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1994|回复: 1

转【对联知识】

[复制链接]
李再林 发表于 2013-5-26 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李再林 于 2013-5-26 19:02 编辑

对联知识

[ 作者:韩怡   】

一.对联的起源
    对联形式短小,文辞精炼,既是一种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又是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对联是在古代的“桃符”和“对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国最早的对联出现在一千多年前。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
二.对联的形式
对联有联语和对句之分。
○对句没有特别的形式要求,主要是口头进行,诉之于听觉,倘记录于书面,则按联语形式但决不带横额。
○联语必须写出来张贴或悬挂;有些还必须配上横额。联语可以用任何书体来书写。
上联:第一句,叫出句,也叫出联, 如 门第春常在
下联:第二句,叫对(应)句或应联,如 人家庆有余
横额:也叫横批或横披。如 福星高照
其贴法有三:
甲式(传统式):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横额文字顺序为从右至左。
乙式(常用):上联在基下联在右,横额顺序也是从左至右。
丙式(不常见式):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横额顺序却是从左至右。

三.对联的类型
从反映的内容和使用的场合来看,对联可以分为:
春联:
   
以除旧迎新,言明志向,充满豪情,展望未来为主要内容,专门在元旦、春节时粘贴的对联,因时效性较强,人们就称为春联。
如:一元复始 万象更新
楹联:
   为了表达某种愿望或满足装饰需要,过去常在官廷、府宅、庙宇、园林的楹柱之上,或用木板刻制,或在壁石上雕琢的联语,统称为楹联。如:一九七九年,杭州“岳庙”修复一新,当代著名词人兼书法家赵扑初,化用岳飞《满江红》词意,为重新塑好的岳飞巨像两边的大柱上,精心撰写了一幅古为今用、气魄宏伟大新楹联:观瞻气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开老柏,千寻抬头望 // 收拾山河酬状志,看此日神州,奋起新程,万里驾长车。
婚联:
    专门在举行结婚仪式那天选用或编写的能够表达热烈气氛的对联。
如:巧借花容添月色 欣逢秋夜作春宵
挽联:
    为了评价先人的生平业绩,抒发后人诚挚的怀念之情,在追悼会或纪念会上所用的对联。
如:悼念敬爱的周总理的一幅挽联: 心血劳干革命事业似巍巍泰山震环宇 骨灰撒遍总理恩情如滴滴雨露润人心
寿联:
    当老人喜过生日,子女为了表达对长辈的祝福之情,常以延年益寿、福满家门为主要内容,精心书写一些吉祥的词语,或贴在门上,或挂在厅堂,这样的对联就叫寿联。
如:福如东海阔 寿比南山高
四.对联的要求

对联的要求是既要有“对”,又要有“联”。形式上成对成双,彼此相“对”;上下文的内容互相照应,紧密联系。一幅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结构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对联的要求如下:
·上下联字数要相等;
·上下联词组要相同:即组成上联的各个词组分别是几个字,下联的对应词组也必须分别是几个字。
·上下联词性要相同;所谓词性,是指词的类别性质,如名词、动词、形  容词等等。上联的词性和下联的词性,按照词的先后位置,既要相同,又要相对。这种要求,主要是为了用对称的艺术语言,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
·上下联句法要一致;句法,就是语句构成的方法。一幅对联中,上联是由几个字组成的一共有几个音节的顿读法,下联也必须相同。
·上下联平仄(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要相调;对联上下联的表现方法,要注意声律相对,也就是平仄相调。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
如:
云带钟声穿树去
平仄平平平仄仄
月移塔影过江来
仄平仄仄仄平平
    另,古诗的音节主要有两种,一是两字一顿,叫“双音步”,一是一字一顿,叫“单音步”。双音步的平仄以第二字为主,第一字可不严格要求
对联也可如此。例如:
窗含西岭千秋雪
-平-仄-平仄
门泊东吴万里船
-仄-平-仄平
上联中的“窗”和下联中的“门”是平对平,“西”与“东”是仄对仄。
上下联内容要相关;如明代东林党首领顾宪成,在东林书院大门上写过这样一幅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上联写景,下联言志,上下联内容紧密相关,使人透过字面,很容易理解作者的自勉自励之心。
五.对联的创作      
对联,一方面吸取诗词的素质,形成自己的特点,另一方面,它以张贴见长,能显示书法之美。民间艺人和知识分子的积极创作,使对联不断产生,不断发展,推陈出新,争艳比美。现将一些常用的作法简介如下:
正对法:根据要充分表达到内容,让上联合下联各从一个正面直接叙述某事某物,或讲清某种道理。
    反对法:把上下联的内容对立起来,一联讲正面,一联讲反面,或一联讲过去,一联讲现在;先从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再使人受到启发,获得教益。
   描绘法:以白描手法绘景蓄情,给人一种俊秀明快、意味深长之感。
   比拟法:借助恰当的比喻或用拟人化的手法,把抽象的概念变成具体形象,既便于人们领会,又易懂易记。
   烘托法:先表示某事某物,再用景致描绘深化对联说要表达到中心思想。
   辨音法:我国文字丰富多彩,一字多音的情况很常见,也很特殊,运用这一特点巧妙地编写对联,引人辨音,十分有趣。
   藏字法:在民间文学中,谜语的表现形式很多,其中有个藏字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逐日 发表于 2013-5-28 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受益,谢谢再林版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7-27 13:0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