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白桦林 于 2012-7-20 13:19 编辑
秋 到 饶 河 闫永杰 秋到饶河农场,故乡的盛情实在是令人陶醉。路边的野菊花摇拽着满身绚丽向你致意,当年我们亲手栽种的小白杨,已长成参天大树。树上的喜鹊探出头来,叽叽喳喳地向你问好。山风从大顶子山口深深地赶来相迎。满山红遍的枫叶,无边的金色大豆、水稻热情地拥抱着我们。一种豪情油然而生;当年的知青回来了。 饶河农场场部,实现神奇再生。绿色王国,让世人难忘,当年知青生活又一幕幕的重现在眼前。 从山下俯瞰,场部新区高楼座座,公路四通八达,交通非常便利;三江至饶河公路横穿场部,车行70里,到饶河县城才需30分钟;从哈尔滨市安发桥发车,经同三公路,12小时抵达场部;通往建三江创业农场火车站才两个多小时。过去那种九岭十八坡,三十六拐到饶河,三天三夜到省城的日子已成为历史。 紧闭的国门终于打开了!过去靠天吃饭,播种小麦已减少到3.5万亩。大豆、水稻播种面积已占70%,出现农田开发专业户,农机专业户,冒出百万富翁。场部的制砖厂、木材厂、修配厂、面粉厂、汽车队全部停产改制。实行招标后的个体经济空前活跃,小型木材厂、饭店、超市、网吧、山菜批发户,已发展几十户。还吸引了山东、辽宁等外地一些人建场办店,开发移民。 文明小镇规模正在由分散连队向场部集中。农场职工生活很充实。早上四点,迎着朝阳,人们漫步在制材厂门前大道上,场部工会门前的乐曲,吸引着几百人晨练。一派欣欣向荣的场面,体现了农场现代化进程的新貌。 据农场工商局长安玉梅介绍:场部招待客人,已经没有几户在家里做大鱼大肉,都到饭店,便利而且热闹。这里吃的都是绿色食品。小肥羊、板鸭、红肠、乌苏里江马哈鱼、林蛙都是纯天然的。 “靠山吃山”,精明的场部人,打出了纯天然绿色植物这张王牌,十几种山野菜,山产品,饶河黑蜂、王浆蜜,样样俱全,应有尽有。 现在场部人也进入了现代化小康生活,全场的固定电话、移动、联通手机已经普及。最近几年,全场的老铁兵、转业官兵实行社会统筹保险开支。老班长李银书,56年来场的老铁兵,每月收入1000多元。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的淳朴和热情依然不变,我们在农场的这四天里受到了他们非常热情地招待。 沿着工程连穿行,再也找不到通往采石山的羊肠小道。当年帐篷边游着蝌蚪的小溪,已经汇聚成千亩水面的场部水库。路旁,我们深情热爱着的白桦林,已经兴建起场部医院,场部中学,法院等办公大楼…… 美丽富饶的饶河,从酣梦中醒来,展示着它的神奇,诱得它的儿女们深情的想念着绿色的家园,我的第二故乡—饶河。
写于2003年8月回饶河农场一行见闻
后记: 2003年8月初,我们一家三口和杨国军、李玉荣及女儿陪着许春青及夫人女儿、向东哥、王千姐、小韩哥一家一起回饶河。受到了张新柱、霍欣、安玉梅、顾卫民、农场及工会的热情招待。我们看望了吕万成、刘建文、于大普、袁汉民、郑维汉、孟广玉、王作良、辛书文、霍祖阴、李荣贵、李银书、毕思云、于松涛、祝兆吉等机关老领导、老同志。回哈之后,写了这篇篇柮文,纪念第二次回饶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