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书香气华 于 2013-2-13 17:53 编辑
我走在长征路上(作者郝志宏)
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创举,也是激励亿万中国人拼搏奋进的无穷动力。有生之年能走一趟长征路,亲身体验一下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夙愿。 去年从6月至12月,我一个人背着行囊,利用半年时间去体验长征。从北到南,从东到西,从夏到冬,拜谒了数不尽的烈士墓,参观了近百个纪念馆。一路上吃的是泡面盒饭,住的是民居茅宅,骑的是摩托毛驴,以红军精神为榜样,花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简单梳理,把一路上的吃住行,向朋友们汇报。
吃百家饭 一路上的吃很简单。每天早上喝一碗豆浆两根油条,大约两元五角钱,午餐背上一个苹果一个烧饼一包豆腐干在路上吃,大约五元钱,晚上找一个小吃店,要一个八元钱的实惠小炒,再要一小盆饭,大约十元钱。 当然不是一概而论,有时还要因地而宜。如住在农家,就跟着主人家吃,搭上货车,就和司机在大车店搭伙吃。走在山里,雇个当地向导,讲好费用包括吃饭,他就想办法带我到他的亲属家吃饭,基本不要钱。 记得在福建,天很热,一瓶水至少两元,每天要买很多瓶。我就想了个好办法,去喝汤。福建的汤很多,有牛杂汤、猪脚汤、猪肾汤、猪血汤、鱼丸汤、萝卜汤。。。。这些汤味道鲜美,两元一碗,可以自己到锅里舀,管饱管够,于是我走的渴了就去喝汤,喝饱了还要把水壶灌满,带在路上喝,几乎喝遍了福建所有的汤。
住千家床 如今出门,大小城市,宾馆林立。住房一夜六十元钱算是最偏宜的。可统计一下,我一路上住过的旅店有五元的,十元的,最贵的才二十元,且全部是单间。床上用品:一个凉席一个被子,家用电器:一台风扇一个电视。当然也有例外情况,一次在广百色地区,没找到可心的旅店,就住进了一家私立医院,旅店宿费35元,而医院一夜床费只有15元,因医院效益不好,整个病房只有我一个人,四张大床我随便享用。 在陕北志丹县,赶上纷纷大雪,我感冒了,索性住进社区医院,床费才八元钱,加上打针,一天的费用50元左右。在江西上饶,正赶上旅游旺季,所有的旅店全满,我急中生智,走进长途客运站,给司机送上十元钱,他给我安排到闲置的卧铺汽车上,车上不但有床有被,还有厕所,十分方便。 在福建省长汀县,我已经办好了住宿手续,可旅店老板一听说我从北到南,辗转数千里,专程是给烈士瞿秋白献花的,十分感动,立码退回了我交的三天宿费,还天天用自己的私车送我去秋白纪念地。在江西弋阳县,一招待所的经理听我是专程来参拜方志敏故居的,在房间已经满员的情况下,把自己住的房间腾出来给我住,并只收我10元钱。 那天当我乘坐的火车开进井冈山车站时,天已经黑了,一大帮司机呼拉围上了我,连拉带拽,花言巧语,把我说蒙了。有要拉我去井冈山顶上住,有的要拉我去井冈山市里住,有要拉我到火车站附近住,我第一次来此地,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在撕扯中我简单地思考着:如果去市里住,可能明天还要从市区再坐车去井冈山,重复花钱;如果到井冈山上住,风景区的住宿都是最贵的,且况这么晚没有任何选择余地;如果就在火车站附近住,明天早上肯定有去景区的公交车,是最佳选择。于是我冲出人层阻力,在车站附近找到一家可心的旅店,清洁肃静,宿费只有15元。当第二天我到达井冈山上才知道,住宿都在200元以上,实践证明我的选择是正确的。 当然也有过住在露天地的经历,记得在方志敏的故乡,江西省弋阳县漆工乡,参观完湖塘村方志敏故居,又来到漆工乡农民暴动纪念馆,因纪念馆建在山间,平时很少有人光顾,乡里就委托一位山间老人看护,我走进纪念馆时,老人正在院子里晒谷草,他可能是没有看见我,干完活就锁上院门回家了。我认真参观完展览后,才发现纪念馆的大门已经上锁,高大的石砌院墙,很难攀登,我就坐在院内的小亭等待过路人,天黑了也不见人来。因山里的没有信号,电话打不出去。晚上我把谷草铺地小亭里,伴着星星过夜。
行万里路 说完吃住,再说说行。此次之行,我享受到了各类交通工具,坐过农用车,搭过大货车,雇过摩托,骑过毛驴。。。。受过骗,上过当,走过许多弯路,在福建我参观完龙岩永定客家土楼,又坐火车倒汽车,折腾一天才赶到古田县,兴冲冲去寻找红军古田会议会址,一打听才知道福建省有两个叫古田的地方,古田会议会址竟然不在古田县,而是在龙岩上杭古田镇,无奈我只好赶夜车原路折回。 在贵州,我从仁怀市乘坐公交车到达赤水市后,才知道红军四渡赤水纪念馆,红军赤水战斗遗址,红军住过的村庄,红军四渡赤水的渡口都不在赤水市内,而是散落在从茅台镇到赤水市的100多公里的山间,那里水急山高,交通不便,当地人劝我不要再回去了。我当即决定从赤水市返回茅台镇,沿着蜿蜒的赤水河畔徒步行走,去寻找红军的足迹。 我雇了当地农民向导方四牛和他的小毛驴一起上路了。小毛驴身上驮着两个竹筐,一个筐里装着我的行囊,一个筐里驮着我们的食品和饮水。赤水地区是世界公认的丹霞地貌,到处都是“九寨沟”和“张家界”。奔腾的赤水河在劈开大山中间自由地歌唱。我们无暇观光赏景,拿着地图,竭力不漏掉每一处红军遗迹。 在土城,毛泽东当年作出四渡赤水历史决策的房间,如今已成为老年人安度晚年的活动室;在赤水河畔青杠坡战斗遗址,我仿佛看到当年红军在这里突围时三千多战士血染战场的惨烈;在赤水红军烈士陵园,我看到一排排烈士墓碑上都没有名字,战士们牺牲时根本就没有时间留下自己的名字; 当我找到当年红军在赤水渡过的茅台,丙安,太平,土城等四个渡口时,心情无比激动,忍不住跳到河里,横渡赤水。记得古镇丙安渡口的观众最多,有游客,有农民,还有到贵州支教的大学生,我看见他们站在吊桥上指指点点,对着我录相拍照,当他们的目光跟着我到达对岸又返回时,都鼓起掌来,争着和我合影。好多人说,这么宽的大河,这么奔腾的急流,这么大的年龄,这么自信和从容,没有红军长征精神是做不到的。 郝志宏2012年3月5日于哈尔滨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