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1869|回复: 2

我们的1964——我终身难忘的那段日子五常双桥北土插队知青刘奕英

[复制链接]
知青情结 发表于 2014-7-25 12: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知青情结 于 2014-7-25 12:21 编辑

                             我终身难忘的那段日子
                                                                    五常双桥北土插队知青刘奕英
      一九六五年九月十一日是我终身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我和赵战利、毕丽霞、杜宇光、徐克、向忠万五位同学在全校师生敲锣打鼓的欢送下,打着旗帜登上火车,到当时的五常县双桥子公社北土大队第五小队插队落户。北土大队是个大屯子,叫北土城子,据说是金兀术养马的地方。四四方方的一座城,城墙虽已不在,但那高高的土包还能显示出昔日的场景。我们青年点就设在城南的队部里。
      我们下乡是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农村是个广阔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刚下乡时啥都感觉新鲜,因为没干过农活,闹出过好多笑话。如徐克套牛车时用套马的夹板,他想让牛站住,却喊:你停下。老乡们在笑过之后耐心地教,怎样套马和牛,怎样让牛马停下。冬日我们捡粪、修水利。   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我们女生干的第一件农活是踩格子,穿着棉胶鞋,拄着个棍,三人一组跟在马犁杖后面,点种的人跟在我们后面往我们踩出的沟里点种。第一次干活的那天,天是蓝蓝的,太阳暖暖地照着,不知名的鸟在细声细气地唱着婉转的歌,点种的人敲着点种葫芦,发出清脆的有节奏的梆梆声,梆声、鸟声和赶马人的幺唤声交织出一曲春播交响曲。我当时的感觉不是干活而是在听音乐会。   
      那时农村的文化生活很单调,我们把全大队爱好文艺的青年召集起来,利用我们的文艺特长组织排练文艺节目,活跃农民的文化生活。徐克的京胡拉得好,杜宇光的二胡拉得好,向宗万的秦琴弹得好,赵战利的扬琴打得好,杜宇光的二胡和笛子已有专业水平,他吹的《百鸟朝凤》和拉的《万马奔腾》让你百听不厌。
      我们虽有满腔热情,但下乡初期还是办了许多可笑的事。那时的我们幼稚而单纯,一心想用我们的能力去改变当时还很落后的农村,却把我们民族的传统节日当四旧来破。记得一九六六年端午节的头一天晚上,我们把准备多时的节目拿出来演出,目的是不让人们第二天踏青。节目演到半夜,我还清楚地记得我和赵战利为毛主席的诗词《蝶恋花.答李淑一》歌曲配舞,最后的造型是赵战利的劈叉和我的燕式平衡,社员们观看的十分投入,第二天真的没有几个人起来踏青,现在想起来真是好笑。
      我们最成功的节目是排演全场京剧《红灯记》,那时京剧《红灯记》是样板戏,刚刚在全国上演。徐克既是演员(李玉和)又是教员(教当地青年),还是导演兼演奏。为了演好《红灯记》,徐克、赵战利、向宗万、杜宇光领着演李铁梅的演员回哈,看省京剧团演的《红灯记》,边看边学。赵战利演李奶奶,演铁梅的是当地青年梁玉敏,她就在赵战利家住。演鸠山的是穆文生,总之当时全大队社员,能演的、能拉的、年青的、年壮的、年老的都参加了进来。记得首场演出是在公社大礼堂,礼堂里满满的人,演出时只听锣鼓二胡的响和演员的唱,人们静静地看,唱到激动时掌声阵阵。连演十几场,场场爆满。接着我们又到附近各个大队演出,给我印像最深的一次是去大沟屯演出,因为我是管杂物的,我可以有时间看观众们的表情,当演到李奶奶痛说革命家史时,观众席里有几位妇女不停地抹着泪水。现在回想起当年那热烈场景,回想有如专业剧团般地演出,真是感慨良多,唯一的遗憾是当时没有拍几张剧照留念。
      一九六六年秋文化大革命开始了。队里那些平时不爱干活的人站了出来,借故批斗管过他们的干部们。我们点六个人一致认为:当时的干部们大多数是好的,所以我们站在“保皇派”一边,尽量保护他们。我们队有个公认的坏蛋叫那景年的,他平时好吃懒做,干部经常批评他,他看我们保护干部,无法撒气,就把我们养的鸡抓起来墩,更可气的是有一天夜里他还把我们院子里放的铁炉子偷走了。
      回想起下乡锻炼的五年多,有很多美好的回忆。农闲时回到哈市家中,妈妈给炒的放了好多肉的菜,吃起来也不香,一回到青年点,吃着自己捞的小米饭和自己炒的没有肉的菜,是那样的香;还时不时有老乡送的大酱和咸菜及各种沾酱吃的小菜,真的是美味佳肴。特别是每年春节前杀年猪,每家杀年猪都把我们叫去,不去不行。春节后到十五前回到屯子不许在青年点吃饭,轮流到各家去吃。他们把我们当成了他们的孩子、兄弟姐妹和偶像。
      向宗万和当地青年结婚了,他把他的一生真正献给了农村。我们虽然陆续离开了那里,可我们从没忘记那留有我们青春印记的北土大队,每年或隔一段时间都会回去看看。那里有我的好友梁玉敏和同学向宗万,而向宗万的妻子就是梁玉敏的妹妹。梁家虽有六个女儿还把我当成他们的女儿。让我最感动的一次是我有两年没回去了,那年我春节前要去看他们,梁大叔特意买了一头猪杀了等我去。
记得刘荣泰是北土有名的大孝子,因为与我同姓,认作家里,我有个叔叔比他大俩岁,我叫他老叔。老叔对我比亲叔对我还好。亲叔工作忙没去过我家。可老叔在我成家后盖房时缺玻璃给我送玻璃,我生大女儿时给我送一大袋小米和一大瓶豆油。我工作调到七台河,回来次数少了,就只好电话联系了。
      二〇〇〇年他有病了,知道自己不久人世,打电话给我说想我,我接电话后立马赶回北土,在他床前尽了两天孝。他当时的状态很好,能吃饭还能唱歌,可我走后的第三天他家人来电话说他走了,走时很安详。
      还有让我们没想到的是,二〇一一年七月我去参加好友雷秀华儿子的婚礼,她的同学曹舒芬看见我说,她一直有个心愿,想请我们六个人吃一顿饭,这想法是她十岁时就有的。那时她看到我们有知识,说话办事都和当地没多少文化的青年不一样。就立志要像我们一样,于是她刻苦学习,考上了理想的学校,有了想要的工作。听了她的话我很感动,我满足了她,但徐克已联系不上,只有我们五个去了,毕丽霞是坐轮椅去的,地点是他家附近的外婆湾饭店。
      人生的五十年转瞬即过,回忆往事常常令我们彻夜难眠,我深深地感受到,我们到农村去,不单改变了我们,我们的知识和文化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那里的农民朋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俏夕阳 发表于 2014-7-25 20:31 | 显示全部楼层
情深意重的回忆,真实的写照,好文章,我颇喜欢这有血有肉的回忆篇章。是赞美、是眷恋、是深重的大荒思想、是永远挥之不去的记忆!拜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知青情结 发表于 2014-8-12 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把农民朋友当成自家人,那该是多么情深意重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10-5 08:0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