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2101|回复: 4

澳洲纪闻5上 ——入乡随俗(1、2、3)

[复制链接]
青山好 发表于 2014-12-18 08: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青山好 于 2014-12-18 08:45 编辑

澳洲纪闻5上
——入乡随俗(1、2、3)

    从北国冰城到澳洲达尔文,深入异域。空间上从北半球到南半球;时间上间隔两小时的时差;文化上东西方各有体系;习俗上各有传统。身在另一个世界,要想活的自在,首先要感恩我大中华的深厚文化传统,对付生存环境的成语简直就精彩绝伦:“入乡随俗”——这四个字包含多么深厚的生存阅历和经验啊!可以想象,当我们的祖先在黄河流域开拓耕种,逐渐扩大生存地域的时候,各个地方的种族和文化习俗能够相互融合,就在积累这方面的经验了。……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那要没有入乡随俗、以邻为伴的经验,哪里能有五千年历史的大中国啊!像日本鬼子那样到处“三光政策”,二战时期它占领的地方,现如今都是他们的敌人。“和”——这就是中华文化伟大之处。嘿嘿,青山老哥今天如何开始就贫嘴起来哪?有分教,下面就要说差异和随俗了——
    (一),左侧通行。
   到达后,女儿第一句话就是:“爸,这里是左侧通行。”对了,这里是英联邦国家,“左侧通行”是从英国佬那里批发来的。所有的公路设计和我们大中华正好相反。到这里开车,要背书马雅可夫斯基的“向左进行曲”——向左,向左,向左!这个改变简直让人心情紧张啊。这里除了正街一类街道,很少有红绿灯。每个弯道都要在转弯前稍停观察前后来车状况;在双向四车道的转弯处,道路中间都设计有待避的隔离区,让你看清楚前后来车,然后判断你能否通过。也就是设计了一个转盘地带。这样的路口都没有红绿灯啊!这样的设计,在我们看来那是故意和开车的找别扭:就是让你没法在市区开快车啊。
    为什么这样设计哪?青山老哥算计,因为开车的对于不开车的市民,有相对优势。如果光是关照开车的,任其优胜劣败,那就会大车欺负小车、小车欺负自行车、自行车欺负“11号”(行人),那就会没有了“人”行道。这样的理念就是“丛林原则”,老虎通吃,啃咬撕抓,被吃的是谁啊?弱者。——看看这世界上,有的国家就是这样的啊!开车的你有优势,但是不能突破平等原则:那就必须实行“车让人”的法规。只要在允许行人的路口,都有一个标志:上面是一个妇女领着小孩的图案。或者更简洁的:画了两只大脚丫子的图案,一块牌子立在路旁。那就是宣告:这是人的世界,不是车的世界,更不是老虎的世界——人们,你就慢慢走吧,别着急。大热天,别上火啊!如果你在马路上站着不动,没有一台车敢从你身边过去——只能把交警叫来处理。啥是硬道理啊?啥是以人为本啊?你看这样的路政咋样啊?一不小心,扯远了。嘿嘿,咱接着说左侧通行吧。


    你想想吧,如果在哈尔滨大街上,处处左侧通行,没有交警,也没有红绿灯,会发生什么情况啊?嘿嘿,这里90%以上的街道口,恰恰就是“两无”状态,既没有交警、也没有红绿灯,全靠司机自己观察和转盘道分流。一个多月,我还没看到发生车祸和堵车现象。为什么哪?一是没有“特权车”,没有交警给前呼后拥的鸣笛开路的。即使他们的总理也不敢有那样的排场,否则会被老百姓骂死——因此影响选票,那也太不合算了。二是司机很清楚,由于你自己在弯道不停车观察,出现事故要负全责。那是小则赔偿、大则丧命的事情,谁敢造次啊?所以,每个弯道,即使是从左侧向左侧转弯,司机都小心翼翼,减速停车观察,先驶入待避区停留,观察清楚了(也给来往车辆会车准备时间)才能穿越——向左、向左,进入正常街路行驶。各位司机朋友,你听懂了吗?哈哈!青山老哥可是告诉你了,到了这个不讲面子和关系的地方,你要违规的话,交警大队长是你小舅子也没用;除了医院里的医生,谁也别想救你啊。还是“入乡随俗”吧——“马雅可夫司机”《向左进行曲》说的对:
“难道鹰的(交警的)眼睛会不发光亮?
难道我们还怀恋着(右侧通行)过往?
谁在那里向右转?
向左! 向左! 向左!”
小注:
马雅可夫斯基(1893~1930)是著名的俄国诗人


   (二),提倡喝生水。
    我到这里后,提出一个要求:立即给我买个电热水壶,我要喝开水。当我用开水冲泡我带来的菊花茶的时候,孩子非常奇怪,问我为什么把水烧开了才喝啊?我告诉他,我上小学的时候,老师就告诉我要喝开水……。他不以为然说:“老师告诉我们要喝冷水。”并且举证:“我们学校老师和同学都喝凉水——任何水管里的水都可以喝,厕所里的一样。”为了证实他的举证的真实性,我问女儿医院里她们堂堂正正的医生们,是否也喝凉水?回答是肯定的:“爸,这里的海边公园里,学校操场上,任何商场和公共场所的水管里的水,都可以直接喝的。烧开了喝会失掉一些矿物质。”她很认真地说:“当然,你的菊花茶必须用热水泡啊!”我默然。原来世界上还有提倡喝生水的地方……就和我当知青时候一样,从井里打上凉水喝完了往头上一浇,那感觉,嘿嘿!菊花茶喝完,咱也入乡随俗吧!
    (三),古德猫咛!
     早上到小学校操场散步,出门不远,迎面来了一位白人老哥,胡子有点像圣诞老人,十米之内竟然和我打招呼:“古德猫咛!”这个俺懂:“早晨好!”我迟疑了一下,以为他有何指教?在擦身而过的时候,我忽然醒悟了,回答一声“猫咛!”他的脸上浮现出笑容……。
这里原来有这个传统,无论认识与否,早上见面都打个招呼。无论男女老幼,一笑致意。你看这还真有点天下一家、和谐社会的味道哪!
一声问候,还真带来奇遇。早上每天都碰到一对老夫妻对面散步而来。开始我不敢贸然招呼,两三天后,我被别人“训练的”习惯了,也就随口轻轻问候一声:“嗨!猫咛!”想不到这一声问候,还是有点中国味吧,老人开口就说起中国话了:“你是中国人?”
“是啊,你老两位是?”
“我们都是中国人!”他两位过来拉着我的手不放,急切的告诉我,他们的老家在广州梅山。实际上,两位老人都不是在中国本土出生的啊——他们是东帝汶出生长大的,远离老家70多年了,没有回国看过老家故土。可一直认可自己是中国人。并且因此受过迫害。那是在1965年,东帝汶跟着印尼反华,把他们的屋子和店铺都连抢带烧,只剩下身上的衣服。他们被赶出东帝汶,在海上漂流一周,九死一生,被澳大利亚的渔民搭救上岸,作为难民来到澳洲的。当时登记他们的国际,本可以说是日本或者越南人(他们都精通日语),但是他们坚持申报自己是中国人。在澳洲已经50年了。虽然归属澳洲,但是未忘自己祖籍广东梅山啊!抓住我还是问长问短,希望知道家乡的变化情况。后来,我问他们,开始为何没和我打招呼啊?他们很认真地说:“我们以为你是日本人哪!我们从来不和日本人招呼!”嘿嘿,原来这个“古德猫咛!”也是有选择性的啊。我试图询问他们为什么不和日本人打招呼,他们断断续续的说明:是日本侵华期间他们的父母移民到印尼东帝汶的。是日本人迫使他们的先人背井离乡逃亡外国的。这样的历史记忆,能轻易忘却吗?
“啊,同胞兄弟!
无论你身在何地,
只要你没有忘记家乡祖籍,
我就问候你——古德猫咛!
我的同胞兄弟!”
                   20141210
(四),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五),近视眼优先……。
(六),人狗通吃(领着孩子抱着狗)。
(七),垃圾无需缘客扫,落叶只能用风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向东 发表于 2014-12-18 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昨夜星辰 发表于 2014-12-18 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见识了!国家之间的差异还是不尽相同的!
永远是血浓于水!炎黄子孙无论在何地相逢,都会成为朋友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齐梦 发表于 2014-12-18 14:1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青山好老师的详细介绍,更感慨于两位老者的爱国之情。国家之祭就是提醒人们,勿忘国耻,爱我中华。祝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凤竹 发表于 2015-1-3 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郑重的告诉好兄一句,回来可以出个散文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9-4 18:5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