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东佳

作家冯德英文学馆

[复制链接]
 楼主| 东佳 发表于 2015-2-11 05:42 | 显示全部楼层
君亭 发表于 2015-2-10 10:17
冯德英是在部队成长起来的作家。1953年开始写作练习,1955年春正式撰写第一部长小说《苦菜花》,1958年《苦 ...

感谢你的文字介绍,很详尽,你对冯德英的写作履历很熟。受你启发,我也另外做了文字介绍,让大家对冯德英的了解更充分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宝珍 发表于 2015-2-11 07:4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君亭的详细介绍,冯德英的作品我都看过,其作品最大的可看性就是非常的真实,写作方式非常的朴实,用字毫无夸夸其谈之意,在叙说人与事时非常的有情感,看完其作品后使人回味无穷,爱恨情仇流入于笔端,而莫言的作品是有大胆的幻想,笔触都扣人心弦,文章的起因都是有一定的家庭背景,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所以很贴近生活,这样的作品很受读者喜爱的。哈北网真是学习的好园地,有东佳的图片展示,又有君亭的介绍,即对作者有所了解,读者本身也是学习与交流的机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佳 发表于 2015-2-11 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宝珍 发表于 2015-2-11 07:49
谢谢君亭的详细介绍,冯德英的作品我都看过,其作品最大的可看性就是非常的真实,写作方式非常的朴实,用字 ...

     谢谢你的鼓励和肯定,看来你的文学修养很高,有很深的文学底蕴,冯德英本人坦诚地说,这座文学馆不是一个人的文学馆,不是作家个人成绩的展示,它应该是乳山人民、胶东人民革命精神的反映,它要坚持地域性、人民性和文学性,需要大家来丰富它。
    冯德英的成就让我们重新思考“为什么而写作”这一看似老生常谈实际上却是常谈常新、具有本质性的追问,尤其在工业化、后工业化的时代,我们的作家更要思考,我们的时代精神是什么,我们应持什么样的写作姿态,我们的写作原则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吸收母体的文化,形成自己的文化个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宝珍 发表于 2015-2-12 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东佳,很高兴认识你。作为作家,都是来自于平民百姓,有很多的作家都是生活在最底层,从小生活的非常的艰难,所以在其幼小的心灵里早就埋下了对幸福的追求,对爱恨情仇,对社会的方方面都有很深的理解与见解,而且非常的敏感,很多作家在党的培养或部队的培养下,加上自身的努力,成为了作家,这样的作家写出来的作品非常的真实,非常的朴实,虽说文章中没有华丽的词汇,但读后感人至深,使读者有亲临之感,有亲身所为之感,冯德英就是这样一位深受读者喜爱的作家,与莫言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共同之处乃是从小的家庭背景,作品的真实性,不同之处乃是大胆的梦幻超越性,实属莫言的独到的写作方式,而这二位作家是我心中偶像,我在写作时都会鉴借二位作家的写作方式。冯德英作者说得对,作家的所有作品不是个人的成绩展示,是当时的社会,或者是某个地区的人们的精神展示,或反映,是社会的文化的展示与体现。作家通过自己的笔端,在文章中所流入处的情感与见解也是自己的文化修养的体现于展示,优秀的作家即使过世了,而其作品与天地共存的,其作品会影响几代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佳 发表于 2015-2-12 18:30 | 显示全部楼层
宝珍 发表于 2015-2-12 09:06
东佳,很高兴认识你。作为作家,都是来自于平民百姓,有很多的作家都是生活在最底层,从小生活的非常的艰难 ...

同样,很高兴能在哈北网认识你,你的文笔饱含真情实感,这是知青坎坷生活的提炼。你的文学修养很高,期待你的大作不断在哈北网露面。没改版时,我曾在哈北网潜水,偶尔也发了几篇小文。近日回哈,看到哈北网丰富多彩,将一些旧作晒晒,“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相信能有共鸣的荒友。知道你是上海知青,下乡在嫩江农场,我们农场的原场长朱文喜到你们那当场长,我作为知青和他老伴共过事。我的基层领导王文贵到你们农场当供销社主任,宋东升当武装部长。听到嫩江农场很亲切。
     感谢你的长篇回帖,谢谢!期待你的大作不断问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31 14:1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