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1629|回复: 4

9、感受特区普通话(深圳)

[复制链接]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1-31 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5-3-29 12:23 编辑

      2005年11月,我与舞伴来深圳参加2005澳博杯第十五届全国体育舞蹈锦标赛,经过初赛、复赛、半决赛、决赛递进拼搏,(宋晓华\秦金凤)获得UP45B组拉丁舞第七名。赛后我俩停留深圳月余。
      漫步深圳大街小巷,最直观的感受,这是个移民城市,年轻人居多,都说普通话,这和其他城市不同。其他城市都有自己的方言,如哈尔滨说哈尔滨话,北京说北京话,上海说上海话,当然哈尔滨话不是东北话,北京话不是河北话,上海话也不是江浙话。深圳有人说广州话,或说别的方言,却没有哈尔滨、北京、上海那种只属于自己城市的方言。
  我的印象中,哈尔滨、北京和上海也是移民城市,那里的移民是渐进的,细水长流地进入,不知不觉地就被同化了,本土原生文化和外来移民文化相互渗透交融,就形成了现在的哈尔滨、北京和上海独特的文化。这也正是哈尔滨文化、北京文化和上海文化虽然分别接近黑土文化、燕赵文化和吴越文化,却又并不等同于黑土文化、燕赵文化和吴越文化的原因。但是,哈尔滨文化、北京文化和上海文化又毕竟是在黑土文化、燕赵文化和吴越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且哈尔滨、北京和上海的移民一开始也主要是白山黑水、黄河两岸和长江南北的就近移民。既然原本就大体上“同一方水土”,则方言就自然形成了。      
      眼前所见的深圳移民是突发式的,眨眼间的,五湖四海的移民潮水般涌进,大批移民数十倍地多于本土居民,短时间内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族群。移民文化改变着本土文化,也就谈不上被同化了。当然,香港文化和广州文化的影响还是强有力的,尤其是事关经济的那些习俗,如相信风水和崇拜财神。但这并不能使深圳变成另一个香港或广州。因为财神爷认钱不认人的。
  各地移民原有的文化不可能在深圳形成气候。因为一个人既然打算移民,就必须作好思想准备,丢掉自己原有的本土文化,包括讲惯了的方言。大规模的自觉移民就更是如此,“闯深圳”就必须“告别传统”,闯深圳,原本就是为了告别传统。方言什么的,又有什么不可舍弃的呢?
  大批移民形成的深圳,是没有什么地方文化可以成为优势“一统天下”的。你不可能要求陕西人说江西话,不可能要求东北人说湖北话,也不可能要求江浙人说四川话。唯一可以为所有移民都共同接受的,只有普通话。也只有普通话,才最具有文化上的优势。于是,普通话便成了深圳的通用语言,深圳文化也就成了一种“普通话文化”了。
  普通话人人听得懂,相互交流最方便。活跃在深圳这个现代大舞台上的,并不是一个成份单一品类单纯的族群。有改革者、投机商、文化人、阴谋家、暴发户、打工族、淘金者、江湖帮、皮条客、经纪人、创业者、流浪汉、科技精英、企业老总、白领雇员、街头摊贩、坐台小姐、江湖骗子,可谓无奇不有。各色人等,鱼龙混杂,阶层甚多,差别很大。但,无论是财大气粗的香港大富豪,还是克勤克俭的他乡打工妹,还是初涉商海的内地大学生,都在这个城市有一席地位,有自己的生存空间,而且活得如鱼得水。一个开放兼容的城市是不会单调到只有一种声音的,就像气势恢宏的交响乐不会只有一个声部或只用一种乐器演奏一样。
  普通话为东西互补南北交融创造了一种条件,包括宽松的文化氛围,轻松的文化心理,开阔的文化视野,多样的文化生活等等。在深圳,很少有人会死守童年时代养成的生活方式和心理习惯,也很少有狭隘的地方观念。这也不奇怪。一个没有方言的城市是不会有狭隘的地方观念的,而在一个都讲普通话的地方讨论“惟我家乡独好”的问题则显然是可笑的。事实上,大家都讲普通话,也就意味着大家都放弃或部分地放弃原有的文化,同时共同接受某种公共原则,不管这种放弃和接受是主动的还是被迫的。反正,在文化的磨合与重组中,可以放弃的,多半是不值得坚持的,而真正优秀的东西,则总是会留存下来。当五湖四海的移民都在放弃同时也在坚持时,一种文化上的优势互补局面,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现在的深圳文化。
  伴随各地移民而来的,最实际的是餐饮业,几乎国内所有的吃法,深圳都有。甚至世界上有的,深圳也有。法国大菜、美国快餐、日本料理、南洋小吃,林林总总,五花八门。至于中国传统的八大菜系,当然也不在话下。川粤两大菜系固然风光依旧,湖南菜和东北菜也十分盛行。就连近两年才在新疆开始流行的大盘鸡,也迅速地出现在深圳街头。深圳毕竟是一个移民城市。移民们带来了自己的理想,也带来了自己的文化。为了生存,移民们不得不把对家乡的眷恋暂时埋在心底,但事实上不少人的家乡观念还是很重的。深圳毕竟是“异乡”,毕竟是“别人的地方”。因此,遇到新结识的人,他们会寻问“你是从哪里来的”,如果是“老乡”,便会格外亲切了。
      一个月的深圳停留,我和舞伴拜会多名来自哈尔滨国标舞界的老朋友,有的来深圳十多年了,有的刚来数年,好朋友多数混得不错,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大家欢聚推杯换盏,家乡的这份眷恋会不时地涌上心头,夜幕降临,思乡更切,东北菜那浓郁的风味,混合浓浓的乡情一起,如泣如诉地飘荡在这个城市的夜空。外地人和深圳电视台特别举办的《故乡传真》节目一起,寄托和抚慰着异乡人不可言说的乡愁。这就是我感受的深圳情,一个开放包容五湖四海的特区,我也成为了一名超短期移民来的深圳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杨以明 发表于 2015-2-17 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移民城市,水纳百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一叶小舟 发表于 2015-2-17 12:11 | 显示全部楼层
顽童老弟好作品,欣赏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2-17 17: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杨以明 发表于 2015-2-17 11:52
移民城市,水纳百川。

      开放的深圳,包容的特区。感谢杨以明知青战友的鼓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5-2-17 17: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叶小舟 发表于 2015-2-17 12:11
顽童老弟好作品,欣赏了!

      感谢一叶小舟知青战友的鼓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9-4 10:2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