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725|回复: 3

网上联欢会专稿9(1481)绕口联趣谈

[复制链接]
大鹏影视 发表于 2017-2-1 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网上联欢会专稿9



(1481)绕口联趣谈
                           
    李调元,字羹堂,又字赞庵、鹤洲,号雨村,又号童山蠢翁。四川绵阳人,清代著名戏曲理论家、文学家。乾隆年间进士,历任广东学政,直隶通水道。著有《雨村曲话》、《雨村剧话》、《童山全集》等多种著作。为人谦恭有礼,机智聪慧,但不畏权贵,耿直不知变通。因此得罪权臣和珅,被发配伊犁,后因母老无人侍奉而获释还乡。他也以善对著称于世。
     传说李调元少时读书,有一次上课时身上奇痒难忍,不停地搔痒,被先生发觉了。先生不慌不忙,说了一句上联:
    “搔搔痒痒,痒痒搔搔,不搔不痒,不痒不搔,越搔越痒,越痒越搔。”意思是提醒他注意听讲,不要搔痒了。谁知李调元不领情,以为先生在嘲笑他,便气愤地对出了下联:
    “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有生有死,有死有生,先生先死,先死先生。”下联不仅对得工整,还巧妙地利用了“先生”的双重含义,骂得先生哭笑不得。
    有一次,他到乡下去考察民情,住到一个农户家里。这家里有一个聪明的农村妇女,早闻他的大名,便有心要考他一考。这天中午,农妇正在晒场,有两只公鸡在场上为了争吃豆子而打起了架。这农妇灵机一动,对李调元说;“听说李大人善于对对子,小女子也想请教一下。”李调元和气地说:“请讲,请讲。”农妇指着正在打架的公鸡说出了上联:
    “饥鸡争豆斗。”
     李调元一惊;这个上联不好对,因为这种对联叫做绕口联,就象绕口令一样。在这上联中,“饥”和“鸡”同音,“豆”和“斗”同音,对下联确实不易。他正在沉思对句,偶一抬头,见房梁上一只老鼠悠闲地窜来窜去,马上就有了答案。他急忙对出下联:
    “暑鼠上梁凉。”
     农妇点了点头,佩服李大人的聪明善对。过了一会儿,那群鸡又到晒场里来吃稻谷,农妇的小儿子拿着一个竹筒向鸡群打去。农妇见此情景,便又出了一个上联要李大人对:
    “饥鸡盗稻童筒打。”
    李调元又一惊,这一句比上一句更难对了。这一句里面有三组同音的字!但他还是定神思索着。正在这时,他偶然咳嗽了一声,正在房梁上悠哉游哉地东窜西窜的老鼠受此一惊,吓得逃跑了。李调元又灵机一动,马上又对出了下联:
   “暑鼠凉梁客咳惊。”
    农妇对李大人佩服得五体投地,连连夸道:“大人真是了不起,了不起!”不一会儿,他们开始吃午饭了。农家没什么好吃的,桌上只摆了几个水煮鸡蛋。农妇还在灶间切买回来的一点猪肠。李调元一上桌,夹起水煮鸡蛋一尝,没有一点盐味,他忽然脑中灵光一闪,随口念道:
    “鸡蛋无盐真淡蛋。”
     正在灶间切猪肠的农妇也应声答道:
    “猪肠未切好长肠。”
     李调元一听,对得真妙呀!不由得颔首捋须,暗自称奇。
     吃过午饭后,他们一起在凉亭里纳凉。李调元忽然看见旁边的池塘内一群群的鱼露出了头,在那里嬉戏。他灵机一动,说出了一句上联:
    “青草塘内青草鱼,鱼戏青草,青草戏鱼。”
      坐在旁边的农妇听了一愣,略一思索,对出了下联:
   “黄花田中黄花女,女弄黄花,黄花弄女。”
     李调元高兴地说:“妙对!妙对!真有状元之才!巾帼不让须眉啊!若你是一男子,必然大有所成。”从此,李调元变得为人更谦逊了,因为他从一个普通女子身上看出了杰出的智慧。
    再有一次,李调元赴广东任主考职,途经湖南岳阳。当地的一些官员便请他到岳阳楼上饮酒。有一个官员听说李调元很有才华,善于联对,很不服气,便想试他一试。于是便出一上联向他“请教”:
    “洞庭湖八百里,波滚滚,浪滔滔,大宗师由何而来?”
     李调元想都没想,应声答道:
    “巫山峡十二峰,云霭霭,雾腾腾,本主考从天以降!”
     那个官员暗自佩服,因为李调元的下联不仅属对工整,而且气势不凡。但是,他觉得这上联难度不够,便又出了一个难度大一些的上联。只见他拿起一颗李子,向浮在水面嬉戏的鲤鱼掷去,并念出了上联:
    “李打鲤,鲤沉底,李沉鲤浮。”
     此联运用了异字同音的办法,“李”和“鲤”二字同音异形,巧妙成联。要对下联实是不易。只见李调元捋须略一思索,望着在花丛中飞舞的蜜蜂,对出了下联:   
    “风吹蜂,蜂扑地,风息蜂飞。”
     那个官员满面愧色,不敢再说一句。从此,李调元的名声更是越传越远。
     且说李调元到了广东,任广东学政,有一次与一伙友人出去游春,路过一个地名叫“三块石”的地方。之所以叫“三块石”,是因为这里有一座小桥,是由三块巨石磊成的。一行人从桥上经过,其中有一个人忽然想到一句上联:
    “踏倒磊桥三块石。”
     想了半天,想不出一个好的下联来,只好在那里反复地默念:“踏倒磊桥三块石,踏倒磊桥三块石,踏倒磊桥三块石……”口中念了不知有多少遍,就是对不出下联来。确实是,这句上联用了析字的方法,“磊”字拆开来,就是三个“石”字,要想对出一个恰如其分的下联来,是不容易的。李调元听着好笑,看他那么的辛苦,只好帮他说出了下联:
   “剪开出字两重山。”
    下联对出来后,众人听了齐口称“妙”。下联也用了析字法,把“出”字从中间剪开,当然是两个“山”字。
    聪明机智的李调元,后来因为刚直不阿,得罪了权臣,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判充军伊犁。后来,因家中老母年迈无人照顾,封建统治者为了让他尽孝,方赦免了他,让他回家侍奉老母。回家之时,夫妻久别重逢,百感交集,妻子根据他的遭遇,出了一个上联:
    “月圆月缺,月缺月圆,年年岁岁,暮暮朝朝,黑夜尽头方见日。”
      夫人出的上联,逼真地表达了他们夫妻的悲欢离合,使李调元不禁想起了充军期间的各种凄苦,不能自已,于是,他感叹着对出了下联:
    “花落花开,花开花落,夏夏秋秋,暑暑凉凉,严冬过后始逢春。”
     对罢这一联,夫妻二人沉浸在久别重逢的欣喜里,感慨万端。站在一边的丫头见此情景,也深有感触。她高兴地说,老爷和夫人久别重逢,实在是大喜事,何不把这一妙联写下来呢。这一说,又触动了夫人的心,她信口又说出了上联:
    “羊毫笔写红绫纸。”
     李调元开始以为好对,再细一思量,发觉很难。因为开头是一动物名称,二字是动物身上的一部分,前三字又是一样物件名称;第五字又是一种颜色。要满足这些条件,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想了很久,始终对不出来。李调元对不出上联,当晚竟未睡好。第二天一早醒来,他又在客厅里念念有词地思索着对句。家人们从他的口中听了无数遍,已经了然于胸了,于是,家中上上下下的人都在反复念叨着这么一句:“羊毫笔写红绫纸。”各自又都在想着对下句。
      忽然,正在晾晒衣服的小丫头望着手中的鹿角钗,脑中灵光一闪,对出了下联:
     “鹿角杈晾紫罗裙。”
     她对出了下联,但不知行不行,又不好去问李调元,便到厨房里去问厨师。厨师想了想说:“我看是可以的,我这里也对出了一句,你也看看如何?”说着,也念出了对句:
     “牛鼻索捆青棡柴。”
      因为厨师经常在厨房里见到用牛鼻索捆的青棡柴,因此轻而易举地就对出了这样一下联。谁知他们的议论大家都听到了,家中的很多人都说对出了下联,并在那里互相讨论,看合不合适。轿夫对的是:
     “虎头靴套麻草鞋。”
      因为他们经常就是这样穿着的。最有趣的是书僮对的下联:
    “猪拱嘴吃青海椒。”
     因为他的嘴巴生得又长又翘,老爷常常拿他开玩笑,说他的是“猪拱嘴”。就连坐在门口补鞋的鞋匠听了都凑了一下趣,对了一个下联:
    “马蹄刀切黄牛皮。”
     一伙人议论纷纷,被李调元听了个清清楚楚。他心中很有感触:自己苦思冥想了半夜一早,还不如这些“下人”。还说什么才子呢!从此,他更虚心了,对“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领会得更深刻了。


来源: 网上联欢会专稿9(1481)绕口联趣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17-2-1 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绕口令也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文化,从叫孩子说话开始,很有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大雁 发表于 2017-2-1 14:36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作,金鸡呜春恭贺新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摇头狮子 发表于 2017-2-1 18: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趣,欣赏了,祝节日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4-6-18 13:0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