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1141|回复: 2

东洋行(连载7)

[复制链接]
吴永大 发表于 2015-11-1 06: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吴永大 于 2015-11-1 06:38 编辑

                                东洋行(连载7)

                                                              张冠立

                                   14 花见一瞥

      接下来要去的景点有八坂神社,衹园花见小路,还有大阪城。而那时已经午后偏晌,我们又必须在七点半左右到达大阪住地,一则因为在那里定了餐,过时将被取消,太晚了,就餐会遇到困难。另外司机早晨不到七点就拉我们运行,到大阪时将要连续驾驶十三个小时,对于他那样上了年纪的人会过于劳累。导游与我们商量是否可以在这些地方少许驻足,或者干脆走马观花,坐在车中巡视,以便节省时间。考虑这样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应当配合,欣然表示同意。
      这样大巴在八坂神社面前驶过,又走近衹园。衹园是由八坂神社的门前街发展起来的日本规格最高的繁华街。人们一说京都就会联想到衹园,因为它是京都最有代表性的地方。道路两旁是纵横方向能通风的用细细的材料建成的格子窗,其格调与舞伎的风采相呼应。这里有京都特有的商店,销售着发髻、熏香、日式服装及装饰物品等。在日式的建筑中也有许多异国风味的餐馆,让人品尝外国菜肴,中式菜、意式菜,不一而足。这里给衹园增加了另一种魅力。
      花见小路是南北贯穿衹园地区的一条神秘小径。这是日本最古老最著名的花街。千米小路两端各具自己的风情。北段多是现代小酒馆、俱乐部之类的所在。南段却是日本难得一见的日本花街。漫步其中,不时可与舞伎或艺伎相遇。
      可惜的是那天我们行色匆匆,只在车上从路口往里瞭望了片刻,雨丝迷蒙,目力不逮千米。因为有雨,行人规避,舞伎和艺伎也躲在屋里不出来,叫人看不到她们的仪态万方。
      为了弥补对花见小路的缺憾,导游在车上为我们细说了日本的艺伎,使我们对她们有了较深的了解。他从好莱坞的大片《艺伎回忆录》说起,那是罗伯•马歇尔执导的一部爱情剧,影片以女主人公小百合(章子怡饰)的视角回忆了自己悲剧的一生。但是他说这部片子日本人不认可,认为它歪曲了事实,日本的艺伎卖艺不卖身;性交易者有之,但不是主流,也不是艺伎制度所认可的,因为艺伎的职责只是透过才艺取悦客人。我没看过《艺伎回忆录》,不敢妄加评论。但是对该片最有评论权的当属日本人,因为艺伎是日本的传统文化之一。
      据他讲日本艺伎产生于17世纪的东京和大阪。最初的艺伎全部是男性,他们在妓院与娱乐场所以演奏传统鼓乐、说唱逗乐为生。大约1750年左右才出现第一个女艺伎。18世纪中叶,艺伎职业逐渐被女性取代而沿袭至今。
      上世纪二十年代,日本艺伎多达八万人。原因是那时经济萧条,穷苦人家养不起孩子,甘心把孩子从小送去学艺,求得一口饭吃,也盼日后能过上好日子。在艺伎坊里学徒,犹如当使唤丫鬟,什么脏活累活都得干。开初只教她们一些生活技能,大了之后才教她们琴棋书画这类传统艺术技能。艺伎十五岁出道,二十岁即被认为年长色衰,理该退职了。技艺超群、名声远播的也只能延聘到二十一岁,其职业生涯短如浮游之一瞬,闻之让人可怜同情。无机会从业的艺伎面临着这样一些选择:一是委身官宦为人妾;二是嫁与商贾去做小;三是许以平头百姓过平常日子;四是前两种不可能,第三种又不认可者便自甘株萎花谢了结残生。
      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生存危机早已消失。穷苦人少了,没人再甘心把孩子送去赌命运,于是现在艺伎人数锐减。到本世纪初,全日本只有一两千人。
      据说最近日本在十岁以上的少女之中又掀起争做艺伎的热潮。因为艺伎的收入远远超过上班族。她们能够享受优裕的生活,还能有演员那样的风采和名气。这里好莱坞的大片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还有互联网也给她们增加了动力。艺伎们除研习传统艺术外,多在网上写博客,或者与艺伎的粉丝沟通。人气高的艺伎,其博客能够吸引上千次的浏览量。享受追捧的感觉可能令人心发狂。京都的艺伎坊现在通过网络向全日本甚至全世界招募艺伎。一个“产业”可谓潮落又潮起。中国的艺界何尝没有相似的现象。“戏子”被人称为“下九流”的时代过去了。星光大道上挤满了献身者,以致让退走了的原主持当了那么长时间令人眼热的“老爷”。

                                      15 大阪城下

      游大阪城更是走马观花。好心的司机知道了我们急于赶路,又不甘放弃观景,他开车在大阪公园外慢慢地绕行,把那座古建筑的全貌都呈现给我们。
大阪城是大阪著名的地标。在桃山时代,它是丰臣秀吉的居城。后来德川家康以两次大阪之役而灭了丰臣。大阪城遂成为德川幕府控制西日本大名的重要据点。
      该城1583年由丰臣花费两年零七个月,役使了四万民夫建造而成。其构造一如所有古城那样复杂,四周护卫性建筑密布,护城河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之一。雄伟的护城河,大量巨石堆砌的石垣是大阪城固若金汤的象征。护城河宽90米,两侧耸立的石垣高达20米。石垣长12公里,均以花岗岩砌筑,据说所用石头上百万块。城墙高耸陡峭,砌筑用的巨石取自日本各地。那高耸的城墙和宽阔的护城河构成壮观的景象,使其他任何一座日本古城只能望其项背。
      看着日本的大阪城,我联想到中国古代的城池。哪座都防范严禁,哪座都力求固若金汤。到头来都难遂人愿。城池的防范能力是暂时的,而军队的攻击能力却是发展的。古罗马的军队发明了锤城机,让多少古城轻易被弹碎。成吉思汗时代已经开始动用火力,攻城破垣更是易如反掌。中国的长城当年能够挡住北方匈奴的马队和箭支。今天面对飞机和导弹的跨越,它变得无能为力,只是一种护卫的象征了。但是大阪城和中国的城池一样依旧能让人记起历史的沧桑,更好地思考未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15-11-1 08:3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介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执着 发表于 2015-11-1 17:56 | 显示全部楼层
介绍详细,获知非浅。但愿中日世代友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5-4 02:4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