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2011-10-31
在线时间 小时
最后登录1970-1-1
金钱
|
本帖最后由 吴永大 于 2016-3-29 05:48 编辑
旅欧之前
张冠立
旅游回来,我在整理扔在角落里的东西时,发现一本记着在北京逗留期间的旅游观感的文字。2011年初春,我的老师在给我的信外附带一篇《坚守纯粹》的博客。文章开头提到:“当2011年的黄钟大吕即将鸣响,一股劲风送来一道不幸的报告: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一位一生坚守纯粹,攀登人类精神高峰的人,走完了他60载艰辛而幸福的人生旅程。这个人就是史铁生。”我读过史铁生,也曾为他的文章感动过。多年不来北京了,此番不能坐失良机,我一定要去地坛凭吊令人敬佩的作者亡灵,感受他用心灵写作的教诲。
我和爱人准备去访问欧洲。为办理采集指纹信息,我们特来北京签证机构完成此事。然后转上海于15日飞德国法兰克福。我们趁空闲去了地坛,以及北海、南锣鼓巷、什刹海、雍和宫、军事博物馆、国家博物馆、大栅栏和王府井,借凭吊心仪作家之机,寻访了人文古迹。
首先,我去地坛追思史铁生。史铁生在2010年末去世。我读过他在地坛中沉思的文章,感受了他因青春美好理想幻灭而产生的绝望心理。他的已身患癌症母亲,每天把肾病导致两腿失灵的儿子用轮椅推到公园的林子里,然后忙于其它。傍晚再急忙赶来接回家。史铁生当时因绝望藏身于林中不愿见人。后来,他对当年自己带给重病的母亲的哀愁甚感愧疚,文章笔触凄凉,如泣如诉。正是这些文字驱使我一定到那里走走,感受一下当年他做生命沉思所处的环境和氛围。如今的地坛公园游人如织,空地上跳舞的、拉琴的、写毛笔字的、打太极的、练武功的,到处都洋溢着绽放着的生命之花的芬芳。有谁会想到当年在林间深处曾有过年轻生命在绝望的情绪中,苦苦挣扎!
我又去北海,是想再看一眼那里的白塔。因为记忆中小学语文书上的叙述那样美,它说白塔后面工厂里大烟囱冒出的煤烟在空中漂浮成云朵,就像水墨画里的大牡丹。可在公园附近的地铁口我发现了一张广告:恭王府、郭沫若故居向左150米。
恭王府,据说2007年才开放。这是一座类似故宫的豪门建筑,广厦千间,其中自成体系的建筑就有五十多处,楼堂水榭,蔚为壮观。这里曾三易其主。最早这里是乾隆年代的权臣和珅的私宅。乾隆驾崩,嘉靖帝随即宣布和珅二十条大罪,下令将其抄家,并廷议凌迟,后怜其为上代重臣,赐以三尺白绫,命在家中自缢。和珅临终前留下两首绝命诗,其中有“百年原是梦,廿载空劳神”的名句。他拼命聚敛钱财,却引来杀身之祸!呜呼,人为财死,贪赃枉法,必遭纙绁!虽是前车之鉴,今日仍有人频频以身而试法,效尤而不醒。后来该府邸被嘉靖帝赐给庆郡王永璘。早在和珅当政时,乾隆的诸位皇子凑在一起商讨将来不管谁当了皇帝都要办掉和珅。唯有十七皇子永璘说,“将来不论哪位哥哥当了皇帝,只要把和珅的这座豪宅赏给我,我就知足。”羡慕豪宅胜于皇位,可见豪宅何其豪华。咸丰年间,恭亲王奕䜣参与“辛酉政变”,帮助慈禧除掉肃顺等八大臣,将其扶上“垂帘听政”的宝座。慈禧因其贡献卓著,把这座豪宅赐给了奕䜣。它从此得名恭王府。豪宅三易其主,诉说着半部清代史,也暗示着人生的况味。
郭沫若故居的位置原是恭王府的马厩,规模不小,可谓庭院深深。院子里有他一尊半身塑像。我站在塑像旁照了一张像。塑像边有一小片林子,那是银杏树,据说是郭沫若生前所喜欢的一种树。对着故居的房门有一段石头屏风,上面书写着先生的书法。这使我想起了一段往事。母校音德尔一中老师敢想敢为,倡议请郭老为学校题写校牌,当然得到赞同。虽是请求信发往北京,但大家对结果都没有十足信心。可令人振奋的是,郭老真的应请为我校题写了“音德尔第一中学”七个字。于是内蒙古一个偏僻的小镇上竟然有一所中学挂出了郭沫若题写的校牌。从那以后历届毕业班都不约而同地在校门口留下毕业照。我在这里认真观看了郭老的生平展,诸如早年他参与新文化运动时发表的文章、出版的著作、翻译的书籍,大大小小的开本展现着原始的状貌;认真端详了他多种著作的手稿,仿佛着到他当年伏案写作的情景。在一个角落的墙壁上,展示着中央人民政府发给他的任命书。一次会议上曾决定了对他的三项任命。郭沫若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出类拔萃的文化名人。他在青春年少时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家乡的沫、若二水顺长江而下,将自身汇入了中国的历史大潮,成了一批弄潮健儿中显赫的一员。高尔基说:“好动和不满足是人类进步的第一阶梯。”此话揭示了人生成功的心理动因。
在南锣鼓巷,我和妻子坐了黄包车去访问北京胡同。我俩渴望在短短的时间里多听听老北京的故事。车夫兼讲解员带我们走了多条胡同,走进了齐白石、茅盾、婉容几处故居,也在冯国璋的旧宅邸前驻足,讲了那里的历史变迁。这个院落曾是清代文煜的宅邸,后来转手冯国璋,由文府变成了武宅,门前留下了上马石。解放时的宅主因罪大恶极被就地正法,随即成了外交部的家属宿舍。目前政府正按计划将居民迁出,拟维修后向公众开放。只是还有一个神秘的人物还住在里面的一所小楼里,暂时还不能动工。在巷口的转角处,有一片装修别致的豪宅,占地阔绰。车夫说这里地价如金,每平米已经卖到了35万到40万,这样的一座豪宅价值数亿。宅主即香港巨富霍家的儿媳郭晶晶。
此刻,我向院落投去留神的目光,深深打量了几眼。雍和宫旁边一家店前的台阶上坐着一个骨瘦如柴的老妪,手里端着一个铁缸子,口中有气无力地喊着:“给点吧!该点吧!”我和妻子走过去了又站下来,觉得老太太活得太不容易了。妻子送去了十元钱。在前门大街上,迎头碰到一个拄杖的人。我奇怪单腿人却把拐杖拄在好腿的这一侧,似乎有些顺拐,细看才知道无腿的一侧亦无胳膊,走到跟前发现还是个年轻人,满脸写着乞求和渴望。这是一个真正的残疾人。我们站下来决定施舍一点。妻子给了,我觉得少,让她再加一点,总该让他够吃一顿饭才对。小伙子说了声谢谢。妻子问他是如何致残的。回答说火车轧的。又问什么时候发生的惨祸,他说两岁时。我和妻子不约而同地“哎呀”了一声:那么小苦难就伴着他,而且将终生伴随着他!我想象不出如果他跌倒了,自己会怎么爬起来。在地下通道里,我还看到有人用棉被裹着身躯躺在墙边,有一绺长发露在外面,像是一具僵尸。无家可归就是这个样子,世界之大没有一块属于她的地方。从大栅栏出来穿越一段通道,有一个人在那里卖力地拉琴。琴声破碎,凄凄惨惨。行人无意听琴,匆匆而过。我又一次站住脚,劝妻子给点钱。她找到一块钱的硬币后走过去。我听到了硬币撞击容器的哐啷声。琴师似乎对眼前发生的事情没有反应。我断定他是个盲人。好在今天的北京十分宽容,它没有像若干年前那样把他们硬性收容,然后遣出京城。中国现在需要发展慈善事业,唤醒众人的慈悲之心,去关注人间尚存的苦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