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1959|回复: 0

转侯旭平【一部好剧 拯救了一个好剧种】

[复制链接]
李再林 发表于 2011-11-28 12: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部好剧 拯救了一个好剧种】
        《十五贯》不仅颇富民间趣味,还站在民间立场充分表达了百姓情怀,剧中最能寄寓百姓情怀的是况钟这一人物形象。
         况钟(1383~1442) 字伯律,号龙冈,又号如愚,明初江西靖安人,曾三任苏州府知府,为时长达十多年,《明实录》和《明史》中都有他的传记。知苏期间,他大力整顿吏治,惩处贪官污吏;核减税粮,废止多项苛捐杂税;执法如山,断狱严明;还建义仓,办教育,兴修水利,是位聪敏能干、勤政爱民、廉洁奉公的好官。离任时,他曾赋诗明志:“清风两袖去朝天,不带江南一寸绵;惭愧士民相饯送,马前酾(shī)酒密如泉”。苏州百姓都很爱戴他,称他为“况青天”。在他走后,百姓怀念他,曾作歌谣唱道:“况太守,民父母。愿复来,养童叟”。一些州县的百姓还特为况钟建造了生祠,以表达他们对况钟的敬仰之情。
        朱素臣把这样一位历史人物写进他的传奇,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况钟多年为官苏州,曾多次为百姓平反冤狱,留下了不少传说,作者非常熟悉;其二,能够唤起人们对况钟的怀念之情,增强作品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最大限度地争取观众。朱素臣以简约平淡的史料为基础演绎成了一个非常鲜明的艺术形象,况钟最大的特点在于他的平民化,首先,尊重生命,“以本为民”是他思想的基石,支配他行动的首要原则,因此,行刑前四人鸣冤时,他犹豫再三:“俺这里一笔千钧萦把高价抬,那许你莽无常片刻捱。”“顿心窝猛着惊,蹙眉头暗自揣:遮莫是刑书铸就冤情大,因此上感动鬼神来。”听完四人的辩解,他敏感地意识到冤情的存在,对原判提出了疑问,担心原问官是“捕形捉风少主裁”, 下令暂缓判斩。刽子手提醒他“奉旨决囚,这是停不得的。倘耽误时刻,老爷罚俸降级,小的多有未便”。他深知此中的利害关系,但是“人命关天重,忍使无辜剁碎”?他毫不迟疑地夤夜求见巡抚周忱,要求重审此案。在周忱拒见,巡抚衙门门官拒绝再予通报的情况下,他心急如焚,自行击鼓,不怕惊动、冲撞上司。周忱不敢承担责任,百般阻拦,他据理力争:“不可直恁的轻戕人命,直恁的重干天怒”。“孟夫子有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间苟有冤抑,便当力为昭雪。难道事出朝廷,便坐视不救么?”最后,他不惜当面顶撞上司:“不要说老大人,就是卑职,蒙圣上亲赐玺书,得假便宜行事,僚属不法,竟行拿问。难道这四个小民,就不能保全了?” 甚至,他担着丢官的风险,主动以自己的官印为质,甘愿承担所有的风险。周忱被迫让步,同意他重审案件。其次,他没有官僚的作风和架子,不仅仅只坐在公堂审案,也不轻信口供,而是注重真凭实据,因此,他能够深入民间,通过勘查现场发现蛛丝马迹。而且,他还善于研究罪犯的心理,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策略和方法。再次,他虽多年为官,却熟悉百姓的生活状况和思想感情,精通阴阳、八卦、五行之说和观枚拆字等方术,富有民间智慧。总之,况钟迥异于其他官僚,既有为民作主的责任感,不计个人得失的自我牺牲精神,为民请命的胆量与气魄,又有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实干作风,还有明察秋毫的智慧和能力。毫无疑问,况钟是作者根据百姓的愿望刻画出来的一个艺术形象,符合百姓对好官的所有理想。
         由上可知,况钟是作者站在民间立场表达民间话语的产物。不仅如此,作品的结尾部分也传递了百姓的愿望。熊友兰两兄弟立身正派,仁义,友悌,又好学上进,苦读诗书,侯三姑和苏戌娟两位女子则正值青春eye shadow reviews排行榜祛痘产品哪种好推荐怎样瘦腰比较如何增高祛痘深层清洁面膜眼霜眼部去皱瘦脸如何瘦脸排名哪种丰胸产品好眼膜什么护肤品好美白怎样祛斑妙龄,美丽、纯善,持身端正,且心气甚高。然而,这四位标准的好青年却命运多舛,令人同情,熊家兄弟家境清寒,饱尝生活的艰辛;侯三姑遇人不淑,苏戌娟父母早亡,无依无靠。再加上祸从天降,他们蒙冤入狱,更是饱尝了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摧残。百姓同情他们的遭遇,希望他们能够获取补偿;另一方面,况钟冒着丢官的风险,不辞辛苦,四处奔波,对友兰等四人有救命大恩。知恩图报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在百姓看来,熊家兄弟应该报答况钟的大恩大德。因此,作者在冤案平反之后,意犹未尽,还写了熊家兄弟双双上京赶考,同登金榜,拜谢恩人,况钟夫妇认三姑、戌娟为义女,并作媒让两对年轻人结成美满姻缘。有人评价说《十五贯》的结尾与主线关系不大,致使情节拖沓,是画蛇添足,其实,它寄托着百姓的良好愿望,是作品有机的组成部分,并非蛇足。 浓郁的民间趣味和鲜明的民间立场使《十五贯》呈现出强烈的草根色彩,可以说,这是下层文人为普通百姓创作的一部好戏,自然和《牡丹亭》、《长生殿》等高雅、精致,符合文人士大夫志趣、情感和思想的作品大异其趣。也正因为如此,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十五贯》才能够承担起改变昆剧命运的历史重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29 06:3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