。邓小平在这里游览后留下了这样的评价:“这是真正的中国化、艺术化、通俗化、民族化!”
在大足石刻的入口处,屹立着今人为赵智凤雕刻的全身塑像。望着赵智凤石雕塑像我想,勤奋好学,精通宗教、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科学、建筑、民俗的赵智凤为了把弘扬国粹、弃恶扬善、教化民众的理想变为现实,以天地为室,以日月为伴,已动物为友,肩负重任,置身尘世,忘我劳动,披星戴月,露宿风餐,日以继夜,苦干七十年而不悔,不歇,不停。把自己一生的学问、智慧、才能、精力、毅力,光阴都献给了他热爱的大足石刻。 “精卫填海”、“愚公移山”,那只是从古代传到今天的神话。“卫星上天”、“三峡工程”,那是国家投资,靠科技、技术和人力完成的。而大足石刻却仅仅是靠赵智凤一人筹资用人实现的,并做到了“水滴石穿”、“铁棒磨针”。我们有“红军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大庆精神”、“大寨精神”、“北大荒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等。来到大足,参观了解了大足,是不是也该学习和发扬“赵智凤精神”? 如果我们每位共产党员、领导干部、仁人志士、百姓精英能像赵智凤一样好学,勤奋,忘我,奋斗,全心全意做事而不是半心半意、三心二意甚至假心假意做事,如果我们不是一味地沉浸在捞钱,腐败,自私,享乐,诱惑,虚伪,浮夸,造假,泡妞,内耗,戏说,愚昧,懒惰,奉承,谄媚,庸俗 ……之中而不能自拔,我们都能学点赵智凤,我们的共和国必将健康发展,日益强大,也不在乎什么封锁,讹诈,阴谋,演变,挑衅。 重庆京剧团根据赵智凤的事迹排演了京剧《大足》。不爱看京剧的我还是在网上认认真真地看了全剧,并记下了一段唱词: 身外之物何足论, 功名利禄化烟云。 众生普渡惟我念, 人心佛性两相通。 尊尊佛像有灵性, 看尽人间苦乐情。 七十年一步步,留足印!
赵智凤在我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大足石刻,千古绝唱! 赵智凤君,万代伟人!
2012年11月5日大鹏摄影报道
大足石刻的总设计师、组织者、施工者南宋僧人赵凤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