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大鹏影视 于 2011-12-1 09:41 编辑
纪念建党90周年特别报道(之八)
1964年下乡知青纪念建党90周年感言(5)
转发前言
马孝哆1946年出生于哈尔滨一个革命干部家庭,父亲是留美归国的空气动力学专家,被军委授予上校军衔,同时又是哈尔滨军工学院极负盛名的大学教授。曾应邀参加过1955年北京国庆大典,并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 马孝哆在哈13中读高中学习成绩十分优秀,在全学年一直名列前茅。由于多才多艺具有多方面天赋,被同学们推举为班级的文艺委员。 1964年高中毕业时,马孝哆响应党的号召,自愿报名下乡,于当年9月3日赴双城县水泉公社仁义大队插队落户。 文革期间,父亲被迫害致死。她默默地忍着悲痛,以顽强的意志坚守在农村没有动摇。 1971年马孝哆被安排在水泉中学任教师,深受学生和家长们的爱戴和欢迎。 1979年她的父亲得到平反昭雪,马孝哆也返回了哈尔滨。在母校第13中学担任高中数学教师。 1988年马孝哆加入中国共产党。1993年她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师。1995年又被评为省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其业绩曾在哈尔滨日报登载。1996年,被哈尔滨市政府、市教委授予“哈尔滨市首届功勋教师”荣誉称号。 2001年马孝哆在第13中学退休。 参加知青联谊会各项活动,经常会听到马孝哆悦耳的歌声。马孝哆的父母喜爱音乐,家中有钢琴。马孝哆对音乐的理解很深。虽然没有受过专门的训练,但每首歌儿该怎样唱,她心中有数。与战友单光复、周静妫三重唱,她的伴唱总是非常到位。18组和27组联合排练,马孝哆自费复印了好多歌片,人手一份。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听她唱这首歌,她特别投入,动情。现在,爱唱歌的马孝哆参加两个合唱团,忙着呢。 她熟悉电脑,打字很快。我的很多录像同期声都是由她和单光复、崔晓天记录整理为电子文稿的。为纪念建党90周年战友的感言很多是由她在电话中记录或把手写稿转为打字稿再通过邮箱传给我,由我转发上网。怕影响我休息或怕“浪费”我的时间,她一般不给我打电话,总是发手机短信。2011年3月20日,她发短信:“请你一定注意身体”,发的时间是晚10时26分——她不是也没有休息吗! 近年来,马孝哆每年都要和战友一道回下乡插队的双城水泉。2010年9月14日,我随同他们回双城探望。马孝哆当年住的土坯房还在,马孝哆向我一一指点她的小屋,讲述当年与爱人艰苦、清贫而快乐的生活,怀恋之情溢于言表。
依托信念的歌声唱到今天 马孝哆 四十七年前,我和我的十二名同学,响应党的号召,放弃了高考上大学的机会,来到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那时的我们,一腔热血,积极、向上、纯真、执着。我记得,为了能够适应将来农村的生活,我和龚邦庆天天放学后去一个住在新发屯的同学家练习挑水,坚持几个月下来,在正式下乡的时候,我们已经能够轻松地挑满满一挑子水了。到了农村后,生活的艰苦,劳动的艰辛,远远地超过我们的思想准备。但是我们都咬牙挺过来了,无论有多苦、多累,我们依旧乐观,走到哪里,那里就有我们的歌声和笑声。因为我们的信念在,我们坚信党给我们指出的路,我们要坚定的走下去。 直到那一天,我的父亲在文革期间被迫害而死。那时,红卫兵对我说,要正确对待,为自己的前途考虑,说你将来还是要填入党志愿书的。当时我就想,我现在就是一个农民,这辈子恐怕也不需要填什么入党志愿书了。 可是,水泉的贫下中农没有嫌弃我,反而在保护我。我还很清楚地记得,当父亲“专案组”的人到水泉来找我时,我们队的老贫农钮队长对我说:“孩子,你别怕,你现在是咱的人,他们不能把你咋的!”那情景,我永生难忘。公社中学缺老师,他们也没有因为我的家庭而放弃我,由此,我走上了讲台…… 1979年的春天,党拨乱反正,我的父亲得以平反昭雪。在父亲的追悼会上,钱学森为我父亲致悼词。从此我的春天也开始了。为落实政策,我调回母校十三中学工作。母校的领导和我的老师热情地帮助我,指导我。为了培养我更好地工作,学校还送我去师大脱产进修,我又读完了本科。在母校我努力工作,勤奋学习,在教学工作中小有成绩,受到了我的学生的喜爱和信任。这期间我填过很多表,有职称评定表、各种奖励表……最重要的是,我郑重地填写了入党志愿书。并于1988年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回首人生,我自认我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但欣慰的是,我没有辜负党对我的培养,没有愧对共产党员的称号。这一生中,虽然有点坎坷,但庆幸的是,我有那么多的好领导、好战友、好同学、好朋友、好同事,他(她)们始终在帮助我,关爱我,呵护我。我的心始终是暖暖的,我感到很幸福。 2011年5月28日大鹏摄影报道 2011年12月1日大鹏重发
2011年5月20日在十八组和二十七组排练唱歌时,马孝哆教大家唱歌
2011年5月,马孝哆(右)与单光复(左)在革新街广场参加合唱比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