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鹏影视专稿399迎新春特别报道
“美人一张”
随哈尔滨市老知青腰鼓队参加“第三十八届中国.哈尔滨冰灯艺术游园会开幕式”,看到腰鼓队在寒风中那么兴高采烈地表演,真是感动。我想,要是有商家、企业家赞助该多好,至少找家馆子撮一顿也好。我只会照相、录像。我能做到的就是给每位腰鼓队员拍张照片,于是我喊道:“看镜头,每人拍一张!”腰鼓队员也喊:“摆个造型,美人一张,不美的不拍!”哈,她们把“每人”理解成“美人”了。
顺水推舟,在“美(每)人一张”的喊声中,我按动相机快门拍照。忙中难免出错,可能也没全拍下来,但在不是“每人一张”的照片中肯定会有无意中落下的队员的影像。作为补救,在发“每人一张”照片的同时,也发几张多人在一起的留影。
由“美(每)人一张” 的谐音中,我想到:中国的语言丰富,音节太少,据说只有1600多个,而英语则有1万多个。这就造成了一音多字多义的现象。
商家做广告,便利用谐音字,以期引人注意,兜售其产品。比如,卖摩托车的广告“骑(其)乐无穷”;卖眼病治疗仪的广告“一明(鸣)惊人”;卖服装的广告“衣名(一鸣)惊人”;买药的广告“快”“治”(脍炙)人口;卖洗衣机的广告“闲”(贤)妻良母;卖洗浴用品的广告“随心所浴”;卖洗发水的广告语“无屑(懈)可击”;买味精的广告“领鲜(先)一步”;卖饮料的广告“饮(引)以为荣”;卖电脑键盘的广告“百文(闻)不如一见(键)……
谐音字的发明当然不是商家。妙用谐音字,古来有之。唐代诗人刘禹锡一首《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是运用双关隐语来表达爱情。“晴”与“情”同音,“无晴”“有晴”隐喻着“无情”“有情”。“道是无晴却有晴”比喻“道是无情却有情”。
民歌里也常用谐音字。歌剧《刘三姐》中,刘三姐唱道:“姓陶不见桃结果,姓李不见李开花,姓罗不见锣鼓响,三个蠢才哪里来?”这里借用姓氏的谐音,自然地、巧妙地讽刺了陶、李、罗三个秀才。
民间常流行这么一句歇后语:“和尚打伞——无法(发)无天。”
在民间语言“不蒸馒头,也要蒸(争)口气”也很巧妙。
网络时代运用(也可以说是篡改中国语言)的就更多了,比如,以“斑竹、杯具、洗具、餐具、神马、鸭梨”代替“版主、悲剧、喜剧、惨剧、什么、压力”等等。
谐音字偶尔用用无可厚非,如果滥用恶搞,其患无穷。这不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而是误人子弟的毁灭。中国传媒的重要部门中央电视台首先就不要再播什么利用成语“刻不容缓”改为“咳不容缓”的卖药广告了。
因关于腰鼓队的报道写了不少,这里就有感而发、借题发挥,罗嗦了这许多。
其实,年过60的老知青,同少女、少妇,甚至同“年过半百,风韵犹存”的中年妇人相比,算不上“美人”,但同搜刮民膏、贪得无厌或只知索取不知奉献的人相比,腰鼓队员堪称是心灵美的美人。
2012年1月5日大鹏摄影报道
预告:电视纪录片《我们的腰鼓队》已制作完成,近期发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