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徐凤云 于 2014-7-16 15:13 编辑
四十七、为了治病写小说
我在一九七三年的主要任务是治病,治病是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我每天按照程序,坚持着治病的六种办法,严格按规矩办,少一个程序都不行。我的脑子里只有一个想法,这是我选择的治病方法,一定要坚持下去,坚持不一定就是胜利,但是,坚持一定会有结果。 我的第七种治病办法是写小说。在年初的几个月里,我在家里一边治病一边等病退的消息,空余时间很多,闲下来的时候,不但没有什么书可看,更没有什么事可干,整天在家里出来进去的,感觉到非常的无聊。我有时也背一背报纸上的文章,但是背完了也没地方去发挥,感到英雄无用武之处,一天到晚昏昏沉沉的,心情很不好。心情一不好肚子就出问题,我每天都战战兢兢地活着,稍微一不小心就要多跑几趟厕所。 干点儿什么才能分散我的注意力,不去想肚子的事情呢?这成了我每天都要考虑的问题。有一天下午,我伏在桌子上,连着写了几封信,每封信都写好几页稿纸。让人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了,肚子的感觉不错,而且这种感觉还持续了好几天的时间。我有些兴奋起来,看来写东西对治好我的病是很有帮助的:一是可以起到集中精力,抗拒干扰,稳定情绪,减少烦恼的作用;二是每天也有事情可做了,使时间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三是可以防止大脑的退化,不至于以后病治好了,人也变得什么也不是了。 经过反复的考虑,我决定写一部小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连自己也感觉到有些莫名其妙的,在我的头脑中,凡是对治病有好处的事情,都应该积极的去尝试一下。于是,我每天开始冥思苦想的构思起小说来,整日琢磨得头昏脑胀的,也想不出个头绪来。我拿着铅笔,在纸上胡乱写着一个又一个题目,一写就是几个小时,给小说起的名字有十几个,还在部分小说的名字下列出了具体章节和故事情节的简单介绍。也不知怎么搞的,写来写去的总是不满意,气得我几次将铅笔掰折,把费了好大力气写的稿纸撕掉。地板上到处都是碎纸和掰折的铅笔,半个多月过去了,小说连一个字也没写出来。
说句心里话,在我有限的经历里,也没有什么好写的,只是在连队当过短时间的老师,可爱的孩子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要是把他们写出来,一定是很有意思的事情。我突然来了灵感,就写当老师的故事吧,“教育革命”嘛,这样的题材是很吃香的。二十连的山里生活对我有一定影响,可以恰如其分的融入到故事情节中去,二者相结合,便可以构思小说了。
我整天有事干了,想题目、想目录、想故事情节,想人物的安排。当然,确定好主人公是非常重要的,书中的一号人物一定要是知青,而且是一名朝气勃勃,有创新精神的女知青。书名也暂时的定下来了,叫《完达山小学》。这是琢磨了十多天才想好的书名。故事发生在新建没多长时间的山里连队,来自北京的女知青在没有教室,缺少课桌椅的艰苦条件下,和十几个孩子白手起家,建起一所深山小学校的故事。 时间一天天的过去了,我的小说也在一章又一章的往下艰难地写着。有时写得不满意就撕掉重新写,就这样写了撕,撕了又写的反复了几个来回,总算写完了前七章。我看了几遍感觉不错,觉得自己还是多少有点儿文才的,对写好小说有信心了,也有兴趣了。
自从写小说后,肚子的感觉比以前好多了,只要是伏在桌子上写小说,肚子就没有什么异样的感觉,但不写小说的时候,肚子还是不怎么理想,隔个五天七日的就要折腾上一次,每次都要持续一到两天,要是长时间的这样下去的话,不但是很折磨人的,还容易引发其它的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