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2011-10-31
在线时间 小时
最后登录1970-1-1
金钱
|
本帖最后由 吴永大 于 2016-3-12 15:02 编辑
欧洲纪行
(21)掠影卢浮宫
张冠立
在塞纳河的水中,在走向协和广场的路上,我们都看到了那座粉红色的宫殿。导游告诉我们那就是举世闻名的卢浮宫,以收藏丰富的绘画和雕刻而著称。凭吊完凯旋门之后,我们终于有机会走近卢浮宫。卢浮宫规模庞大,建筑宏伟,是法国最大的王宫建筑之一。建筑物占地面积4.8公顷,占地24公顷。整座建筑为U字形的建筑群,两侧的长度为690米。东立面全长172米,高28米,其建筑风格为欧洲古典主义,并且被视为这一风格的代表作。
卢浮宫兴建于1204年,距今已有超过800年的历史。当时正逢十字军东征,为了保卫北岸的巴黎市区,菲利普二世在这里建造了一座通往塞纳河的城堡,开始就叫卢浮宫,主要用于存放王室的档案和珍宝。查理五世时期,这里被改为皇宫,在以后的350年中,为满足王室贵族寻欢作乐的需要,不断地增建华丽的楼塔和别致的房间。十六世纪中叶,弗朗西斯一世继承王位后,拆除了这所旧宫殿,在原有城堡的基础上再造了一座新宫殿。弗朗西斯颇有欣赏画作的雅兴,请画师为自己画肖像。他崇拜意大利派画家,购买了当时意大利最著名的画家法埃洛的画作,包括《蒙娜丽莎》等真品。弗兰西斯一世的儿子亨利二世即位后,把父亲毁掉的部分重新建造起来。他沿袭了父亲的嗜好,但他更喜欢法国文艺复兴时期建筑艺术的装饰,并把这种风格带进了卢浮宫。亨利四世在位期间,花了13年的时间建造了卢浮宫最壮观的部分----大画廊。这是一个长达300米的华丽走廊。亨利在其中种树,养鸟养狗,甚至纵马追狐,模拟田猎。路易十四在卢浮宫住得最久。他把卢浮宫建成正方形的庭院,并在庭院外面修建了富丽堂皇的画廊,买进了欧洲各派的绘画。他一生迷恋艺术和建筑,为此耗资巨大,弄得国库空虚。延至路易十六,爆发了著名的1789年大革命,国民议会宣布卢浮宫将属于大众,将其改为卢浮宫艺术馆,于1793年8月10日正式开放。
六年之后,拿破仑一世搬进了卢浮宫,终止了这个公共博物馆。拿破仑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增建装饰卢浮宫。增强了宫殿的两翼,修建了竞技场里的拱门,从威尼斯圣马可教堂取来群马雕刻装饰拱门。他把欧洲其他国家所能提供的最好的艺术品搬进了卢浮宫。拿破仑用其征服的优势,把数以千吨的艺术品从被征服国的殿堂、图书馆、天主教堂运到巴黎。他认为每一副天才的作品都必须属于法国。拿破仑在卢浮宫里光彩了12年,直到滑铁卢兵败。拿破仑失势后,德国人、意大利人、西班牙人与荷兰人纷纷来到卢浮宫讨要自己的艺术品,约有5000件艺术品物归原主。但是法国人充分利用外交手段和惊人的说服力,还是留住了许多。拿破仑三世是位雄心勃勃的的皇帝,他在五年之内对卢浮宫的增建比以前700年所做的还要多。历朝历代的宏伟蓝图都留给了拿破仑三世来查缺补漏。至此整个卢浮宫宏伟建筑群才告竣工,前后将近600年。一切都完工以后,卢浮宫变成了皇家庆祝的场所,呈现着拿破仑三世建筑的显著特点,气势恢弘,富丽堂皇。
1981年9月,密特朗当选为法国总统后,在举行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许诺:“让卢浮宫回复原来的用途。”他把财政部搬出“黎塞留侧翼”,让出了2.15万平方米的展览面积,增加展品1.2万件,使3000件展品从存放室走向展厅。卢浮宫的展览面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
现在卢浮宫拥有40万件以上收藏品,包括雕塑、绘画、美术工艺及古代东方、古代埃及和古希腊罗马等6个门类。卢浮宫有三件镇馆之宝:《维纳斯》雕像、《蒙娜丽莎》油画和和《胜利女神》石雕。导游说世界上没有人把卢浮宫的收藏都看尽。就是卢浮宫的馆长也没有做到这一点。做个假设,每个收藏品只看一秒,接连不断地看下去,要看完这40万收藏也需要一个星期。我们来这里只待两个小时,能看到多少可想而知。我们大家都不敢心存奢望,几乎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先看《蒙娜丽莎》和《维纳斯》,因为门外汉只知道这两件作品。觉得看到了它们就算不虚此行了。导游带我们到了德农馆的入口,发给每人一张中文导游图。 博物馆还算很体谅人,把“三宝”的位置在导游图上做了明确的标示。于是我们满有信心地开始了参观。拐来拐去终于找到了《蒙娜丽莎》所在的展厅。那张画镶在玻璃橱窗里,只有70公分高。这是我以前就听说了的,所以没有因其小而感到失望。想在《蒙娜丽莎》的橱窗下照一张相,人挤得厉害,几乎找不到无人干扰的机会。据说这个厅永远是这个状态。在柔软的灯光之下,透过玻璃橱窗可以看到蒙娜丽莎微妙的笑容,似有似无,恬淡平静。的确你在哪个角度,她的眼神都在注视着你,一纸画面,宛若真人。达•芬奇的笔既善状貌,又能传神,不愧为艺术的巨匠。我想起了在车上导游讲的一个故事。早年卢浮宫里有一个清扫工叫贝鲁甲,是个意大利人。他看到意大利人的作品展在法国,心中为之不平,在一个黄昏时刻他潜在宫里,把《蒙娜丽莎》摘下来包好。第二天早晨随着走动的人流用伪装的方式把它带出了宫门,逃回了意大利。隐藏了半年之后,忍不住把画作拿出来到附近的一个画店询价。《蒙娜丽莎》的失踪已成重大新闻。他立刻被告发送进了监狱。但是法官念其爱国,只判了他半年的监禁。假如贝鲁甲至今秘而不宣《蒙娜丽莎》的下落,我们今天就没有机会看到达•芬奇的真迹了。看完《蒙娜丽莎》,转过头来的另一侧则是一张巨幅油画《迦拿的婚礼》。其画面上近天棚下抵地面,令你不由得惊呼其大。据说该画当年运往法国的时候不得不裁剪成两截。画面的颜色超级靓丽,人物的体积感逼真准确。尽管有鸿幅巨制在旁媲美,70公分高的《蒙娜丽莎》依旧能以小胜大,以独特的风格夺人心魄。这一层还有一处“天光画廊”,悬挂的尽皆13—18世纪的绘画,其中的名画数不胜数。可在感兴趣的画前只能稍作停留,因为离馆的时间在飞速地迫近。
我们不敢在这个展室长时间逗留,看完后马上去寻找《维纳斯》。虽然标了位置,但走来走去,仍免不了如堕迷宫,费了九牛二虎的力气才算到了《维纳斯》的跟前。这是一尊手臂残缺的大理石雕像,面容俊美,身材匀称,衣衫滑落至髋部,半身裸露,虽右臂残缺,仍不失女性特有的曲线美,端庄而妩媚。“维纳斯”能收藏到卢浮宫很偶然。1820年,希腊爱琴海米洛岛上的一个农民挖土时发现了一尊美神。事情发生时,正好有一艘法国军舰在米洛港。舰长闻讯赶到现场,想买下发掘物却没有现金,结果,“维纳斯”被一位希腊商人买走,并准备运往君士坦丁堡。法国人不甘心宝物在眼前丢失,立即驱舰阻拦,双方竟发生了混战,结果珍品遭到损坏,雕像的双臂被打碎。双方争执不下,最后由米洛当局出面解决。结果是让法国人用钱买下雕像,贡献给了法国国王。这件事在法国曾引起很大轰动。法国不择手段搜罗珍宝,由此可见一斑。
完成了自设的参观任务后,我们有了空闲在宫中自由浏览。走在长廊里,不时可以看到美术学习小组的学生,十个八个人席地而坐,围在一副画前,有老师立在旁边,认真地进行着讲解。我很羡慕这些学生有优越的条件,可以看到真品,可以在现场观察领悟。国内的学生,即使美术学院的专修生,也只能凭借画册研究和临摹。中央美院的靳尚谊说过看画册和看原作根本不能同日而语。美术界的权威出言肯定不缪。在一个角落里,我还看到一个人在临摹一副大画,临摹的效果已经很逼真。这使我想起发生在卢浮宫的另一个故事。1850年的一天,有位青年来到卢浮宫,他多半时间都流连于大师的画前。每部画作他都久久地观摩。连着六年,他不间断对卢浮宫的拜访,这让卢浮宫的门卫对他都熟悉得如同家人。13年后,在1863年,有两副油画《草地上的午餐》和《奥林匹亚》引起了法兰西艺坛的轰动。其作者就是连续六年在卢浮宫里观摩大师名作的马奈。又过了十年,马奈的那副《奥林匹亚》,竟也被作为珍藏品收入卢浮宫,公开陈列,供人欣赏。这一故事发人深省。当年建设卢浮宫的那些帝王,因有雅兴而搜集艺术珍宝自娱自乐。今天变私为公,使其成为民族的财富,从而孕育了卢浮宫巨大的教育功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