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1655|回复: 0

我们的1964—下乡五十年五常牛家插队知青张禄

[复制链接]
知青情结 发表于 2014-7-20 23: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知青情结 于 2014-7-20 23:47 编辑

                                  下乡五十年
                                              —五常牛家插队知青张禄
      我叫张禄,是哈尔滨市第六中学六四届初中毕业生。毕业时受到邢燕子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先进事迹感召,也受到我校高中毕业的校友们放弃高考自愿下乡的影响,决心做他们那样有抱负的青年,为国分忧,于是放弃升高中,和当时决心下乡务农的十四名高、初中毕业的同学一起,到五常县牛家公社头屯大队插队落户。
      在农村插队六年,什么农活都学会了,从一个白面书生变成了真正的农民。一九七O年大学试点招生,我被推荐上了大学,成了北京大学历史系的工农兵大学生。一九七四年毕业后分配到松花江地委,后又到松花江行署工作。松哈合并后到市政府机关局工作,二OO六年退休。
      五十年的岁月转眼过去了,但下乡插队的那段时光,仍然历历在目,在农村广阔天地的成长让我一生受益。
      我在家排行老小,有哥哥姐姐护着,什么话也没干过,真是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神仙生活。下乡后,什么事都要自己做,对我来说是很大的考验。就说做饭吧,轮到我做饭时,心想一定把饭做好,半夜就起来烧火、淘米、忙得不可开交,浑身冒汗,总算做完饭等大家起来品尝。可没成想,他们却说小米饭是夹生的。我听到这个评价真是委屈、窝火、不好意思,总之,五味杂陈在心头。大家看我很尴尬,赶忙安慰我说:没关系,一样吃,还抗饿呢。一句话把我说乐了,看着大家吃得很香,我也跟着吃起这夹生饭了。就这样一顿生、一顿熟地慢慢学会了做饭,也能管理自己的生活。
      头屯二队是人少地多的生产队,那里的劳动强度很大。就说夏天,恨不得早上两点多就起床吃饭,摸黑往地里走,等到天刚蒙蒙亮,就开始铲地。为省时间,中午生产队把饭送到地里,晚上天黑的看不见苗才收工。一天干16个多小时,可到年底,一个劳动日值才三角二分钱,我们十几个人劳动一秋天,倒欠生产队一百三十多元。那时才知道啥叫劳动苦,农村穷。
      县里了解了我们的情况,拨给我们补助,要把我们调到好一点的生产队去。可我们想,农民能给补助吗,农民能换个好点的地方吗?不能,那我们就不能特殊。我们不要补助,也不同意换好的地方,要和当地农民一起改变这贫穷落后的面貌。县里看我们的态度很坚决,就利用冬闲时间,安排我们去安家采石场搞副业,暂时解决生活困难问题。
      去安家采石场劳动,我们是抬着一桶咸菜去的,在那里成天搬石头,劳动强度极大,我们钱不多有时也吃不饱。有一天,我用自己的钱想试试吃多少才能饱,结果吃了6碗大楂子干饭(3两一碗)没吃饱,又买了一碗大米饭(5两)一个菜,共计2斤3两饭、一个菜,总算吃顿饱饭。
      在生产队我还干过积肥员,就是每天早上到各家收尿,又脏又累不说,一个大小伙子起早去各家收尿也不好意思呀,可为了多积肥多打粮,我什么都不在乎了。
      下乡六年,多苦多累呀,可凭着信念和激情我们从没叫过苦,也没叫怂过;没有怨言,没有后悔过,因为我们是自愿响应党和毛主席的号召,去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从而体现一代新农民的价值。
      现在我已经步入花甲之年,庆幸我人生中有下乡插队的经历,因为在那里磨练了我的意志,增强了我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了解了农民,认识了国情。这样的阅历是财富,让我在以后工作的几十年里受用不尽,更加懂得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10-5 08:2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