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关于市政府工作部门综合设置内设机构的指导意见》,市政府工作部门实现内设机构综合设置,原则上精简比例为30%左右;综合设置后,内设机构人员编制配置高于9名的,精简比例可适当低于30%;内设机构人员编制配置低于7名的,精简比例应适当高于30%。 职能转变:行政审批职能向一个处室集中 此次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首先,各部门依据公布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结合职责事项清单中明确的行政审批(许可)、行政执行、行政执法、行业指导与监督服务、内部管理5类职责事项划分标准,依法进行重新梳理、分析、归纳,并分解细化逐一落实到相应的内设机构或相关事业单位。并按照简政放权的要求,进一步提出取消、下放、转移、强化的权责事项。 其次是推行行政审批职能相对集中,除特殊情况外,原则上将所有机关及所属事业单位行政审批职能向一个处室集中、审批服务处室向行政服务中心集中、审批服务事项向网上办事大厅集中。 部门已设立行政审批办公室的,将所有分散在各业务处室的审批服务事项向行政审批办公室集中,行政审批办公室向市政府行政服务中心集中,部门所有行政审批事项向网上办事大厅集中。 机构设置:新设专员职位监督推进重大事项 行政审批办公室一般情况下由部门负责常务工作的领导分管,设主任1名,正处级,根据工作需要,可再设副主任1-2名,副处级。 其他业务机构将确定保留的职责事项按工作属性进行分类,原则上同类职责事项对应设置一个业务机构。 综合管理机构中,在不新增领导职数的前提下,设置专员职位,为正处长实职。专员职位主要承担对本部门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调研和指导,协调推进重点专项业务工作,向部门领导报告本部门重点领域、重大事项等方面督查情况,参与本部门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工作,完成部门领导交办的重点工作任务等。 分批推进:首批12个部门和单位本月底完成改革 此次改革分批推进,将市发改委、市工信委、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民政局、市城建委、市国土资源局、市农委、市商务局、市国资委、市编委办、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12个部门和单位纳入第一批改革范围,已于去年12月中旬前呈报实施意见,本月底批复完成。其他30个部门纳入第二批改革范围,本月底呈报实施意见,3月底批复完成。 根据《指导意见》,其他市政府系统局级与未定级(内设机构为处级)事业单位可参照执行。鼓励纳入改革范围的部门和事业单位提前推进改革。 【链接】 高校和公立医院或将取消事业编制
高校、公立医院或不纳入编制管理?这个说法源自2016年1月15日在京举办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最新动态及热点问题高峰论坛”上相关部委官员的表态。 该人士表示,今年重点要研究编制创新改革,特别是高校、公立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后对相关改革的影响。 外界分析,之所以要研究编制创新改革,跟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相关。据记者了解,目前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已尘埃落定,我国大部分城市的事业单位已开始缴纳社保,但是却留有一个“死角”未解决:这次养老保险改革并未统筹考虑编内、编外人员,解决编内、编外“同工不同酬”的遗留问题。 多年未解的事业单位编外人员的安置问题,成为事业单位接下来编制创新改革的起点。 【北京首个吃螃蟹】 相关部委官员日前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最新动态及热点问题高峰论坛”上表示,今年将重点研究编制创新改革,特别是高校、公立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后对相关改革的影响。 其实,高校、公立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的说法并非第一次出现,而北京是第一个吃螃蟹者。2015年5月,北京市发布的《关于创新事业单位管理加快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意见》中就明确提出,对现有高等学校、公立医院等,逐步创造条件,保留其事业单位性质,探索不再纳入编制管理。对现有编内人员实行实名统计,随自然减员逐步收回编制。涉及与编制管理相关的财政经费、养老保险、户籍管理、出国交流、住房补贴等,相关部门要准确把握事业单位改革总体要求,依据有关规定加强管理。 我国政府目前对事业单位的管理,还是以编制作为基本的依据进行财政拨款。如果要进行编制改革,这个既定的规则将会被打破。 记者从相关人士处获悉,目前取消编制管理的试点工作还未展开。但是,与之相关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按照既定的时间安排已经基本完成。 (新晚报记者 董艳春) 部分信息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