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4021|回复: 9

喜看稻菽千重浪 遍地农机收割忙

[复制链接]
田书武 发表于 2014-12-26 13: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田书武 于 2015-1-6 23:40 编辑

     
       几个荒友聚到一起商量到那儿去“采风”,一致同意;在这金秋季节,到下乡的农场喜看丰收的万亩稻田是出行的首选。在车轮的飞转间黑龙江的大农业画面以展现在大家的视野中,尤其车到“新华”农场的地界,更是被国营农场正规、科学的条块管理所折服。当你看到整齐的防护林带,把万亩稻田整齐的分割成每20公顷的单元时,对老军垦战士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今天的农业硕果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取得的,和现在的农场人不同的是;他们既是军垦的奠基人又是共和国的缔造者。
           一路丰收的美景尽收眼底,因路况甚佳好像顷刻间便到了我们的第二故乡“梧桐河农场”,望着久违的 土地,一股熟悉的柔风迎面扑来。昔日的稻田全然不是今日的模样;下乡时因缺少大型农业机械,地块高低不平,只有用“池梗子”掌握水平,看上去就像一个个“网格”支离破碎、不简约、不壮观。如今金色平整稻田让人看到丰收的喜悦和美好的希望。
         过了梧桐河大桥远远便见荷枪实弹的警察盘查过往车辆,一望便知是缉拿逃犯所设哨卡。例行公事后,得知我们是当年的知青时,神态立转亲切 ,闲聊后得知他们的上司和父辈都是我们当年的小朋友。叙述后亲切之感倍增,年轻的警察衷心的祝愿我们回乡玩的愉快、开心。

      一路上以见几个分场夷为平地,到我们的分场时略感心慰,虽然在“集中居住、科学复垦”的政策下,昔日的宿舍、食堂道路、球场  均以消失,但场部的办公室还健在。近60年的风雨它未见衰老,换上了彩钢瓦依然年轻、挺拔。只是院里树形婆娑的垂柳 以不见踪影,想起当年树下年轻人欢快的身影和朗朗的笑声,又是一番唏嘘、感叹,如“兰亭”所叙:不知老之所至......。
   

这是60年前的办公室,是梧桐河农场垦荒者早期的拼搏见证。

这是60年前的办公室,是梧桐河农场垦荒者早期的拼搏见证。
                                       在场部东600米处有个水、草丰美的大水泡子,夏日里各种水鸟竞相覓食、嬉戏,坐在船上能清楚的望见鱼儿追尾的热恋画面。冬天打“冒眼”的冰窟窿,运气好看见激动人心”鱼如泉用“的精彩镜头。“泡子”的话题使我们的脚部自然向东走去;这是一条乡村土路,尽头是叫“北林子”的湿地,面积在二十几平方公里左右,盛夏时与江南并无差别,独特的地理形状比起现在的“安邦河”富锦湿地并不逊色。可惜,在改革开放的铁犁下都被开垦殆尽,变成了个人发家致富的“摇钱树”。亿万年形成的地球“肺泡”被获利者廉价、残忍的掠取了。

     惋惜、气愤中走到场部东边的泡子附近,昔日的水面早已变成稻田,唯有东岸的原苗圃,现已成参天大树的景色似曾相识。细思量;偌大的水体抛开环保的价值不说,单是水产养殖一块创造的价值要远高于水稻的产值,这就凸显了两种体制的优劣。想当初如有工商资本进入,一个集畜牧、水产于一体的产业能为社会创造多少财富。
   
dO2WD1SXNAAA&ek=1&kp=1&pt=0&bo=wAOAAkAGKwQFAAs!&su=1141458433&sce=0-.jpg                                      农场的水是引 自  梧桐河的优质水源,沿途没有一丝污染,远离城市的黝黑土地肥的流油,所以梧桐河的大米在东北小有名气。一条8米宽的上水濠沿场部南边蜿蜒流过,一座1968年春建的水泥桥是知青们夏日嬉戏的快乐场所。每天收工后,桥上、桥下就充满了欢快的笑声,洗去了疲劳洗去了烦恼,游泳、跳水、洗衣服构成了一幅青春美丽的画面。一分场的知青朋友你们知道这座桥叫什么名字吗? 近50年的负载它以不在健康,但青春时的记忆犹在眼前,它是知青运动的同龄桥是当年知青的欢乐桥。
dCDEGHNkDQAA&ek=1&kp=1&pt=0&bo=wAOAAkAGKwQFAAs!&su=1188210305&sce=0-.jpg
      当年,走到总场8里地甚觉漫长, 如今须嗖之间场部以到。宽阔、整齐、干净的场部映上眼帘,除场部老办公室尚存,其余的印象荡然无存。现在的医院还是当年的旧址,近邻的百货商店是当年知青常光顾的地方,拍一张以思旧之情怀。        荒友们聚一起闲聊,总是“咱们”农场的话题,跟别人聊农场也说“我们农场”。看来,知青话题是这代人放不下的情节,知青运动应该看到积极向上的因素,是当时社会发展的必然举措。总体来说;建国后的“上山下乡”运动对历史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不健康的过度妖魔化知青运动是无知、别有用心的表现。
      
dKifFVS4NAAA&ek=1&kp=1&pt=0&bo=wAOAAkAGKwQFAAs!&su=1231014577&sce=0-.jpg   
     看完了金色的稻海满足了视觉的享受,舒适的坐在车里,想起了当年坐在28胶轮拖拉机上的感受。可能是颠簸的土路无暇欣赏稻田美景,可能是前途未卜对眼前美景视而不见,就像红军长征时饥寒交迫没心思欣赏美景一般。

         file:///c:/users/wst/appdata/local/360chrome/chrome/User Data/temp/dCANdHK8EAAA&ek=1&kp=1&pt=0&bo=4gOAAkAGBgQFAAQ!&su=1245749521&sce=0-12-12&rf=2-9.jpg dPKRElRaNAAA&ek=1&kp=1&pt=0&bo=wAOAAkAGKwQFAAs!&su=1173246321&sce=0-.jpg dN8bC3M9DQAA&ek=1&kp=1&pt=0&bo=wAOAAkAGKwQFAAs!&su=1221220225&sce=0-.jpg dDk9FHMpDQAA&ek=1&kp=1&pt=0&bo=wAOAAkAGKwQFAAs!&su=140574433&sce=0-1.jpg dN7EGHMpDQAA&ek=1&kp=1&pt=0&bo=wAOAAkAGKwQFAAs!&su=145005057&sce=0-1.jpg dPrUGHORDQAA&ek=1&kp=1&pt=0&bo=wAOAAkAGKwQFAAs!&su=1181457777&sce=0-.jpg    梧桐河农场四队,曾经聚集一群优秀的青年,他们大都是佳木斯市最好学校的学生。想当年,早、晚的时刻都充满了欢声笑语,如今,衰老的办公室门前以门可罗雀,一片寂静。

                                  吴书田          于佳大       2014.9.20
dCANdHK8EAAA&ek=1&kp=1&pt=0&bo=4gOAAkAGBgQFAAQ!&su=1245749521&sce=0-.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田书武 发表于 2014-12-26 14: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图中的人就是1979年在梧桐河四队当书记的知青“陈尚全”,算是坚定的守卫者,有18年的知青经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罗帆 发表于 2014-12-26 14:09 | 显示全部楼层
重回故地,回味无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原海学 发表于 2014-12-26 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故地重游去,又闻沃土香。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逊克牧马人 发表于 2014-12-27 05:0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拜读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李再林 发表于 2014-12-27 05:47 | 显示全部楼层
     喜读美文。图文并茂,令人感叹!
   稍有遗憾,有几处错别字,显然是匆忙所致。时间关系,请自己编辑一下为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老猫 发表于 2014-12-27 06:07 | 显示全部楼层
又一次回访第二故乡感慨万分,时代在变迁,农场在发展,看看过去的老地方,这里是我们生活的地方。看着工字形的老房,也想起我们军马场总场机关办公室,你们是黄色的,我们是灰色青砖的,我在那里工作三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14-12-27 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农机化发展比较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雪城知青 发表于 2015-1-2 14:2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武兄再现梧桐河农场和连队的难忘场景,不由我又回想起三年前回农场参加场庆60年的情景。张经纬大哥夫妇开车、坐船到已河水漫滩的三分场桥头接我们哈市知青回连队,那满头白发,那一张张刀刻、质朴的面容让人动容...... 转眼张大哥已因脑出血长眠于地下,让人扼腕惋惜,泪湿衣襟。知青情怀,终生难忘。谢谢大哥撰文怀旧,追思难忘的岁月。

SNV11149_conew2.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昨夜星辰 发表于 2015-1-2 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我们当年去的农场是现在的情况,恐怕很多人都会在农场安家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10-5 09:2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