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1047|回复: 1

粮食的故事(1)老粮库

[复制链接]
吴永大 发表于 2016-3-31 05: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吴永大 于 2016-3-31 05:15 编辑

    粮食的往事
                       
                                                    张冠立
                                                   (1)老粮库

       我最近一次搬家,是在古稀之年,又要从带仓房的独门独院搬到地上别无立锥之地的十五层楼房,抛弃多年家居的冗赘势在必行,下了决心后,整理东西自然大刀阔斧。箱柜淘汰了不算,书籍资料也在所不惜。妻子抖落出我橱柜深处的箱底,有一包竟是文革的传单、学校的校报等油印材料,几十年来辗转搬家,没舍得扔,可能想把它作为岁月的留念。现在岁月无多,追思有限,我挥手让她撕碎丢进了废纸堆。后来她从一个信封里发现许多票证,惊讶地说这里还有粮票呢!拿在手里对我说,“也扔了吧?”我看看那几张小纸片,遥远的记忆立刻涌上心头,于是舍不得地说,“留着它吧,看到它就能想起我们早年的生活。
       我们两人都是共和国的同龄人,从记事儿开始就知道家里月月要到粮食供应站领粮,大人出门有一项准备工作必不可少,那就是到供应站起粮票。粮票分为地方粮票和全国粮票两类。地方粮票又分省,内蒙的拿到离我们三十公里外的塔子城就不好使了,因为那里属于黑龙江。只有全国粮票才到哪儿都行。因此全国粮票非常珍贵,不好起,急需时只得到个人手里花钱去买。这种凭供应证领粮,凭粮票买食品的规定是国家实施粮食统购统销的具体措施。粮食安全是人口大国的首要安全之一。建国初期,为打击不法粮商囤积居奇,影响粮价,影响政权的稳定,同时为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处理国家同农民的关系,解决粮食供应问题而在1953年坚定不移地实行了这种政策。为了收购和存储粮食,国家规划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设置粮库。音德尔作为旗所在地,设置粮库自然毫无疑问。
       音德尔的老粮库建在小镇的西南角,哪一年建的我说不清,自我六岁来音德尔,它就在那里,威严得像一座大监狱,四周的围墙长得一半会儿走不到头,墙高得大男人蹦高手尖也碰不到墙顶,上面还拉着两三道铁丝刺鬼。如果不是从远处可以看到高出墙头的座座粮囤的尖顶,谁都会认为它是一座监狱。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冬季送粮的季节,这里车水马龙。曙色未开的一大早,粮库的大门外早已排成壮观的车队,等待验粮。附近的居民后半夜就不得安睡,听着车轮轧在冻地上的轰隆声以及马蹄踏在冰层上的脆响,间或还有老板子的吆喝声。他们大概想不到这是时代的律动,只有新政权才有动员起这千军万马的伟力。我常常忆起我们被大人打发起早去粮库的南墙边买切糕。那是生意人看到了商机,创造的市场,为老板子提供的早餐服务。老板子吃上这顿切糕,就心里有底地排队卸粮,完事后兴高采烈地逛街办年货。从商店里出来的时候,他们腋下夹着包包,手上拎着口袋。手不够用了,他们会把买下的煤油灯灯罩拴绳挂在脖子上,把给家里女人买的假花插在自己的棉帽上,心满意足地赶车回家。这些记忆太久远了,但是半个世纪以来,只要想起来,依旧鲜活如当年。
       粮库的大门即使开着也是不能随便进入的,大门的内右侧有一个门房,有门卫值班把守。我有一个远方亲戚在粮库里工作。有一天他带我去了他的车间。他是那里的专职修理工。车间里摆着工作台,放着老虎钳之类的工具。到那时我才知道粮库里还有个粮食加工厂,把原粮加工成居民吃的各种成品粮。我父亲工作的食品加工厂经常到粮库领料,购进一种大米碎米子熬糖稀㸆糖色用作酱菜的色素。那是他们稻米加工中的下脚料。我更多地了解粮库内的情况是我在学校里工作了之后。一个冬夜,忽然降了大雪,那年代的天气预报还很靠不住。白天晾晒在场地上的粮食被大雪厚厚地覆盖。如果不能及时剥离雪层,粮食可能受潮遭受损失。粮库的人力不足,难以及时完成极为繁重的任务。为解决当务之急,政府出面要求一中出动学生帮忙。我们在劳动动员会上向学生宣传:国家的粮食、集体的财产,它关系到我们自己的口粮,一定不能让它损失一粒!用不着再讲大道理,学生一听就懂。大家干起活来非常卖力气,像干自己家里的活儿一样。进门的时候,远望粮囤,似乎一个挨着一个。走近粮囤才发现中间的距离很开阔。把积雪推到过道要走很远的路。尽管如此,那么大的压雪面积,一个上午就清理完了。此外,我们还在南山头那边的油漆路上为粮库晾晒过粮食。粮囤里粮食温度急剧升高,而院内的晾晒场不足,人力也不足。我们也响应号召参与其中,一整天坚守在野外,早晨卸车晾晒,傍晚装袋子运回去。
       那个年代粮库的机械力量还很缺乏,大部分工作仍然靠人力完成。没有卷扬机,粮食装囤只能靠人工扛袋子。高高的粮囤,需要三四节跳板才能走到囤顶。我跟车送过粮,知道扛袋子上跳是个什么滋味。干这活儿的多半是住在山东街里的山东大汉。他们从关里家来到内蒙大荒界,一时找不到理想的营生,只好要么脱坯卖钱,要么到粮库扛袋子挣钱。做扛袋子的活儿,也只能是临时工,或者季节工。想找个正式工作比登天还难。我在小学时的一个同学,叫陈继德,毕业后考到了刚成立的林中。知青下乡时为了离家近点,单独联系去了城外四里远的二龙陶海。后来按政策返城,被安排在粮库作了正式工。一次我和他见面问他的工作情况,得知他的工作主要是扛袋子。好在他个子不小,身大力不亏,否则还难以适应工作呢。在这以前,我曾带学生到二龙陶海支农,中午休息时到他家串门。他的媳妇用羡慕的口吻说,“看你多好啊,当了干部挣工资!”言下之意他们下地辛苦,一年还见不到钱。后来陈继德总算挣上了工资,但活儿依旧是辛苦的,当的是工人。我是在乡下当代课教师转正后调回到母校工作的。代课工资28元,1973年转正后工资37元。大约过了七八年,我被要求填表办理转干手续,才知道我那时所谓的转正也是被招工,后来只是以工代干而已。总而言之,从知青(情)走上工作岗位,谁走的都不是一条平坦的路。能在粮库工作也是上了一层楼。
       随着人口的增长,老粮库的规模已经不能适应需要,音德尔在西山坡上又建了一个新粮库,人称二粮库。老粮库从那时起叫做一粮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摇头狮子 发表于 2016-3-31 15:50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5-3 13: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