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农场章文 于 2021-1-14 19:30 编辑
香兰农场杭州知青赵红宇
”苦蔓藤啊,结苦瓜。巴桑生在农奴家。四个哥哥,一个姐。年迈的奶奶,苦命的妈......”由香兰农场二分场才子王振声撰写的诗篇《巴桑》于我们下乡的第二年(1970年),在整个农场的汇演中亮相。这是描写解放前藏族巴桑一家的悲惨生活与遭遇的诗篇。由分场广播员鄢丽娟和王振声朗诵。巴桑(由上海知青袁思红扮演),巴桑妈妈(由杭州知青赵红宇扮演),奶奶等在舞台中间做类似雕塑的人物造型。不时的有的台词进行表演。我当时是分场文艺活动的积极分子,饰演的巴桑妈妈,因为台词写得好,又因为自己出身不好,非常想脱胎换骨的表现一番。所以排练很用心,几次都是饱含着泪水来表演的。得到了分场宋书记的表扬,夸我带着很深的阶级感情来进行表演。那场文艺演出后,听说总部要在这次汇演中,挑选人员组建农场文艺宣传队。所以天天听总部的广播成了我的期盼,毕竟这是一条脱离下地背朝蓝天的捷径。广播里会播送抽调人员名单。1971年,终于有一天正在水田里劳作的我,收到了让我和袁思红到五分场报到的消息。 五分场和二分场都是在总部的周边。从二分场出发二里地到总部,穿过总部再走几里路,就到了五分场。和我们同时抽调的还有木材厂的鲍健,擅长说唱的哈尔滨知青陈显正及独唱的杭州知青徐庆梅。。1969年4月五分场就组建了宣传队。当时由杭州,哈尔滨知青组成。不久,随着上海知青的到来,又加入了上海知青。五分场知青中人才济济: 有在杭州就负有盛名的舞蹈高手钮永强,小名老虎,我们都习惯叫他老虎。又有越剧名小生姚桂芳之子贺缨(大家叫他荷包蛋,因为贺和荷同音),能歌善舞。又有手风琴高手卫先鸿,上海知青杨浩然,又叫扬琴,因为他就打扬琴。女演员有双胞胎姐妹珍珍、珠珠,长得相像的维克,爱珠,文静清秀的吴敏学,使整支队伍看上去都是双胞胎。在农场汇演中。五分场宣传队以人员整齐,节目新颖,独占头鳌。舞台上,老虎领舞的《毛主席的最战士最听党的话》,六个男战士目光炯炯精神抖擞地跳跃着,时而向向毛主席像致敬,时而将目光转向荒兄香妹的观众,抚慰着着知青的受伤心灵......。突然灯光全灭,舞台上只有红星闪烁,火炬铮铮。原来这是革命历史歌曲串烧,演员们拿着土制的火炬,用红绸包裹着手电筒,在黑暗的舞台上涌动,只见闪烁的火炬一会儿如长龙般游动,一会儿又星星点点的成心状分布...,这是”到敌人后方去”的场景。灯光大亮以后,”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朝气勃勃,杀气腾腾......。 最难忘的是他们自创节目《小桥》。在G221国道旁边有一座小桥。它是进入五分场的必经之路。因为年久失修,行走不安全。是知青用双手把木结构的小桥改建成了钢筋水泥桥。由此宣传队编的顺口溜就出来了”这小桥是咽喉道,人来车往真不少,下地上学人人走,拖拉机汽车天天跑。小桥年久桥墩摇,走一步来摇三摇......”队员们把它变成了舞蹈。打夯,爆破,抬板,活生生再现了修桥的过程...。有这么好的文化基础,总部把筹建农场文艺宣传队的基础设在五分场,是非常正确的。总部把我们早早的叫来,也是让我们学习五分场知青的奋发精神。 在五分场的礼堂里,用砖头铺出来的舞台上,我们排出了舞剧“白毛女”“北风吹”扎红头绳”片段。老虎演大春,我扮喜儿,陈显正演杨白劳,陈根华饰黄世仁,荷包蛋扮穆仁智。老虎在杭州时,在当时颇有名气的重工宣传队饰演大春。所以,全剧每一个人物的动作设计均由老虎来设计。没有来黑龙江前的我,92斤的体重,也够算苗条。谁知道到了农场后每个月长肉,第一年回家朋友们都认不出我了,胖到一百余斤。要知道地里干活累,(我从不偷懒)胃口好,记得有一次在田头吃午饭,马肉包子居然一口气吃了七个。所以演喜儿偏胖了。但是这是政治任务,只能节食减肥努力演好。到喜儿被狗腿子抢走这一幕,我因为太重又不懂利用顺势,演狗腿子的李克非托举不动我。只好拉着我的手,进了幕后。无怪乎当时的政治处袁荣堂主任见到我就会说:”还吃,还吃,再吃演不了喜儿了。” 第一台节目终于面世。我们带了几个节目下分场演出。白毛女片段,保留节目革命历史歌曲串烧,还有一个是小歌剧张思德之歌。张思德之歌是个现成的剧本,小兰由独唱演员庆梅扮演,张思德由队长鲍健扮演,我演小兰的妈妈,陈显政演小兰的父亲。反映了张思德在延安安塞时,冒着生命危险敌机轰炸中,在延河里救小兰的故事。很感人,我至今还记得歌词:”延河涨水浪涛涛,救护车队岸边走,鬼子飞机飞过来,子弹落在车前头,老牛受惊牛车翻,小兰落进河里面...” 这次下分场演出,效果很好,影响很大。连周边的朝鲜屯老乡也邀请我们去演出。朝鲜屯的老乡还特意来农场邀请我到他们那里去交流。1973年的春节,我是在朝鲜族的二部落过的。他们跟我学汉族舞,我跟他们学朝鲜舞。鲜族人能歌善舞,我住在部落的大夫家,因为大夫的女儿舞跳的很好,且懂汉语,可以和我交流。屯里的人每天有人来看我,带来粮食蔬菜和水果。年十三的晚上,屯宣传队的人集中在大夫家,在炕上跳了一夜的舞,累了坐下来吃冻梨冻柿子,再继续跳,我也参和在里面。难忘的一个春节!我们彼此建立了很深的感情。为了加强两族人民的友谊。朝鲜屯到我们总场演出,特意要我加入他们的队伍一起演出。2016年,我重返农场,特意去二部落寻旧,可惜草木皆非,改革开放后,很多人已经回到了朝鲜。村里的茅草屋都已经变成了大瓦房,可是已经没有人认识我了。心里不禁充满惆怅。 五分场集训结束,我们又各自回到原单位,等候第二次通知。终于总部从各分场抽调人员到齐。有上海知青陈世春任手风琴手,有从小跟姐姐学扬琴的杭州知青陈森林,小提琴手王柏升,李南生,曹明,琵琶手鲁斌,笛子高手王志明。舞蹈演员陈根华,刘卫军,朱愚,李克非,吴欣,高杭媛,吴红娣,施敏琴,代征,何子美,张银凤,独唱演员石坚鸿,周鲁黔及杨广增,张文祥(已故)。至此,由当时东北农学院下乡办学的董老师和农场电影队长王炳仁任队长的香兰农场宣传队正式成立。全体人员移师总部农场俱乐部。总场俱乐部坐落在场部中心,周边有医院,砖瓦厂宿舍,机关食堂。俱乐部以前是劳改犯艺术团的演出场所。听说这个艺术团水平还不错,因为劳改犯里也是人才济济,后来为了反修防修劳改犯都迁到了内地。劳改犯的下地干活就由我们知青替代了。 现在,这个俱乐部也由我们接替了。高高大大的舞台两侧,左边有一间储藏室,里面有各种乐器及服装,那些蓝色的哔叽呢中山装,成了我们男队员的队服。在那个年代很多知青都没有穿过笔挺的羊毛哔叽呢,男士们如获至宝。女生有漂亮的羊毛衫,淡黄色的外套上绣着一串串的葡萄,还有蓝色的背带裤,后来这套服装就成了我们新节目“工地新兵”的服装,工地新兵反映了知青白手起家盖宿舍盖房子的工地上的情景,有脱坯(自制砖头模型),砌墙,勾缝,抹墙等生动形象的舞蹈动作,大家都很喜欢跳这个反映自己生活的舞蹈。这个节目由钮老师领舞,在参加省的调演得到了同行的极高评价。 宣传队有严明的纪律,比如排练要按时,不得迟到。有事要请假。排练时不许说和排练无关的话。领导还要求我们不得讲地方方言,不得谈恋爱。每天早起老虎带领我们练功。宣传队划分几个组,如舞蹈,器乐,声乐,喜剧每个组有人负责,各司其职。比较正规。继白毛女片段后,我们又接着在原有的基础上排了全剧。白毛喜儿由杭州知青吴欣扮演。吴欣从小学体操,功力非凡。又热爱舞蹈。我记得那个时候她买了红色娘子军全套剧照动作音乐剧情的书,厚厚的一本要四块钱。当时来说,四块钱也是很贵的。但是现在想来这本书真是无价之宝,现在再也买不到了,因为这是属于专利权的书,吴欣很有眼光。吴欣人也长得漂亮,奶奶庙一场,吴兴从庙里的供桌上跃身下来白发飞舞的时候,惊艳了观众,掌声雷动......。排练小插曲:老百姓欢迎八路军到村里时,子美忍不住激动地叫道”八路军”,引来大家一片的笑声,老虎说,舞剧是哑巴剧不能说话的。哈哈哈,那时的我们哪里懂啊?只能在实践中一点一点地增长我们的知识。 由钮永强老师编排的表演唱”清清泉水送亲人“,反映了渔家姑娘大旱天给解放军送水的故事。“清泉水呀清又清姐妹挑水出渔村,泉水送到哪里去,送给亲人解放军。”这个表演唱很深情,动作设计优美,有渔家特色。为了演好这个节目,我们从旧的戏装上拆下来珠片和珠珠,自己设计头饰和围裙,取得了很好的演出效果。我们还排了很有地方特色的节目:坐唱二人转:处处有亲人。演员和乐队都坐在台上,演员们手拿红绸快板边打边唱边表演。”我的家住在那四川省,到部队去看我儿赵志国。上个月志国儿来了一封信呀,要我寄家乡的菜籽儿,可别耽搁......”。剧情说的是赵志国的母亲到部队去看儿子,不慎把部队地址忘在家里了,只记得什么浩特。下了火车以后,碰到了工人大老郭。大老郭把大娘请到了家里住着,一边打听部队的消息,终于在二连浩特见到了儿子。志国娘由高杭媛扮演,大老郭由鲍健扮演。这个节目大家印象很深,直到90年代我们宣传队在杭州聚会,大家还在一起坐唱,”哎嘿哎嘿嘿呀......”。 记得农场宣传队还有一个重要人物史冠军。听说他是劳改留场人员,原来是国民党部队文艺团队的指挥。黑黑的脸笑起来露出两颗金牙,他唱评剧有一手,要让我们排评剧《四瓶奶粉》,可是我们没有兴趣,最终没有排成。这时候杭州正在演越剧”半篮花生”,我们来了个创新,将越剧嵊县话改成了普通话,由高杭媛演小华他娘,鲍健演小华他爹,吕梦秋演小华。改编后的越剧受到了喜欢越剧的南方知青的热烈欢迎。 为了尊重史实冠军老师,我们在他的导演下排了话剧《苹果树下》也是反映军民鱼水情的。我在这个剧中扮演老大娘,具体台词记不得了,只记得是冠军老师要求我头发上扑满白的痱子粉,脸上画满了皱纹,大裤裆的棉裤双裤脚要用绳子扎起来,穿上东北老人的尖头鞋,活脱脱一个从土炕上下来的土老太太。后来这个戏大约演了一场不知什么原因就熄火了。 一九七四年底,宣传队指导员吴俊峰在哈尔滨以文艺特长定向招聘了一批哈尔滨知青,有黑管王洪,小提琴孙菊江,琵琶王兰,还有声音淳厚的女中音王爱娣,舞蹈张亚军。这些人比我们小很多,文化大革命中,他们的父母就让他们从小学艺术,所以都是童子功,有非常好的基础。钮老师也分别从分场招了几个得意的门生,有天生筋脉超软的,随意可以把脚笔直踢到鼻尖的于伸和帅哥任宇北、姚以庭等等这样宣传队更是如虎添翼。这批新队员在鈕老师的慧眼施教中,进步飞快。新队员于伸说“钮老师一遍又一遍的喊着节奏,用假声唱谱当伴奏,其声感至今萦绕于耳”,深深表达了对鈕老师的敬佩和感恩。 宣传队的老大王柏升(已故),是个哈尔滨知青,小提琴拉的特别好。在那个岁月,他都是偷偷坚持练小提琴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因此就招来了大字报,大字报的名称就是,“王柏升与小提琴,”但是他毫不气馁,你们说你们的,我练我的,一直陶醉在自己的小提琴里。到了我们宣传队以后。为我们的自创节目《扬花前夕》编制舞曲。钮老师编剧编舞。扬花前夕讲的是农场里的阶级斗争。正是水稻扬花季节,丰收在望,阶级敌人不死心,到农田破坏。被妇女队长发现,展开了激烈的搏斗,将坏分子捉拿。坏蛋由荷包蛋扮演,队长由上海知青吴红娣扮演。演到两个人搏斗这场的时候,荷包蛋,总是没办法进入情绪,要笑出声来,后来经过鈕老师的帮助和引导终于能够把感情用进去了,使搏斗进行的很精彩。这个节目有一个女生跳的秧苗舞和男生跳的喷洒药水舞,因为比较难跳,是芭蕾味,一开始都跳不好。因为女生有钮老师从学校借来的文雅,还有汤舰,邓松花,王兰(客串),代征,周鲁黔(客串),男生有于伸张亚军等几个小字辈新人,钮老师带他们到分场体验生活,看着绿油油的稻田在风中摇曳,体验丰收的喜悦。学着老农民背药筒,喷药,经过严格的训练,反复排练,终于跳出了预想的效果。扮演妇女队长的吴红娣,要求她要用芭蕾形式,就是掂脚尖完成舞蹈动作,她从小小爱舞蹈,喜爱芭蕾,白毛女红色娘子军,是她最喜欢的节目。在上海探亲时,她特意买了一双芭蕾鞋,经过一个多月的训练,脚趾上磨出了血泡,但终于不负众望,完成了金鸡鹤立,倒踢紫金冠等高难度动作。她感叹地说,“为了完成任务,天再冷,都不忘记练功。对于我这个没有经过正规训练的人来说,钮老师对我的帮助很大,困难再大,我也是把它当成一个喜悦的事情来做。”是啊,执着的人,对喜欢的事再苦再累,也是当乐事来做的。扬花前夕这个节目,到佳木斯,林场等演出多场,受到了大家的欢迎。 ……众目睽睽的舞台上,右上角的道具是一间房间的窗户,透过灯光,一个黑色的剪影投在窗户上,这是一个老大娘正在纳鞋底……。这是宣传队新排的小舞剧《军民鱼水情》。这个节目是鈕老师到宜春歌舞团学来的。他一个人学了五个角色:大娘,小虎,小英子,男女群舞。据说,这些专业演员教他到后来,倒过来向他学了许多。钮老师是舞蹈天才是没有说错的,他可以稳稳的转上48个平转。这个节目里,鈕老师演解放军小虎,我扮演大娘,哈尔滨知青加入了群舞。75年底,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里,我们带着这个节目,到梧桐河农场参加农管局系统比赛,荣获金奖。当时,能够排出这样的小舞剧,令兄弟宣传队羡慕不已。 我们宣传队博采众长,把原来由鹤立河农场宣传队创作的《小老板喜送丰收粮》在我队排练演出。这个节目,反映了丰收了的农民,欢天喜地的赶马车送公粮的情形,动作设计造型都非常的鼓舞人心。演出时受到的台下雷鸣般的掌声。在哈尔滨,以钮老师为动作模特的舞蹈教科书《小老板喜送丰收粮》出版。宣传队在成立的几年里,不断的有新节目推出。如《洗衣歌》《拖拉机进苗寨》《八大嫂》等等。 75年以后,我得了急性黄疸性肝炎,。到佳木斯住了一个月以后回家休养。76年,回到农场,领导给我重新安排了医院工作。宣传队的老队员也分别安排到砖瓦厂,化工厂和机关招待所。钮老师安排在小学校培养下一代。留下来新生力量仍旧留在宣传队。也有从分场补充的新队员如大才子张新植。他们也排了很多的节目。《你追我赶学大寨》“《延安颂歌》代征和于伸的双人舞《老两口送饭》等等一些新节目节目。但由于我已经离开宣传队,情况就了解的不多了。 那个年代,大家都没有相机,更没有手机。所有的演出照片录像都是由总部宣传科跟随我们演出摄录保存。然后不久就可以在场部的宣传栏里找到。那时的我们很无知,没有意识到这些资料,对我们来说都是历史的记录。大家都没有想到要回这些资料。随着,大批知青的返城,宣传科的朋友们也都上大学的上大学,回城的回城,照片等资料无人顾及。随着农场的改制,(又回到劳改农场),这批东西烟消云散。 五十年后的今天,我发现农场宣传队居然没有留下只言片语。这段历史不能空白。紧迫感让我拿起笔,啰啰嗦嗦一大堆,希望能唤醒曾经的朋友心底的那一份柔软,作为纪念。  写于2021年1月1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