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山野静悄悄 于 2014-5-18 10:07 编辑
知青回忆录《荒原纪实》之二
荒原上的连队——四十三连印记
还记得那个遥远的四十三连吗?还记得那里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吗?那是娩于我人的生命的阵痛生活的起点;那里有至今还缠绕着我的生命的脐带;我的回忆应该从那里开始。
小时候看过崔嵬主演的一部电影叫《北大荒人》,里面有一首歌唱道“北大荒啊真荒凉,又有兔子又有狼,就是没有大姑娘”。按着歌中的判断标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位于三江平原西北处的五营四十三连,仍然属于北大荒。所以称之为荒,至少有三个客观因素:一是那儿虽然已是粮食生产基地,但仍然有大片未被开垦的荒原,在荒原和田野之间,野兔、狍子和狼经常出没,甚至有野猪和黑熊的踪迹;二是那儿地处边境地带,坐地户都是五、六十年代从外地流亡过来的无产者,流动人员极少;三是那里的女人都是从内地老家嫁过来的,当时连队上仍存有少数被称为“跑腿子”的光棍的孑遗。
我的知青故乡就在绥滨县境内的这片田野和荒原之上,她原名叫蜿蜒河水产养殖场,不久就归二九零农场所辖,按生产建设兵团建制,编为八团五营四十三连,是一个农业连队。那里的农民挣工资,所以叫农工,即农业工人,我们习惯称他们为老职工。
我们四十三连离营部不远,在它的西北角;四十三连地方也不大,靠东边儿高一点的地方,是坐落着二十多栋房屋的老职工家属区,西面的开阔地带,则是我们集体宿舍区。宿舍区的右侧起始点是一栋南北朝向的红砖房,那是我们知青宿舍;与其并排的左侧是连队大食堂和小商店。
知青宿舍共有三个门庭六间屋,右门两间屋一侧是连部、卫生所(隔开的),对面是三排男寝,中间门是两个对着的女生寝室,左门两间屋是二排男寝和机务排男寝,,如此形成了男生拱卫女生的布局,这个布局很合理,一来可以壮胆,二来可以应付突发事件,让女生很有安全感。我们刚去那年冬天一个下雪的夜晚,就跑来一只狼趴在宿舍的窗台上嚎叫,吓得女生不敢上厕所,还是大胆的男生把狼轰跑的呢。
宿舍屋内,中间留出不足两米的空地,两边对着溜是两铺大炕,炕的上方是吊铺,吊铺是用木桩和木板搭建的,两侧都有爬梯。知青下乡,每人携带一个行李一个箱子,箱子放在炕里靠墙的木架上,而行李正好放在箱架底下。由于吊铺的原因,早上起床人都直不起腰来,炕上的还勉强可以,吊铺上的人只能坐着或跪着,不过吊铺上面,可以摆箱子,箱子上面可以写信,各有千秋。火炕是用土坯垒的,天一冷就很凉,所以天冷时领导就会指派一人提前收工用柴火烧炕,烧炕时我们往往会在灶坑火堆里放一些土豆,等大家收工回来后,炕上烧的暖烘烘的,土豆也烤熟了,吃着烤土豆往炕上一躺真是舒坦。
出了宿舍往后走,在宿舍和食堂之间有一条通向厕所的小路,路两旁是食堂的菜地,黄瓜、柿子,茄子、辣椒、豆角,绿油油的一大片。
宿舍正前面是一块平整的篮球场地,平时供知青们打球娱乐,入冬之前则用来堆放没脱粒的大豆或谷子。宿舍的右前方是连队的场院,场院是晾晒、储存粮食的地方,四周被绿树环绕,很整齐很干净。场院北头是木匠房和库房,这排房子因毗邻场院,所以房檐下面的鸟窝非常多,夏天的晚上,我和韩老六、普明、建平拿上手电沿着房檐掏鸟窝,一掏一个准。场院的南头则是通往营团的公路,方便粮食外运。在公路旁侧的一片空地上有一个铁匠炉房,还停放着拖拉机和各种农机具。那里是机务排的领地。
我们再走回宿舍的位置,在宿舍和食堂中间前面不远处有一个水房,水房东侧是去往营部的路;旁边空地上,耸立着一个三十多米高的铁架子,可能是用做瞭望塔。我们经常从铁架子下面爬上去,站在高高的铁塔上,可以清楚地俯瞰周围的田野大地,我们四十三连就被环抱在这片广袤绿色的田野和荒原之中。
四十三连生活区虽说不大,条件也简陋,但功能尚可。发挥功能最大的地方,就是我前面提到的那个连部。那个不足十平方米的连部,就是两张桌子一部电话,连队春播、夏锄、秋收、冬储等大小农活,全部出自那间小屋里的运筹帷幄。除了召开班子碰头会,连队领导基本不在家,农忙时,他们在田间、地头、场院。带头干活一个顶一个,让知青们打心里佩服。
我对当年四十三连的文字复制已经完成;我上面铺述的那些房屋,那些设施,那些位址,那片图景是绝对不会错的;我对五年知青生活印记的回忆就将从那里开始——尽管我已经从荒友那里得知,那个地方已经不存在了。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