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45)相聚哈尔滨
雁飞塞北,预示春天来临,万物复苏。人回北疆,那是怀念青春,重拾旧忆。 盛夏八月,是北方最美的季节,不冷不热,天高气爽。 这个时候,一批批曾在北大荒下乡的北京、上海、天津、温州知青纷纷组团结对来回归,探访。 “我们8月8日在友谊宫附近的六顺和酒店举办京、沪、温、哈四大城市聚会,请你帮我们录像。”联谊会39组长王凤山早在半个月前就和我打招呼。 王凤山身材魁梧,长的像京剧《智取威虎山》中的李勇奇,我听过他唱的“这些兵,急人难……”,唱得有板有眼。长的又像京剧《红灯记》中的李玉和。他在生产建设兵团18团时的确在宣传队演出《红灯记》时,扮演李玉和。 像赶集似的。8月8日上午,我应邀参加1964年下乡知青的聚会,下午4点又来到了六顺和酒店。四楼的大厅很宽敞,摆着六七张酒桌。四地知青早早都来了,有四十多人参加。大厅挂着横幅标语:“庆祝黑龙江省三师十八团五营五十连京沪温哈四大城市部分知青相聚哈市”。 王凤山主持庆祝聚会的仪式。应邀参加聚会的,也是三师十八团的哈尔滨市知青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素梅讲话。她给23位外地知青带来联谊会知青标志性的T恤“知青衫”;她向投资出版三师十八团下乡纪念画册的温州知青表示感谢;她盛情邀请外地知青乘大巴回下乡故地友谊县和赴五大连池、黑河、俄罗斯布拉戈维申克8月19日回哈后,参加8月20日联谊会举办的第五届知青运动会。 李素梅的建议得到了外地知青的响应。 哈尔滨知青代表赵春占、徐宝珍致辞;温州知青代表郑广凌和李建国讲话答谢。 他们的发言激起全场一阵又一阵热烈的欢呼和掌声。 知青聚会就是这样。不可无酒。举杯交流,感情深厚;不可无歌。放声歌唱,宣泄情感。 酒过三巡。四地知青轮番上场,一展歌喉,一展才艺,一展风采。 我的照相机和摄像机记录了这一切,视频正在制作,后发。 主持人王凤山的致辞让我感动。我当场翻拍他的手稿,回来打字,整理。他的致辞准确,到位,朴实,激情。 全文如下: 时代的标签记录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悲喜人生,在那个特别的年代,我们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一批被称作知青的后生,在北大荒结缘,开始了我们最刻骨铭心的知青岁月。和北大荒老垦荒一样,怀着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自觉不自觉的把个人的理想和信念与国家的命运和利益连在了一起。无论是自愿和不自愿,在后来的艰苦岁月里,是乐,是悲,是喜,是忧?我们都勇敢地面对了,义不容辞地承担了,默默地承受了。岁月染白了我们的鬓发,也增添了我们额头的皱纹,却无法淡化我们对知青岁月的记忆,无法淡化我们知青战友的一片深情。哈尔滨知青战友张开双臂欢迎拥抱来自温州、上海、北京、天津的知青战友们。我们知青战友之间的深情如同一池清泉,清澈而淳朴,就像一壶老酒,历久而弥香。就是经历再多岁月的洗礼,我们仍然会亲如兄弟姐妹。这份知青的情怀已经深深地根植于我们的心中。亲爱的战友们,重返北大荒,追寻昔日的旧梦,踏访友谊县的热土,充分展示了一代知青人的胸怀。我们为你们高兴,为你们祝福。今天我们欢聚一堂,互祝健康,幸福永远!这是一次弥足珍贵的相见,这是一缕编织友谊的丝线,这是一段敞开心扉的联欢,这是一片净化心灵的蓝天。我们互助平安,拥抱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