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2416|回复: 6

名录趣事

[复制链接]
雨加雪 发表于 2020-10-4 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近这段时间,有机会多次翻阅《16团知青名录》。每次翻阅感觉都不一样,都有新的感触和新的发现。

      打开名录,看到的第一个名字是张军,第二个名字是李战疆。张军和李战疆当年在团里知青中都属知名人士。那时战友人名中,叫“军”、“泽”的较多,意为热爱解放军,热爱毛泽东。还有“建国”、“建军”也常见。张军是不是下乡到兵团以后名字才改成“军”的不太清楚,但李战疆是后改的名字。李战疆在学校时叫“金凤”还是“彩芬”一类的名字,下乡到兵团后改名李战疆,取战斗在边疆之意。李战疆是16团最初那批知识青年先进典型之一,她和熊光、康建军一起,参加过二师先进知识青年讲用团,到多个团介绍他们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扎根边疆干革命的事迹。

      熊光,北京知青,29连的,那时他以自己和连队知青战友到兵团后的经历为原型,写了一部十万字的知青题材小说。李战疆的讲用没到场听过,但康建军的讲用倒是在新华听过一次。

      康建军那次讲用是在新华向阳路边团里当作礼堂用的大房子里,主要是谈知识青年到兵团后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体会。康建军在台上侃侃而谈,给人的感觉,口才很好,他讲的内容不少,我至今还记得这样一个桥段。康建军讲道,他到21连后,和贫下中农老职工王成宽学赶大车。一次,他和几个知青跟着王成宽赶着马车去地里拉苞米秸。临近中午,他们又开始装新的一车苞米秸,这时有人喊着“快装,快装”。康建军也附和着说“快装,快装”,他想说的后半句是“装完这车赶紧回去吃饭”。在他还没有把后半句说出来的当口,王成宽说话了:“快装,快装,装完这车,我们争取再装一车”。闻听此言,康建军感慨道,我们知识青年和贫下中农相比,思想境界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能把“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这样一个大道理,通过身边的一件小事例,阐述的如此清晰生动,足见康建军的思想敏锐和政治智慧。

      说到李战疆的名字,又自然想起许铁江。在团里时,不少人把铁江的“江”,写成“疆”。如果和李战疆的名字并列,一个战斗在边疆,一个建设钢铁边疆,可谓珠联璧合。实际上,铁江的名字还是有另外深意的。1948年,铁江的父亲,一位在抗日烽火中身经百战的老革命,在西柏坡和毛主席交谈中,说起给刚出生的儿子起名的事。毛主席说,铁江好,铁江好,我们就是要建设红色铁打江山吗。

      翻阅名录会发现很多有趣的事。

      团里知青战友中,同名同姓的不少,比如叫张平的,就有4个,一个是我们熟悉的女张平,另外3个都是男知青。还有一个连,有3个人叫李秀英,为了区分,只好分别注上老北京,小北京,天津。团里知青战友中叫张秀英有两个,叫王桂英的有两个,叫单汝鹏的也有两个。

      再有是和名人同名同姓。比如和我们一起在伏尔基河畔并肩奋斗奉献过的知青战友中就有“李克强”、“陈永贵”、“刘欢”、“张铁生”等。

      翻阅名录“涨姿势”。厍世英和沈国纮,一个北京,一个上海,这两位知青战友名字,好多人不查字典还真不知道“厍”和“纮”这两个字的读音。

      那时候人们起名,还有一个习惯,就是在什么地方出生什么季节出生,在人名上体现出来。团里知青战友中叫生的也有好几个。

      32连李延生,看名字就知道,他是在延安出生。李延生的父亲李卓然,是我党早期领导人之一,和毛主席、周总理相熟。李延生是16团男知青中唯一的一个在来北大荒之前在中学里就入了党的人。45连朱广生,他的名字告诉人们,他是在广东出生。虽说他是从哈尔滨下乡到16团,但看长相还是像南方人。还有,郝雪生、郝秋生、刘春生,一看名字就知道他们是哪个季节出生的了。

      更让我兴奋的是,在翻阅名录的过程中,还看到了好几个在16团时有过一面之缘的战友名字,和他们见面的情形还记忆犹新。

      一次去16连,在知青宿舍里碰到一个天津知青战友,他告诉我,他叫LLQ。由于他的名字和上个世纪60年代一本畅销书《60年的变迁》的作者名字十分相近,所以一下子就把他的名字记住了。LLQ特别爱干净,他在宿舍里放了一盆水,从外面回到宿舍,第一件事就是洗手,也不管盆里的水是清亮还是混浊,但有一条,别人是不能碰他盆里的水的。他还爱吃糖果。我记得那时候上海知青探亲回来,能吃上几颗他们带回的大白兔奶糖,就算是很奢侈的享受了。“大白兔奶糖”、“鱼皮花生”、“陈皮糖”都是上海冠生园的产品。LLQ害怕一下子把自己的糖果吃光,就想了一个办法,把糖果均匀地摆放到褥子底下。躺在床上的时候,想吃糖果了,就用手在褥子底下摸,摸到了就吃,摸不到就算。看来多设置障碍,也是人控制过多欲望的一个好方法。

      另外一个是HZG。在连里时没见过。见HZG是她到军务股对着我发表了一通慷慨激昂的演说。她说,团里知青办病退困退转插都是走后门,没有人就办不成云云,说话像连珠炮一样。我说,办病退困退转插,都是先经连队审查,后报军务股,军务股审核后报领导批准后,再与所在城市知青办联系,有规定,有程序。你说都是走后门,请举个例子,你们连哪个人在走后门。大概最后的一问问住了她,她不说话了。大概是由于她的伶牙俐齿,再加上她当时要办转插,让我把HZG这个名字记得很清楚,但长相却没记清楚,正好和24连的YJS相反,我是记住了YJS的长相,却没有记住他的名字。

      那次是去24连,见到了YJS,个高,微胖,头大一下子让人记住,而且特别能说,我甚至觉得他是16团上海知青中最能说的一个,如果用现在的人形象比喻一下,有点像上海清口周立波的风格。回放当时的一个对话场景。那是连指导员王学盛找他。当时连里正在号召大家写诗歌,出黑板报。

      王学盛:大家都在写诗,你为什么不写?
      YJS:写诗太难了,我不会写。
      王学盛:谁说写诗难啊,你看“天上星亮晶晶,中国有个毛泽东,领导我们干革命,一往无前向前冲”,这不写得挺好吗。(前两句记得准确,没错,后两句记不太清楚了,大概的意思。)

      YJS:要写这样的诗啊,那我就试着写一首。“天上星亮晶晶,中国有个毛泽东,16团有个王文东,我们24连有个王学盛------”

      王学盛见YJS如此“出口成诗”,当时心境就像豆腐掉到灰堆里,吹不得,拍不得,连忙高声说到“打住,打住”。

      这次翻阅24连名录时,我想起了这件事,就向熟悉的24连战友打听这个上海战友叫什么名字。这位战友听完我的叙述后,也一下子没反映过来我到底说的是谁,便把连里上海知青近年来的照片给我看。虽说几十年过去,当年风华正茂,现已两鬓斑白,但我一下子还是从照片上认出了YJS。这位战友告诉我说,他叫YJS。几十年后,我又终于知道了这位有着一面之缘战友的名字。听介绍,YJS现定居杭州,开了一家公司,自己当老板,生意还不错。我想,这是肯定的,因为就凭YJS的三寸不烂之舌,还有什么生意谈不成呢。

      在修配厂和25连的名录里我都看到了SZH的名字,调他去25连的经过还清楚记得。在修配厂时,SZH和兵团政治部一现役的亲戚(应该是小舅子)住一个宿舍。SZH是一个很关心团内外大事的人,他经常和那现役的亲戚聊天,对团里的人和事进行评论,比如他说,某某现役领导办事武断,官僚主义严重,某某现役领导十分霸道,架子太大等等。

      有一天,军务股股长南相文接到一位现役领导的指令,说把修配厂一个叫SZH的人调离新华。南股长经过了解,得知SZH是车工,而且技术不错,当时新建连中,只有25连配备了车床,所以决定把SZH调到25连,相关具体手续由我来办。在连队领导与其谈话中,SZH问为什么调我去25连,连队领导回答说这是团里的决定。于是SZH便找到军务股,当时我在。我说了两层意思,一是25连没有人会车工,你的车工技术好,可以独当一面,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二是此事领导已定,更改的可能性不大,还是服从调动为好。从谈话得知,他对调动的原因也心知肚明。俗话书,无巧不成书,那天正好有人在网上重发一年前16团温州知青以梦为马纪念下乡50周年的视频,没想到打开后竟在视频里看到SZH,他是在会上代表天津知青发言向温州战友表示祝贺。只是手机视频太小,看不清几十年后的SZH是变成什么样子了。

      在9连的名录里,看到了LXY的名字,和LXY还算不上一面之缘,确切地说只是一闻之缘。那是1973年,我到9连采访。董林生是9连指导员,董林生提到他们连党支部很注重发挥青年的生力军作用,既注重调动知识青年的积极性,也注重调动本地青年职工的积极性。我觉得这个做法很好,便进一步详细采访,让董林生讲几个具体例子。知青的例子,董林生举的是LXY,说LXY有能力,但有些傲气,经过党支部做工作,LXY克服了缺点,进而成为工作骨干。这次在名录中见到LXY的名字后,便问起9连熟悉的战友。告之,LXY是北京某大院的子弟,恢复高考后上了学,进入一家研究院工作,前几年因病去世。听后令人唏嘘。

      读着16团知青名录中这一个个知青战友的名字,眼前浮现出一张张纯真青春的脸庞,唤醒了多年的尘封记忆。正如巨海兄所说,大家都希望在名录上看到自已的名字,说明我们非常留恋和在意那段时光,毕意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都是在16团度过的。16团知青名录的开头说“愿新华农场史册上远记载兵团时期(1968年-1976年)响应号召上山下乡来到伏尔基河畔并把宝贵青春献给这里的知青们的名字”,我想一定会的,因为来自祖国各地的知青们的名字,早已深深镌刻在这片黑土地上了。

      (转自16团知青微信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刘文喜 发表于 2020-10-4 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叫单汝鹏的也有两个,这有点儿不可思议,因为姓单的人不多,名字中用“汝”的也比较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大雁 发表于 2020-10-4 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美篇。谢谢分享老知青的故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雨加雪 发表于 2020-10-5 08:40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文喜 发表于 2020-10-4 21:51
叫单汝鹏的也有两个,这有点儿不可思议,因为姓单的人不多,名字中用“汝”的也比较少。

      同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雨加雪 发表于 2020-10-5 08:4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雁 发表于 2020-10-4 22:10
拜读美篇。谢谢分享老知青的故事。

      老知青有讲不完的故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20-10-5 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16团,也就是新华,我曾经去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园林 发表于 2020-10-5 15:47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网管博文,知青当年的异闻趣事真不少,欣赏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9-7 14:0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