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里大桥
二零一五年八月六日至八月八日,哈市知青重返第二故乡宜里农场,就当我们要进入宜里农场的一刻,路过奎勒河的宜里大桥时刻,右边一排木桩引起我们沉思。那是四十年事情了。我真的不想提起,但是再史智书向我讲诉那段经历。 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1974年12月14日,我们这些来自哈尔滨热血青年,刚刚安顿下来,还没有来得及休整就投入到了建设宜里大桥战斗行列。 这一群年轻人们便投入了紧张艰苦的架桥工作。他们来的奎勒河畔,冒着刺骨的寒风,踏着没膝的大雪,站在冰冷河面上砸开冰面,开始冬季施工,这要在个冬天把木桩打入河底,他们就是这样在这一年冬天开始工作,从1974年12月,到1975年夏天。半年多时间里,这些刚刚从哈尔滨来的孩子们,就开始与大自然展开斗争。 此时的大兴安岭是冰天雪地,他们便勇敢地进入了架桥施工现场。架设桥梁首先要在河里立起几十根支保桩。完成这项任务,需要登高,还得下到两米多深的河水里,这是建桥工程中最艰巨的一项任务。年轻的人们为了争取时间,半夜起身,手提马灯,投入了紧张的战斗。在打桩子的时候,遇到的困难可想而知,几百斤的吊锤打下去,桩子纹丝不动。面对这种情况,他们就毅然爬上十几米高的水上脚手架,主动承担最重要、最艰巨的掌钎任务。经过几十昼夜的艰苦奋战,终于完成了打桩任务,保证了建桥工程的顺利进行。 他们仅用了七个月的时间,就在奎勒河上架起了一座近百米长的木制公路大桥,从而结束了,宜里农场靠摆渡过河和淌水。 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在奎勒河上架桥,堪称一大奇迹、一大壮举。在那个时代,让人们兴奋着,让人们感动着…… 那时他们满怀着对祖国、对人民、对共产党、对伟大领袖的无限忠诚,满怀着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雄心壮志,毅然告别了生活舒适的城市,毅然告别了亲爱的父母亲朋,来到了大兴安岭宜里农场。度过了那一段难忘的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 让我们永远记住他们名字,他们是黄成斌,卢中印,陈兆斌,史智书,王柏秋。 这里我很感谢史智书,是他再一次让我想起来那一段不同反响记忆,又一次回忆起四十年前那多经历,那时的大兴安岭宜里农场还只是开发建设的初期,工作条件、生活条件等都极为艰苦。勇敢的知识青年们克服了重重困难,积极投身于轰轰烈烈的开发建设的大会战之中,投身于广阔天地的农业生产之中,投身于紧张大桥之中。我们用自己青春的汗水、青春的热血、甚至青春的生命创造了一个个人间奇迹,谱写了一首首壮丽的乐章。虽然岁月已经过去了四十个年头,虽然我们已经离开了第二故乡,但是他们所建立的历史功绩,他们所拥有的奉献精神,他们所独有的人格魅力,以及他们所留下的青春身影,滔滔奎勒河永远不会忘记,忠厚纯朴的宜里农场人民也永远不会忘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