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0)济南之行之七
在岗时,我所在的《党的生活》杂志办的另一个刊物《党员电化教育》是与中央组织部组织局党员电化教育中心联办的。因而,需要到全国各地组稿、采访。山东是我的联系点,我曾与省市委组织部党员电教中心很多同志很熟,山东也没少来。我曾应邀给山东全省各地市的负责党员电化教育的干部讲过电视专题片的制作课。退休后,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从未与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个人联系,也从不过问和参与党员电教方面的制片。那时公出都是公家接待,全然不用自己操心。 此次赴山东采访,不是公家行为,但也不全是个人行为。我所制片的特点依然保持站在公众的角度,以公众的视觉来看待和处理所采访、报道的人物和事件的特点,而不是以个人的态度来决定。因为不是公出,就要自己解决交通、吃住的费用。李老一家为我们省钱,坚决不让我们住旅店,而是住在他家里。四人都住在家里,叫我们于心不忍。所以,完成采访后,我们立即离开济南。4月4日一大早,王维华和单光复夫妇就离开去了山东菏泽,在那里他们要和曾在西藏工作的战友聚会。我和马大姐要去北京,也想早早离开。英华坚决不干,说这几天光工作了,没有好好玩玩,要我们多呆一天,明天走。明天是清明节,李老一家也该好好休息了,客走主人安么。协商的结果,各让一步。我们不在明天走,也不马上走,再呆半天,下午3点13分乘高铁去北京。 英华抓紧时间安排我们上午的活动。车未到时,我继续与李老闲聊。“每天早上,我听音乐做自己弄的几个类似太极拳动作的健身操。”李老说,“上午看看电视新闻和老干部内部参考刊物和报纸。中午午睡两三个小时。下午出去走走。晚上看看电视剧,喜欢有意思的访谈节目。” 从军37年的老军人离开部队,仍然关心时事政治,在报刊上画出重点杠杠。年事已高,虽然很少参加社会活动了,但生活的兴趣不减。他爱钓鱼,喜欢花草,喜欢猫狗小动物。家里不能养小动物,女儿给他买来平板电脑,里面有游戏,一开机,出现一只可爱、调皮的猫,你说什么话,小猫就跟着用诙谐夸张的声音学你说出的话。他怀里还有一只毛茸茸的玩具猫,那猫会还会打呼噜。 2013年李老为钻石婚贺诗一首——《六十风雨总是情》,李琰的女儿天立用她送给姥爷的平板电脑,将这首诗配上照片和音乐,制成视频短片,展示出老夫妻风雨同舟60年的历程。我看了,翻拍了几张视频中的照片。 李琰开车来了。凡是自己家外出游玩,李老从不用干休所的车。李老穿上运动鞋,带上钓鱼工具。李琰带我们去市郊一处河边。“我常到这儿钓鱼。”李老说。是的,这里的群众都认识李老,与他打招呼。最让我惊奇的,这里的狗都“认识”李老,在他脚边摇头晃尾显“殷勤”。采访李老都是在家里,没有外景动态镜头。我明白了英华为什么执意多留我们半天和为什么到这里来。我立刻用随身带的照相机和摄像机照相、摄像。 我感觉,李老不老,是因为他经风雨见世面多了,心态平和,处惊不变。又始终保持对生活热爱、对事物好奇之心。小孩子对什么都充满兴趣,所以天真活泼,无忧无虑。老年人仍保持生活的兴趣和情趣,这是很难得的。想起了有人说的话:有兴趣的人比没兴趣的人双倍快乐。因为有兴趣的人生活在现实和精神两个世界里。 午餐仍在“景仁馅饼店”吃自助餐。回到家,收拾东西就要到车站了。除了一些山东土特产外,英华执意要我带上那台陪我们工作了几天的扫描仪。我要付费,她坚决不干。说:“你为知青尽义务,让这台扫描仪发挥作用吧。这里面也有我一份支持。”我只好从命了。 李老没有午睡。我们要他送到家门口就行了。但穿着拖鞋的李老送我们出家门,到了电梯口。又上了电梯,随我们送到小车旁。短短几天,我们交上了感情。 老军人握着我的手,依依不舍…… 英华买了一袋鲜草莓要我们在车上吃。她送我们进站台,站在车门口不肯走。 送行的人都走了,站台上只有她一人。车启动了,英华挥手,依依不舍……
翻拍天立为姥爷制作的短片图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