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1461|回复: 8

《梦》的连载

[复制链接]
阳光先生 发表于 2015-1-20 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阳光先生 于 2015-1-20 14:50 编辑

                                                         
                                                       (一)
                                                     童年的梦
      “梦是人在睡眠时,心理上出现的一种有序列的感觉、影像、思想或思维等活动”。

      梦想,是一种意识里的追求,动力的源泉。梦想是人类对于美好事物的一种憧憬和渴望,有时梦想是不切实际的,但是毫无疑问,梦想是人类最天真、最无邪、最美丽、最可爱、最单纯、最直接表达着自己的愿望和期待。
      拥有梦想的人才能找到自己生存的价值,丢失了梦想如同丢失了人生的目标,生活会因此变得浑浑噩噩、枯燥无味。
      往往人们常常畅想和希望现实的一切都会向“梦”里的情景一样的美好,都想进入理想的“梦香”(让自己睡的更香甜),但是“梦”不只有“神往”和“飞翔”,并不能只满足你一时的“欲望”。它还会有很多的“苦涩”和“惆怅”,因为梦,往往是不切合实际的,真正的生活是同时代和社会发展紧紧相连的,梦想将依附在时代的列车上,深深地镶嵌着时代的烙印。
      如果问父母,他们的梦想是什么,他们一定会毫不犹豫地说,孩子的梦想就是父母的梦想,就是家庭的梦想,孩子承担了整个一个家庭梦想的重任。为了养育降临在家里的一个个鲜活的小生命,同时也是为了延续家庭的希望,父母不惜放弃自己的一切来尽全力照料我们,年幼的我们并不明白他们真正放弃的是自己的梦想,并从此把他们的梦托付在了我们身上……。
      童年在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些美丽而幸福的记忆和梦想。我们小的时候,吃上一顿纯正的大米饭,加上红烧肉炖豆角,是我童年最奢望的梦想。能够在梦里飞起来,追上那些骑着“凤凰牌自行车”“飞鸽牌自行车”的人,是我童年美丽梦的记忆。因为,我们出生的那个五十年代,出生在一个刚刚建立的新中国,出生在一个百废待兴的新社会。那时候要想吃一顿好饭,也只有等到过年(春节)的时候才能享受一年一次的待遇。那时候,小孩子们都盼望着过年,可是家长们却害怕过年,那时候过年孩子们要有新衣服穿,过年家里要吃上几顿好吃的饭,串串门儿、拜访亲戚,还要准备“点心、白酒”礼品,这些现在看起来很一般的物品,在那个年头里好的点心很贵的,好的酒是凭票供应的,真的是非常的困难和不容易啊。
       在那个年代里,票证满天飞,买什么都离不开限量的票证。什么《购货证》、《购煤证》、《粮证》、什么《粮票》、《油票》、《棉花票》、《布票》、《烟票》、《肉票》、《豆制品票》,还有那些个限购的物品《自行车票》、《电视机票》、《缝纫机票》。每年到了秋季,还有什么秋菜的《大白菜》、《土豆》《萝卜》票。总之那时候但凡是生活必需品,都是定量供应的。现在说这些,年轻人绝不相信,更不能想象到他们的父辈们生活的那个年代真的是物资匮乏、薪金稀少、贫困至极的了。
       就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老天安排我们这一代人就出生在了这个世界上。说是一种情缘。真的是那样的有情有缘。在六十年多前的五十年代,我的那些青梅竹马的伙伴,一个个就好像祖上约好了一样,分别降临在黑龙江省各地的人世间。我和我同龄的一代人的家庭大多都是那样子的寒酸。我和我的同学们就出生在那样一个年代,那样一个社会经济、政治条件的日子里。
       我的家,是一个在五十年前的日子里极其普通的一个家庭。爸爸是一个水果公司的“采购员”。妈妈是“永泰棉织厂”的工人。我有两个哥哥,一家五口人。可以说一个五口之家,在当时的那个年代,是非常普通的家庭。我的家住在“老道外区”的一个日本式的楼房里,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筒子楼”,“筒子楼”里的房子大多都是一样大小。每家屋子小小的两扇窗户,但是房子的高度还是很高的。我家的住房面积只有13.9平方米,在这个本来就不是很宽绰的房子里,再“间壁”出一个近三平米多一点的厨房,实际的住屋面积就只有9平方米多一点了。当时的人们还是很有“忍耐力”和智慧的,由于房子的高度还可以,就在屋内的有效高度面积里,搭起了“吊铺”。这在当时的“哈尔滨的道外区”家家都有吊铺的。这样,我们一家五口人就住在这样一个九个多平方米的房子里。这些讲给现在的孩子们听,他们简直是很难想象的。一个五口之家,我们家在那个时代可算是再普通不过了。因为后来我知道,我的一个同学家也住在道外区,她的里家有五个姊妹,加上她们的父母,就是七口之家了。他们家也住在只有九平米多一点的房子里,并且和其他四家人共用一个厨房,和她家比起来,我的家还算上是“宽敞”的。我的家父母住在“楼下”,我们哥三个在“吊铺上”睡觉。就是这样我们家就可以“安枕无忧”了。在那个年景里,这样 “安居” 的家庭(特别是在老道外区)还是比较多的。由于父母都上班,虽然工资不高,但还可以养活一个“五口之家”。由于年幼,不知道爸爸妈妈的苦衷和难处,现在想起来,真的是不能想象出父辈们养活那么多人的一家子,是怎样过来的。
        我的妈妈每天早上,我们都不知道是什么时候起床做饭的,只知道每天她要把我们“三个大男人”吃的东西做出来,但是,在那个年代(52年到62年)每天准备三份午饭来,在那个“粮食定量”“副食凭票”“蔬菜排队”“限购限量”的年份里,特别是要分出“大哥、二哥和我”不同份量“公平”的三份来,更是困难无比。现在回想起,那时候的妈妈,真是难为她了。世界上的妈妈都是一样的,为自己的孩子是任劳任怨,把毕生的心血都献给了孩子,因为他们把梦、把希望和梦想全部的寄托在了自己孩子的身上。
         记得在六二年,我的大哥当年正是高考的时期。说起我的大哥,我心里自然而然的羡慕和崇拜,因为他真是一个有理想和梦想的人。
我的大哥学习成绩非常好,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没有考过任何学校。都是学校“保送”的,从哈市的小学到二十二中学,然后又被学校保送到哈市第三中学校,当时的“哈三中”就很出名,大部分都是“高干”和“烈士” 子女的高中学校,当时都把“三中”和“继红校”叫做“烈士子弟”校。我的哥哥是他们“三中”班里唯一一个家住在道外区的学生。
         哥哥那时候每天都是半日制上半天学。下午放学后的学习(写作业),分别轮流在各学习小组同学家里。可每次轮到到我家“学习”的时候,我的哥哥总是借故“有病或者是有事”请假。后来,我听哥哥说,他们三中同学的家各个都是“宽敞无比”几屋几厨室的,在我们家里学习,实在是难以承受得了学习小组成员们的“集体光临”。所以每轮到我家学习的那个时候,哥哥只有“装病”的躲着。时间长了,同学也就不再安排到我家学习了。
         有一件事使我终身难忘。在那个“困难”年代里一天的晚上,我到外屋找水喝,看到哥哥在看书,但是,他一边看着书,一边一只手拿着一只吃饭的筷子,我觉得非常好奇,哥哥习惯地把筷子伸向一个小碟子里沾了一下,又在嘴里舔一舔,然后再喝一口水。我到桌子边上看了看,看到碟子里有一层“酱油”在里边。我当时十分幼稚地向妈妈打了小报告,“妈妈,哥哥在偷吃酱油呢”。可是妈妈没有责怪哥哥,面对着我的不解,妈妈的脸上只是掠过一丝丝“苦笑”,将我叫过来说:“不要打扰哥哥学习,过几天他就高考了”。当时的我觉得“哥哥嘴太馋了,还偷吃酱油”。等我长大一点后,邻居高大娘告诉我:“你哥哥那是饿的,光喝水,越喝嘴越干,只能舔一点“盐精儿”再喝一点水来充饥的”。现在回想起这件事来,我当时的幼稚和可笑,让人倍感酸楚和难过。就是在哥哥高考前的冬天里,他还去带着干粮和水壶,还带着复习的书籍。去做“押运水果火车货车”挣点钱,贴补家用。那时候的北方的冬天里,在没有保暖的火车货车厢里,点着煤油灯,列车每到一个车站,还要提防有人偷水果,连上厕所和打水都是非常小心的,就是这样几天几夜的吃住在载货车上,我的哥哥是一边挣着钱、一边带着高考复习的书籍复习功课。真的是让人难以想象啊。我的哥哥就是这样一个值得我“羡慕和崇拜”的人,是那样坚定地为着自己的理想和梦想而努力的人。
         我想,在当年的“困难时期”,我考入黑龙江省戏曲学校,父母的同意也是被逼无奈的下策,因为父母的希望和梦想都寄托在我们的身上,他们希望我们快乐、幸福的生活和健康成长。
         一九六二年,我那时候是由哈尔滨南马路小学,我的班主任老师报名考的戏校。开始妈妈爸爸都不同意,他们想,我们家里(家族)没有一个是“艺”的,怎么叫这么小的孩子“唱戏”去。那时候,我们看不出妈妈的不舍和担心,更没有理解父母当时的想法,也可以说是满天下父母的“梦想”和希望,不是情愿地接受这样的一个命运地“降临”。但是考虑到我们家里三个男孩子,都要上学、就业。综合这些个困难,考虑到“戏校”当时上学又不花什么学费钱,就这样同意了小学老师的劝说,同意了我报考戏曲学校。
         记得我考入戏校的时候,大哥已经接到“北京大学无线电电子系”的录取通知书。我的二哥同年也被“东北石油财经专科学校”录取,我们哥三个将同年分别入校。这样我们家要准备三套行李的。准备三套行李,如果是现在我们真的是弹指一挥间的易事,可是在那个困难时侯我们的家,在吊铺上睡觉时我是和哥哥共用一条棉被的(当时布匹、棉花都要凭票的),那可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啊。我在戏校上学一年后才知道,当时的三套行李,分别是我的叔叔家、大爷家分别送给的。看来,我当时能够去戏校学戏,不但是个“历史的巧合”,更是“家境所迫”的。
         就这样,大哥注定的确定了他这一生必定和“高等学府”一样有着不一样的前程,二哥也一定会和“石油”有着毕生的联系,我也就同演戏、艺术的文艺界有了千丝万缕的因缘。
         这样看来,“梦”和梦想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历史的现实为我,为我的“梦”和梦想确定了方向。我的梦将和我所从学的专业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梦”的起点不一样,“梦”的质量也不同,他们必定是会有一个和我不一样的“梦”,也理所当然会有他们的“梦的想往”。我的梦就这样和“学艺”“艺术”是紧紧相连的了。
         家庭的梦想就是我们的梦想,实现了自己梦想的同时也实现了家庭的梦想,梦想之担已经传承到了我的肩上,那么无论梦想之路有多少狂风暴雨挫折苦痛,无论前方有多少冷眼和嘲笑,我都会拿出我对梦想的执着,坚定向前,用努力和刻苦证明自己的价值,实现我的,也同时是我家的梦想。
         我的梦是在那样一个“可爱、幼稚、美好、憧憬”中开始的。
         我想,这个梦必定是一个“纯真、浪漫、幸福、香甜”的梦。
那时的我,并不知道这个梦还将是一个伴随着时代变迁而“坎坷、动荡、辛酸、苦涩”的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雪城知青 发表于 2015-1-21 08: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口气看完阳光先生写的《梦》系列,童年、少年的记忆深刻,有梦想,有追求,有坎坷,有泪水。看后让人感动。谢谢您唤起我们对往事的回忆,期待更多的作品问世。祝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过程是美丽的 发表于 2015-1-21 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童年的梦充满单纯快乐的憧憬。随着一天天地长大,童年的梦自然会变得凝重厚实起来,承载她,需要的则不仅仅是儿时的单纯了。《梦的连载》一定给大家讲述了不同的人生阶段中,人生之梦的多姿多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齐梦 发表于 2015-1-22 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文章,勾起我对儿时的回忆。说起来,我们还是南马路小学的校友呢。记忆中好像有南马路幼儿园直接来学校的学生都上了戏校,好生叫人羡慕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阳光先生 发表于 2015-1-22 16:44 | 显示全部楼层
雪城知青 发表于 2015-1-21 08:15
一口气看完阳光先生写的《梦》系列,童年、少年的记忆深刻,有梦想,有追求,有坎坷,有泪水。看后让人 ...

谢谢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阳光先生 发表于 2015-1-22 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各位的厚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阳光先生 发表于 2015-1-22 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齐梦 发表于 2015-1-22 11:24
拜读文章,勾起我对儿时的回忆。说起来,我们还是南马路小学的校友呢。记忆中好像有南马路幼儿园直接来学校 ...

校友你好。那时候的我们是那样的 纯真 可爱。那时候的老师真的是让人记忆深刻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阳光先生 发表于 2015-1-22 16:57 | 显示全部楼层
过程是美丽的 发表于 2015-1-21 15:12
童年的梦充满单纯快乐的憧憬。随着一天天地长大,童年的梦自然会变得凝重厚实起来,承载她,需要的则不仅仅 ...

谢谢版主。还要多多指教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阳光先生 发表于 2015-1-22 16:57 | 显示全部楼层
雪城知青 发表于 2015-1-21 08:15
一口气看完阳光先生写的《梦》系列,童年、少年的记忆深刻,有梦想,有追求,有坎坷,有泪水。看后让人 ...

谢谢版主,希望多多指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5-4 02:5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