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李再林 于 2012-1-2 09:38 编辑
抉择(作者:娄长顺) 1979年,随着大批知识青年返城的浪潮,我也无奈地被卷回了家乡哈尔滨。那年头返城的知青都将直面两个现实问题:一是工作,二是住房。而现实中的我那时要比更多的返城知青 ,还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记得当时两个孩子的户口按规定已随我爱人接父亲的班落到了老爷家,可是住房成了大难题。我家那边二十多平方米的铁路板房,父母早已过世,哥嫂一家六口人挤在一起已苦不堪言。 算是我的命好,岳父早有打算,让唯一下乡在外的女儿接班回哈了却了自己的一桩心事。岳父的住房只有十六米,厨房实际就是几家公用的窄条过道,好在道外房子的举架高,岳父住吊铺,下面住着大舅哥一家三口,我们一家四口回来 只好在屋子的中间打一个间壁,所谓的间壁说白了就是钉几块木板,晚上休息时挂个窗帘就算是两家了。岳父考虑我们家人多,让我们住在靠窗户这一边,里侧没有窗户让大舅哥住。想来冬天还好说,夏天呢,那时的我还能说什么呢?只好把感谢的话儿,深深地埋在了心里。 回想那段时间我每天都说不上一二句话,思想的压力太大了,我真的迷茫和无助过。那时的我每一天都感觉心在流血啊! 不久哥哥托人总算给我谋到了一份工作,在一家社办企业汽修厂当修理工。好在我搞过五年汽车的大修理,老板一高兴给了我五级工,每月算上加班费能开百元上下,虽说很苦,条件又不好,但和下乡比起来简直是小菜一碟,那时我已经很知足了。 这种平静日子过了能有半年时间,年底电力系统内招返城子女,按政策我完全符合条件。兄妹几人考虑我能进电业局大集体还是不错的,但一切都要从零开始,怎么办好?社办企业是挣得多一些,但还是不正规。知青这一代受毛主席的传统教育很深,商议结果我还是去了电业大集体单位,一切从头开始。那时我就想,有北大荒十一年的磨炼摔打,甚至都经历了几次生死考验(刚去兵团不久遭遇一次大烟泡,险些丧命,几次救火,抢救正在着火的改装汽油车等),再遇到任何困难也挡不住我向前奋进的步伐。北大荒那块神奇的土地赋予我们那种不服输不怕苦的精神,重新又在我的骨子里迸发出来。几年后我被选调到机关工作,八九年春节后我从纪检委调到基层挂职锻炼。 回想当初的抉择和曾走过的道路,我感到值。因为北大荒精神在我们这代返城后的知青身上又得到了发扬光大。无论是当年 下乡或是病返回城,我们这代知青没有沉沦,没有颓废,坚定的信念伴随我们一路走了过来。可以自豪地说我们就是共和国的脊梁,当国家和人民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这一代人迎难而上。 人活着为了什么?人活着就应不断地去奋斗!抉择!奋斗!修订一个个向前奋进的标尺,展现自身存在的价值,即使已经到了退休年龄。知青永远无愧于历史!无愧于社会!无愧于人生!
娄长顺(原兵团二师师部汽车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