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1979|回复: 2

我的知青岁月(八)

[复制链接]
清风 发表于 2014-5-9 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宝泉岭老顽童 于 2014-5-10 19:43 编辑

我的知青岁月(八)
(接上期)

世事多变,而这种变化总是那样的出人意料。年底分配以后,全村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的笑容,此时对于全村的人来说又传来了一个喜讯,我们生产大队又购置了两台手扶拖拉机。在计划经济为主导的社会里,这两台拖拉机是不是上级分配的指标我就不太清楚了。当然即使有了指标,没有钱还是不好使,也说明大队里有这部分资金。我当时听说是,一台手扶拖拉机的价格是一千七百多块,当时那是一笔巨资。大队既然能够花巨资购进两台拖拉机,也说明大队领导已经肯定了小拖拉机在农业生产中的积极作用。


可是这个对于整个大队来说是好事,但是结果对我来说却是坏事。大队领导决定,将小拖拉机下发给三个生产队,这样一来我和刘勇士就必须离开机耕队,回到各自的生产队。刘勇士回到生产一队,我回到生产二队。那么同样是开拖拉机,我就不能享受大队机耕队的待遇,这就是命运的选择。


我开一台新的手扶拖拉机回到二队,队长看见我很高兴,并且给我配了一个副手,是个年轻的小伙叫张井泉,他比我小几岁。他一米七几的个头,身材苗条,穿着干净立正。五官端正,就是眼睛小一点,长了一脸青春痘。他和刘勇士性格迥异,他很开朗,干活爽快机灵,脑子也很灵活。有个特点就是非常爱和年轻的女孩子说话,而且说话的时候,脸上笑得像花一样,两个眼睛笑成了两条缝。我和他在一起干活,还是比较默契,他开车的性格也和我差不多,不像刘勇士是个慢性子。


回到二队什么事都得自己张罗,我和队长商量要一个车库。主要是怕下雨时发动机进水以及修车方便,另外还要自己准备柴油桶、水桶、机油桶,还有其他的修车工具,一些常用的修车备件,农机具等等。在机耕队时这些事,有队长都准备好了,根本不用操心,这不行,没有一件事不是自己张罗,如果想不到就会耽误事。生产队长只知道让你干活,其它什么他也不懂。


队长在队部里倒出一间房子做车库,我和他商量待遇问题,队长决定我俩的工分和赶车的老板一样。还有劳作服也跟机耕队一样,队里出钱给我俩买。但是吃饭只能自己回家吃了,队里不管。虽然在生产队不如机耕队待遇高,但是这是生产队里最高的待遇了,我还是比较满意的。


这一回我对拖拉机比较了解了,知道新车如何保养和维护,一开始我告诉队长新车需要磨合,这样还可以让小张练习开拖拉机。开车好学,三天的时间过去了,小张也基本上学会了开车,我就带着他到海城车管所去办理新车手续。回来以后车牌、行车执照都办理完毕。又买了一桶柴油,机油,黄油、抽油泵等等,也是尽量为生产队节省,一切所需的东西都备齐了就开始干活了。


没过几天队长叫我和小张到海城机械厂去买铡草机,因为铡草机需要不少钱,队长拿着钱坐着拖拉机到海城去买铡草机。一切都很顺利,一上午就把铡草机买回来了。因为那时的农机具都不带动力机构,使用时都是用拖拉机的动力带动。也正好草料也没有了,需要铡草。队长找来一个老头一个小孩帮着我俩铡草。


我把铡草机和拖拉机用三角带连接好,这样发动机的动力就能够带动铡草机工作。启动发动机后,铡草机就飞快的转动起来。我们就先铡谷草试一试这个机器好不好使,可一试真好使,而且效率非常高,发动机的负荷也不大,而且铡出来的草非常的均匀。队长看了很很高兴,笑着说:这个铡草机真不错,你们干吧,多铡点,以后就不用人口铡草了。说完就转身走了。


通过铡草我也了解了一些喂牲口的一些知识。这些知识一般的农村人都知道,只有我不知道。就是马和骡子要吃精饲料,比如谷草就属于精饲料是专门喂马和骡子的,同时还要加一些玉米、高粱。一般生产队种谷子主要是为了喂牲口而种的,因为产量不高。如果没有谷草就需要上其他的地方去购买,大概是一毛多钱一斤,否则牲口喂不好就会影响牲口的身体健康。而牛是吃粗饲料,豆杆、稻草、玉米杆都行。牛吃草非常的快,牛吃饱了至少可以挺一天。但是它是反刍动物,有时间它就需要倒嚼。而马就不一样了,夜间都需要吃草,所以饲养员要夜里起来给牲口喂草料。


生产队牲口圈的前面有三个很大草料垛,有稻草垛、豆杆垛和谷草垛。在上这些草料时要爬到垛顶上,用多少就拆多少,不能破坏草垛的防水棚。在扒豆杆垛时,会有零星的豆粒掉在地上。小张和另外两个人就在地上捡豆粒,他们告诉我:捡豆粒如果能够捡二两豆,就可以到豆腐坊换一块豆腐。听到他们这样一说,我的眼前一亮,我也和他们一样,蹲着豆杆垛旁,一个粒一个粒地捡地上的豆粒。还真别说,铡了一上午的草,我真的捡够了二两黄豆装在兜里。


到了中午收工的时候,我们铡的草已经装满了一屋子,饲养员说已经够用了。我们就收工回家了。我和他们一起到了豆腐坊,掏出了兜里的豆子,上称一称,真的够二两。之后磨豆腐的师傅,就给拿我一块豆腐,我高兴的拿着这块豆腐回青年点吃饭去了。


我到青年点厨房要了一些小葱和酱油,就把豆腐绊了吃,还真不少,足够我吃了。那时的豆腐是真好吃,我感觉那时的豆腐比现在吃的肉还香,真是回味无穷,现在我依然想着那时候吃豆腐的事,现在很少能够吃到那样好吃的卤水豆腐了。从那以后每逢生产队铡草,我都能吃到豆腐。


冬天在生产队开拖拉机主要是从事运输的活,很杂乱,有时是去砖厂去拉砖,拉砂子,很少往地里送粪。因为拖拉机对路面要求比较高,地里没有路,容易误车。维护拖拉机要有许多的主意事项,冬天晚上拖拉机一定要放水,不然容易把拖拉机冻坏,那损失就大了。早晨还要用火烤车,烧开水烫车,不然车就发动不起来。我记得有一次我忘了放水了,天气很冷,半夜想起来没放水,给我吓坏了,赶紧起来到队里一看还好,太幸运了,车没有冻坏,我才一块石头落了地。我总是在心里告诫自己,这件事千万不要忘记。


一转眼到了1974年的春耕季节,今年和往年不一样,有了手扶拖拉机,就不用牲口压地了,所有的压地工作都用拖拉机来完成。我就在拖拉机的尾部横着绑上一个木头棒子,一回拉两个压地的木头磙子。到了地里,一次压四根垄,但是拖拉机跑的快,压地的效果不理想,而且工作没有多长时间,木头磙子就坏了。就的停下来修理,后来队长不知道在哪里买来了两个铁的压地磙子。这个铁磙子很重,一个压三根垄,拖拉机带两个铁的压地磙子,一次压六根垅,而且压地效果也不错,从此就全用拖拉机拉着铁磙子压地。


我和小张就这样天天的压地,那时我俩都是年轻人,都有一颗不安分的心。一根垄的长度有一千多米,时间长了,就有些不耐烦了。我俩突发奇想,别出心裁:一个地头一个人,让拖拉机自己带着磙子压地,快到地头的时候,我俩在上车,把车拐过来,然后人再下来,让拖拉机自己继续压地,我俩在地头歇着。一开始拖拉机跑了两个来回,什么事也没有,我俩很高兴,拖拉机无人驾驶很好。在第三个来回时,我把拖拉机拐过来的时候,我的潜意识就有点不放心。我就紧盯着拖拉机,拖拉机大概走了二十来米,我就发现有点不对劲,就往前跑,就在这时拖拉机就已经离开了地垄,斜着就在大地里走起来。我看这可坏了,这要是追不上,真不知道它会跑哪去。我有点急了,拼命的在大地里追拖拉机,还好拖拉机跑的还不算远,最后被我抓回来了。之后我俩再也不敢搞无人驾驶了,心想这多亏离得不远,这要是在大地的中间,拖拉机横着在这无边的大地里满地跑,累死我也追不上,那可就出大笑话了。


春耕结束后,就干一些其它运输的活。当地的老农经常用车拉土,盖房子、垫猪圈,队里就派我俩开着拖拉机去给他们干活。东北的农村都有这样的风俗,不管谁给干活,东家都供饭,而且都是家里最好的饭菜。所以我俩能够经常的到老农家吃饭。也就是给谁家干活,就在谁家吃饭,已经是不成文的规矩。我有时候开玩笑的说:我是百家饭的。我下乡这几年真不知道吃过多少老农家的饭。


人在苦难和困境的时候感觉时间过得很慢,可是在平常一切都顺利的时候,时间又是在不经意地悄悄过去。不知不觉中,夏天到了。地里的庄稼已经长到一尺多高了,正是庄稼旺盛的生长期,需要追肥了。往年这个时候都是用牲口犁地,给庄稼培土把化肥盖上,牲口的工作量非常大。牲口犁地还有个缺点,就是牲口看见绿油油的庄稼,忍不住会吃庄稼苗。所以这时犁地的牲口,全部都带上口罩(这种口罩有铁丝的,也有竹子编的),这样牲口就是着急也吃不到庄稼苗,看上去挺残忍的。


今年队里有了拖拉机,再加上可能是活太多了,队长有些分配不过来。队长就和我商量,问我拖拉机能不能犁地?我说:书上说可以犁地,买车的时候带了这些农具,我试试吧。然后我和小张就把犁地的农具进行安装。结果发现角度不对,根本不行,需要从新进行加工和调整。队长说你俩想办法吧。我俩就带着农具到机械厂去加工一些配件,有些地方增加几个调整的钻孔。回来后,再安装农具,这回好多了。我俩和队长一起开着拖拉机到地里去实际试验。到了地里一实验,我们三个都高兴了,效果非常好,而且比牲口犁的还整齐、漂亮。


于是,队长就叫来了六七个妇女,在这块地上化肥,我俩就开着拖拉机犁地培土。拖拉机一次犁地三根垅,而且速度快。到了地头不休息,转过头来继续工作。那六七个妇女根本就闲不着,半天的功夫就把这片地犁完了。如果换成牲口犁地,两个牲口一次只能犁一根垅,速度不快不说,而且还要在地头休息,就这样牲口都累得全身出汗。拖拉机犁地是牲口的七八倍,效率非常高。拖拉机的犁是铸钢制作,强度非常高,很少出问题。而普通牲口用的老式的犁片是铸铁做的,强度不高,经常出现事故。俗话说:哪打铧子,哪卸犁就是在说,这种犁的可靠性不高。但是我不知道是为什么?只是这一年队长用拖拉机犁地,从那以后就再也没有用拖拉机犁过地,我也没有再提这件事。


我开的手扶拖拉机,除了能够干一些农活以外,主要还是从事运输工作,经常在公路上行驶。所以当时国家规定这样的小型拖拉机的驾驶员,也需要考取国家最低级驾驶证,否则不许上路驾驶。我们大队三个小拖拉机一共六个驾驶员,都希望早日获得驾驶证,报名参加了拖拉机驾驶员执照的考试。


那时的考试内容是机械常识,交通规则和场地路面三个部分。考试之前只是发了一些资料,没有培训过程,都是自己回去自学备考。我那时也没有多想,也没有太在意,因为考试是我的强项。拿回资料看了几遍,也没有做什么笔记。因为每天都要干活很晚才回来也累了,早早就休息了。


驾照的考试地点就在西柳公社,那时考驾照的人不多,一年只考一次。我们考驾照的考官,是西柳公路运输管理的张监理。张监理人很和气,看上去文质彬彬,很有素养。不知是为什么他对我印象很好,还说能说出我的名字,我很奇怪,我这个人一般都不太惹人注意,感觉很奇怪,也许是投缘吧。笔试在西柳的一个开会的会议室,考场的纪律还是比较正规,真就没有作弊的现象。交通规则和机械常识的笔试结束以后,我们就都开车回去了。


回来以后大约一个星期的时间,公社下来通知。我和刘勇士笔试通过了,准备去参加场地和路考,其他的四个人都没有过。于是我和刘勇士在规定的时间到了西柳公社参加考试。


这最后的考试我是一点也不担心,很快就过了关,而且在调头时,张监理非常满意。可是刘勇士在掉头时过了两次才掉过头来,张监理高抬贵手,让他涉险过关,这样我们俩都拿到了红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机动车驾驶执照。我们俩可以合法的在公路上开着拖拉机行走了。自从我考取了驾照以后,凡是大队出远门拉货时,我和刘勇士都必须参加,这样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我们西古树大队村庄的南面有一个十几亩水面的池塘,基本上是被村庄环抱。过去听说是个荷花塘,夏季里荷花盛开,芳香四溢,美不胜收。可是几年前为了挖塘泥上地,把荷花都挖绝迹了。之后大队决定在这里放了鱼苗养鱼了,这个曾经的荷塘就变成了今天的养鱼池了。不过大队除了不让钓鱼和捕鱼以外,当地老百姓养一些鸭子和鹅和大队还是允许的。白天我经常看见成群的鸭子在水面上悠闲戏水,有白色的、有花的,在相互追逐,不时还有的鸭子高兴的在水面扇动着白色的翅膀,昂着头站在水面发出嘎嘎的叫声。我也听说有的老农抱怨说,他家的鸭子晚上不回家,把鸭蛋都下到了水里和岸边。傍晚,晚霞映红了池塘,岸边的垂柳倒映在水面,染绿了一池清水。有的人在池塘旁费力地轰池塘里的鸭子回家,很有趣。


每逢夏天的晚上我们经常到这里来洗澡游泳,这里的水不太深,很少有没人的地方,因此在这里洗澡游泳很安全。这个养鱼池也没人正规的管理,也不经常喂鱼食料。不知是谁的主意,还不错,大队在鱼塘的中间拉了几个电灯,这样到了夜晚一些昆虫就飞到灯光附近,有很多的昆虫就掉进了水里成了鱼饵。我在晚上洗澡的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有些鱼跃出水面捕食水面昆虫的场面。


快到秋天的时候,大队放的鱼苗已经二年多了,应该到了捕鱼的时候了。可是当地是没有能力在这样大的水面上捕鱼,只能求助专业捕鱼队来捕鱼。大队让我和刘勇士开着两台拖拉机到海城县西四公社到那里拉渔网和捕鱼队人员。


海城西四公社在海城县的正西面,我们大队在海城的西南面,没有直接的路,只能绕道海城县城去往西四公社。不到两个小时,我们就来到了西四公社,车停在路边。大队的办事员就到西四公社的办公室去联系拉渔网的事,我们在路边等候。就在我们在等候的时候,我看见公路的两旁有许多方形的养鱼池,这里是海城县培养鱼苗的基地,各个养鱼池内培养着各种大小不等的鱼苗,听说我们村里的鱼苗就是在这里买的。时间不大办事员和当地的领导出来让我们到仓库去拉渔网。车开到仓库的院里,就开始将渔网装上车。我是第一次看见这么大的渔网,一个车只能装一片网,两个车装了两片渔网,车上装的满满当当,装完车,又来了四个捕鱼的技术员坐上我们的车,我们就开车回家了。


回到村里已经到了中午了,大队在机耕队已经准备好了饭菜,今天我也凑趣也跟着他们一起吃饭。当然这顿饭菜很丰盛,大队还准备了白酒,那时很少有啤酒。这几个捕鱼的技术员都挺能喝酒,一喝上酒他们的话就多了起来。我也好问,问他们关于养鱼的知识。他们就毫不保留的给我们结束养鱼的知识。


我还记得,他们说水里的鱼分成上层鱼和底层鱼。比如说:鲢鱼是最上层的鱼(又叫浮鱼),草鱼次之,鲤鱼和鲫鱼都是底层鱼(还有鲶鱼和黑鱼是专门吃鱼苗的)。上层鱼一般的吃浮游生物和水草,下层鱼是杂食鱼,什么都吃,主要是吃小鱼小虾。他们还说:鲢鱼一般都是人工培植的,水里不会自己繁殖,其它的鱼能够自己在水里就可以繁殖。当然他们说的很多也很专业,我说的不详细。他们说的这些知识,是我第一次听到这么多的关于养鱼和捕鱼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前对于这方面在我的脑子里是一片空白,至于他们讲的对不对我就不知道了。


第二天打渔开始了,大队派了二十多个壮劳力,那四个捕鱼的技术员都穿上黑色的叉裤,指挥着大家把网拉开,先从北面下网,一开始下的浮网,因为池塘的南面比较开阔。这张大网真大,有一百多米,把整个池塘两头都堵住了。捕鱼的技术员指挥着大家一起往前拉网纲,这个大网就慢慢的在水面上往前走。


这个大渔网的上端有许多白色泡沫浮球,这些浮球在整个水面上形成一条弧线,渔网的底端有些铅坠,目的是使渔网能够立在水里,这样就能很巧妙的把水面上层的鱼一网打尽。岸上一共二十多个壮劳力在池塘两岸拖着渔网往前走,渔网在水面上由北向南缓缓的移动。岸边来了许多本村的村民围观,因为农村的生活非常的单调,这样难得一见的新事物,岂能放过,能来的人几乎都来了。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水面上,不时还对个别的鱼逃出渔网指指点点。


随着渔网逐渐接近南岸,水面上的水花越来越大,很多鱼已经聚在一起无路可逃。人们岸上的人们的情绪也逐渐紧张起来,直到收网的时候人们的情绪达到了高潮。只见鱼网中白花花的鲢鱼在网里活蹦乱跳,大多数的鱼都有二斤左右。所有围观的人都聚在渔网周围,大队书记见此情景,就指挥村民散开,不要影响收鱼。打上来的鱼过称检斤,最后进行统一的分配,不必细说。第一网收获以后,有进行打第二网鱼,这是打底层的鱼是用了另一个底网进行的,打上来的鱼有鲤鱼,鲫鱼和少量的鲶鱼和黑鱼。听说一共打了一千多斤的鱼,最终是如何的分配,我就不详细了。


打鱼后的第二天,我开车把捕鱼队的技术员和渔网送回去,到了中午我就回到青年点吃饭。当我刚走进青年点的院子,就闻到青年点的厨房里飘出炖鱼的香味。闻到这样的香味,沁人心扉,真是让人垂涎欲滴。我们青年点炖的是鲢鱼,以前人们都说,鲢鱼不好吃,被称为苦鲢子。可是当我吃到鱼的时候,真是美味可口,一下子就改变了我对鲢鱼的印象,直到今天我有时候,还是经常买鲢鱼吃。


接下来的日子过得很平淡,时间到了1975年,我们这个地区发生了一场大灾难,这场大灾难让我终生难忘。

(未完待续)
作者:尹子文
2014年4月24日星期四于河北普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宝泉岭老顽童 发表于 2014-5-12 06:0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起来,农村生产队的机械化,和兵团、农场无法比。现在,农村也有一些像样的农机具,但是,农场的大型农机具,都换成了当今世界上一流水平的农机具。差距依然巨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清风 发表于 2014-5-12 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宝泉岭老顽童 发表于 2014-5-12 06:03
看起来,农村生产队的机械化,和兵团、农场无法比。现在,农村也有一些像样的农机具,但是,农场的大型 ...

那个时代在我们那里就算是先进的了,很多的地方还不如我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10-5 02:5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