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休闲生活】健康饮食”专栏中,我已看到过刘书芳陆续发表的多篇“抗病康复与养生”类的好文章,此文与其他文章的共同点,就在于是刘书芳自己遵从医嘱,读学有关“食疗”营养学书籍,而后尝试实践体会感悟“食疗”效果后,所写的心得,作为总结体会与大家分享,具有可信度与实际指导意义,值得称赞!我也注意到:此文已被《老年日报》录用刊发。
《芥菜抗癌宜多食》是正确的,已被医学专家所肯定。 众所周知:食物与药物同源,食物与药物又恰好同理,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众多的本草、方剂典籍中,不难发现食物与药物同用的例证。如采用乌鸡、羊肉、驴皮、猪肤、鸟卵、葱、姜、枣等以补益阴阳气血或调补胃气,进而达到防治疾病之效。而从大量古代食谱、菜谱、茶谱中又不难发现其中很多食物本身,也有不少其实就是药物,如枸杞、山药、黄芪、茯苓、丁香、豆蔻、桂皮之类,平时适量择用,理应会提高食品保健强身和防治疾病的功效。
食物疗法和药物疗法有很大的不同。食物治病最显着的特点之一,就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对人体基本上无毒副作用。也就是说,利用食物(谷肉果菜)性味方面的偏颇特性,能够有针对性地用于某些病证的治疗或辅助治疗,调整阴阳,使之趋于平衡,有助于疾病的治疗和身心的康复。但食物毕竟是食物,它含有人体必需的各种营养物质,主要在于弥补阴阳气血的不断消耗。因此,即便是辨证不准确,食物也不会给人体带来太大的危害。正如名医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所说“食疗病人服之,不但疗病,并可充饥,不但充饥,更可适口,用之对症,病自渐愈,即不对症,亦无他患”。因此,食物疗法适应范围较广泛,主要针对亚健康人群,其次才是患者,作为药物或其它治疗措施的辅助手段,随着日常饮食生活自然地被接受。
药物疗法主要使用药物,药物性质刚烈,自古有“十药九毒”的说法,也有将药直称为“毒药”的,直接服用药物本身主要是为治病而设,因此药物疗法适应范围较局限,主要针对患者,是治疗疾病和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如若随便施药,虚证用泻药,实证用补药,或热证用温性的药物,寒证用寒凉性质的药物,不仅不能治疗疾病,反而会使原有的病情加重,甚至恶化。因此用药必须十分审慎。
食物疗法寓治于食,不仅能达到保健强身、防治疾病的目的,而且还能给人感官上、精神上的享受,使人在享受食物美味之中,不知不觉达到防病治病之目的。这种自然疗法与服用苦口的药物相比迥然不同,它不像药物那样易于使人厌服而难以坚持,人们容易接受,可长期运用,对于慢性疾病的调理治疗尤为适宜。 建议:作为同龄人,六十余岁的群体,应该审时度势将自我的精力,调整至关心,研讨,重视身体健康,养生,长寿方面来,还为时尚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