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7)说说125中(7) 已是深夜了。125中办公室还是灯火通明。每半个月,我都要带领各班团支部和红代会推选的学生干部办黑板报、手抄壁报。有些文章,我来撰稿。针对学校教学秩序不好,想了个题目:《纪律是执行路线的保证》。不想写理论官样的文章,自己都不愿意看,怎么指望别人看。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写首诗吧。通俗,易懂,简洁,有力。 “纪律是执行路线的保证”, 这真理,已被几十年的 革命实践所证明。 靠毛主席的革命路线, 我们从无到有,成长壮大, 冲破神州漫漫的长夜, 迎来新中国胜利的黎明。 靠无产阶级的革命纪律, 我们统一步伐,统一行动, 才把星星之火,燃遍中华, 斗争顽敌,取得百战百胜。 …………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 “纪律是执行路线的保证”。 同学们,我们切不可 视革命纪律而不顾啊, 是非不辩,搞自由主义, 怎么能行? 乱打乱闹, 更是不中! 大家行动起来啊, 提高警惕,睁大眼睛, 看谁破坏纪律, 看谁无法无天, 一意孤行! “纪律是执行路线的保证”, 同志,当你看完这首小诗, 请你打开毛泽东选集, 对照自己的一言一行, 想想,再想想, ——你是否忘了: “纪律是执行路线的保证”? 1975年,125中旁边盖起了一栋四层大楼,这是125中新址。原来的三层小楼归还并恢复文昌小学。 在新楼的前厅,我们仍然坚持办黑板报。1975年国庆前夕,我将我为学生演出写的一段快板《伟大祖国风光好》,用粉笔抄了上去。南岗区教育局同志来我校办事,问:“这是谁写的?”我说是我写的,我抄上去的。他点点头没说什么。后来听说南岗区教育局想调我到那里工作,当时我连想都没想。 除了办黑板报、壁报,我还坚持每天带领学生长跑。从校门口跑到李范五花园,中山路,博物馆,海城街,再跑回125中。有次星期天跑到博物馆时,学生李龙说:“老师,咱们跑到松花江沿吧。”我担心自己:“能跑下来吗?”学生纷纷说:“我们带你跑。” 于是,沿着红军街、火车站、霁虹桥、地段街、中央大街,我们真的一直跑到了松花江畔防洪纪念塔下。 后来长跑坚持了多年。现在跑不动了,但在哈市,在海南东方,我每天坚持遛弯一小时左右,对身体大有好处。 当时除了路线斗争引进学校(必须宣传)外,学大寨也引进了学校。那就是冬季,积肥。125中是有指标的。我带领学生在操场边上的室外厕所刨粪,学生不下去。我第一个下去刨粪。我下乡时喂猪,天天得清猪圈,除粪,我不怕脏。这件事影响了学生,他们一直记着。我们还到马家沟河捞淤泥。那时,马家沟河很脏,是个乱排污水的臭水沟。我对学生说:“请记住这一天吧。”想不到,2003年我家会搬到河边。当然,马家沟已经改造为清水河了。我还为物业拍了张宣传照片,题目就叫:我家就在河边住。 当时文化生活极其困乏,除了样板戏外,没有什么可看的。进口的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和朝鲜的电影,学生们还是愿看的。我也愿意看。我在黑板报就专门发小广告,推荐罗马尼亚电影《巴布什卡历险记》。 中国电影除了解禁的《英雄儿女》、《铁道卫士》、《打击侵略者》几部外,就是纪录片。我日记记载看过的纪录片有(按时间顺序排列)《民兵赞》、《巴黎国际会议》、《历史性的解放区之行》、《搬山填沟造平原》、《一代新人在成长》、《南海渔歌》、《杂技》、《伟大祖国欣欣向荣》、《第32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毛主席接见外国代表》、《东海小哨兵》、《小号手》、《英姿飒爽上蓝天》、《友谊之花万年长》、《世代深仇》、《刘英俊式的英雄张秋海》、《热烈欢迎金日成主席访问中国》、《沙漠》、《熊猫》。还有好多,只是记下看了,没记下片名。现在这些纪录片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连片名都没人知道,网上也查不到。片中内容也早已忘得一干二净。所以记下这么多片名,不为别的,只是个纪念吧。《第32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特别想念,网上没有。片中谁和谁比赛,都忘了。但背景音乐旋律至今记得,能哼哼出来,双簧管、小提琴音乐特别好听。 样板戏从1969年就开始看。但那个年代没什么看的,新电影《艳阳天》《海霞》《创业》《火红的年代》《第二个春天》《闪闪的红星》都是1974年后才公演的。喜爱电影的我,对学生都分析讲解过这些电影的精彩片段。 于是,样板戏就反复让群众看。甚至中央有关部门联合下发红头文件要求组织基层看(我见过这样的文件)。还搞什么样板戏播映月活动。 说实在的,在当下低俗媚俗无聊平庸的垃圾文艺泛滥的情况下,我不愿意看那些东西,浪费精力和时间,还有金钱。还是觉得样板戏是经典的巅峰之作,至今无法取代,无法复制,无法超越。但当时,离125中最近的长虹电影院的人经常到学校找我,拿着上级文件,要我组织学生看样板戏。 饺子好吃,天天吃也腻呀。学生不愿看,我也不愿看。每场票一角钱,学生宁可买冰棍,也不看。我也一样。校领导说,上级文件咱得执行。你带学生到街道搞点勤工俭学劳动,用给的补助当电影费,让学生免费看吧。 于是,我组织全校各学年学生一场场地看。 演《沙家浜》智斗一场,场内乱套了。银幕演胡传奎,男声就同步放声唱:“想当初,老子的队伍才开张……”;演刁德一,男声也同步唱:“适才听得司令讲,阿庆嫂真是不寻常……”演到阿庆嫂,女声尖声尖气地同步唱:“垒起八仙桌,铜壶煮三江,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不能不承认,样板戏反复普及宣传,已深入人心,老少耳熟能详。电影院负责人找到我,要求制止。我说:“难得学生这样开心,就让他们闹一回吧。”我知道青春时期的情绪宣泄和释放是必要的,是止不住的。 演《海港》时,剧情平淡,唱词也不熟,倒是雅雀无声了。我趁机到附近的老同学余洪茹家闲聊。时间差不多回到电影院,发现里面只剩下七八个观众了,都是班干。我到电影放映室说:“停下别放了,省点电。”放映员说:“中途停放样板戏,弄成政治问题,犯不上,你负责啊?” 我顿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