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2429|回复: 6

大鹏影视专稿630 走近雷锋

[复制链接]
大鹏影视 发表于 2013-3-5 00: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鹏影视专稿630

                                  走近雷锋


        认识照片上与雷锋在一起的小姑娘吗?她叫陈雅娟,和我们老三届知青一样,出生在1949年与共和国同龄。
          (陈雅娟提供照片   大鹏翻拍)
(陈雅娟提供照片   大鹏翻拍)

        陈雅娟是幸运的。少年时光,她是辽宁省抚顺市抚顺小学少先队的大队长,她经常与校外辅导员雷锋接触。
        1992年,我在黑龙江省委组织部《党的生活》杂志当编辑、记者。那一年,中共中央组织部组织局党员电化教育中心委托黑龙江《党的生活》杂志再为全国各省市委组织部从事党员电化教育工作的同志办一个《党员电化教育》杂志,以便搞好党员电教工作。喜欢影视的我被调入《党员电化教育》杂志,开始外出组稿,采访。
        在辽宁省委组织部党员电教中心听说抚顺市委组织部党员电教中心拍了部电视专题片《她从雷锋身边走来》。
        我非常感兴趣。在共和国经济状况艰难的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雷锋是我们的精神旗帜,我们都是唱着“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成长的。党的组织部门能拍这样好题材的电视专题片,应该好好报道。
        在抚顺市委组织部党员电教中心我看了专题片,很激动。我提出能否见到专题片中的人物——直接在雷锋培养下成长的原抚顺小学少先队的大队长陈雅娟,进行深入采访?组织部的同志也非常热心地请来时任抚顺市烟草专卖局的副局长陈雅娟。我欣喜若狂——作为一个党刊记者,能与见过雷锋、与雷锋相处的人见面,交谈,采访。这将是我一辈子感到光荣、幸运的事啊!
        因为我和陈雅娟都是同龄人,谈起来,无拘无束。她向我述说了她与雷锋在一起的难忘时光,述说了她以雷锋为榜样从军和转业到地方工作的经历,并提供了她的老照片让我翻拍。
        接近陈雅娟,我仿佛走近了雷锋。
        陈雅娟带我来到她的母校——已改为“雷锋小学”的原抚顺小学。像当年的校外辅导员雷锋一样,陈雅娟也成为了母校的校外辅导员。
        采访中我不停的拍照,留下了陈雅娟珍贵的影像。
        回来,我马上写了采访报道:《她接过雷锋的枪》,配照片发表在《党员电化教育》杂志1992年第11.12期上。
                      (大鹏拍摄)
                                    (大鹏拍摄)

                                     (大鹏拍摄)
            (陈雅娟提供照片   大鹏翻拍)


                                  (大鹏拍摄)


        那次采访让我遗憾的是没有时间参观雷锋纪念馆。
        1999年6月,我恰好又有机会到辽宁采访。我又来到了抚顺,亟不可待地立即到雷锋纪念馆采访。




                                       (以上大鹏拍摄)

        那天下起了小雨。纪念馆除了陪同我的几个人外,没有别人。我细细参观了雷锋纪念馆的内外,花200多元买下了馆内的有关雷锋的书籍、纪念章和光盘。看到旁边有一个募捐箱,我很奇怪。纪念馆的两位女馆长向我解释说,纪念馆归民政局管,维持馆内维修和管理的经费紧张,这里又不能开展商业性的经营。我马上捐了1000元。
        快离开的时候,馆长忍不住“采访”了我,问我为什么捐怎么多?我说,我们这一代,都是受雷锋影响长大的。雷锋是中国永远的榜样,永远的光荣。我还要教育我的后代,我儿子在西安武警工程学院学习。我要告诉他,一辈子要向雷锋学习,做好人,做好事。

      (大鹏与两位雷锋纪念馆馆长合影)
        特别让我高兴的是,我再次提出见陈雅娟,又再次见到了。
我们又谈了许多。
         我询问陈雅娟帮助过的孙义的情况,她告诉我,孙义处了个对象,但女方家不同意。陈雅娟多次上门做工作,女方的父亲被感动了,说:“雷锋辅导过的学生‘做保’,我们放心!”孙义结婚后,两人生了孩子。孙义的工作单位不景气,孙义下岗了。他想做买卖。陈雅娟说,你不是做买卖的人,你还是凭体力挣钱吧。于是,孙义蹬起了三轮拉客养家糊口。

        值此纪念毛泽东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发表50周年的时候,我翻出旧作,上网发表,以示我对共和国伟大的战士雷锋致以真诚的、深深的纪念!对雷锋辅导过的陈雅娟致以真诚的、深深的敬意!有机会,我还要去抚顺参观雷锋纪念馆,还要见陈雅娟。


             2013年3月4日大鹏摄影报道

附  《党员电化教育》发表的文章和彩色插页。

她接过雷锋的枪
——记抚顺市优秀共产党员陈雅娟
                                 黑龙江《党员电化教育》记者    管大鹏

                雷锋叔叔是她最亲密的“大朋友”

       “真有雷锋这个人吗?你真的见过雷锋?”尽管美国西点军校悬挂着中国军人雷锋的肖像,美国《骑士报》的布朗尼先生还是不大相信雷锋的存在。   
        1991年4月,他专程到中国,在辽宁省抚顺市与雷锋中学校外辅导员陈雅娟见了面。通过翻译,向她提出了这个问题。
        短发齐耳、面容俊秀,与共和国同龄的陈雅娟笑了。那个圆脸、心肠火热的雷锋离开她已经30年了,还有那么多人——包括眼前这个来自太平洋彼岸的美国人,这样关心这个出生于湘江畔的普通士兵,她感到欣慰。
       美国人的询问又勾起陈雅娟对雷锋深沉的怀念。
       在金子般珍贵的少年时光里,担任抚顷小学校外辅导员的雷锋给陈雅娟带来了多少欢乐!多少次中队会上,雷锋戴着红领巾,讲革命故事,讲理想人生……纯朴的话语似涓涓流水,似温暖阳光,滋润着陈雅娟的心灵,照亮着她的心胸。课余时间,陈雅娟最爱往附近的部队跑,雷锋勤奋好学的精神,助人为乐的品德,艰苦朴素的作风深深感染了陈雅娟。年龄只有22岁的雷锋叔叔成了陈雅娟最亲密的“大朋友”。
        1962年8月15日,是陈雅娟在小学最后一个学年的开学日。8月13日,她到部队请雷锋参加中队会,雷锋愉快地答应了。谁料想,第二天,雷锋竟因公殉职了!惊悉噩耗,陈雅娟和同学们哭成了一团。从此,雷锋那和蔼可亲的形象便深深印在了陈雅娟心灵的深处,永远伴随着她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讲了与雷锋交往的经历,陈雅娟又拿出来当年雷锋和抚顺小学的学生们在一起的几张照片。美国人好奇地又问:“照片上的小姑娘这样漂亮,是不是特意找来拍的?”
        陈雅娟又笑了:“这小姑娘是我。当年,我是抚顺小学少先队大队长,与雷锋接触最多。那些照片是我们到部队找雷锋时,他的战友顺便为我们拍的。
        美国人感动得连连点头:“雷锋的人格太伟大了,他属于世界。我一定要把雷锋的事迹介绍列美国去。”他还为陈雅娟题词:“你是幸福的人,见到你很荣幸。”

           雷锋精神是她人生航程上的导航仪

         1963年3月,毛泽东向全国发出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这一年的5月,毛泽东在杭州会议上又说:“我看过《雷锋日记》的一部分,此人懂得一点哲学。”从报刊文章和雷锋日记中,陈雅娟进一步了解到。她崇敬的校外辅导员,她的朋友,原来是这样一位思想高尚的伟大战士。她在班里成立了全校第一个学习雷锋的小组。在那春潮奔涌的日子里,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纷纷写信给抚顺小学,了解雷锋的事迹。陈雅娟含着热泪一封一封回信,讲述她所熟悉的雷锋,并自费洗出她和雷锋在一起的照片寄给各地关心雷锋的人们。《中国少年报》的编辑得知陈雅娟写回信每天至深夜,很辛苦,提出在报上统一登一封回信,陈雅娟不同意:“雷锋是我的亲人,那么多人关心他,我不能让他们失望,我有责任亲自给他们回信。”
        在信中,陈雅娟与远在千里之外的上海市的一名小学生冯桂华交上了朋友。时光的流水并没有冲淡她们的友谊,她们虽然没有见过面,通信却长达30年!封封信件交换着彼此学习、工作、生活的情况和照片。去年,借公出上海之机,陈雅娟与在上海仪表厂工作的冯桂华相见,30年的友情使两人抱头痛哭。没有雷锋精神的支持,我们怎会亲如姐妹,保持这样长时问的友谊!
       “青春呵,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这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雷锋日记的名言,一直是陈雅娟人生航程上的导航仪——不管是风和日丽的平静日子,还是暴风骤雨的困难时刻,只要想起雷锋,陈雅娟的心灵就是那样的充实,并不为荣辱贵贱、贫富功利所烦恼。
         从19岁到39岁,她接过雷锋的枪,从军20年,献出了人生最宝贵的时光。得知她是雷锋生前辅导过的学生,部队首长关心她,战友们爱护她,她并不要特殊照顾。“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着你生活的岗位上?如果你要告诉人们什么思想,你是否在日夜宣扬那美丽的理想?”雷锋的话语激励着她。在部队,她先后当过报务员、医务员、饲养员、炊事员、政治教员,无论干什么工作,她都十分要强:要干,就干好,就干在前面。
          1971年,22岁的陈雅娟正值雷锋那样的年龄,她站在党旗下,实现了自己的热望。
          继承雷锋的事业,在大连金县当兵的陈雅娟也当上了附近一所小学的校外辅导员。1972年,正是动乱把国民经济搞得濒临崩溃的时候,群众生活十分困难,陈雅娟因病住进了沈阳202医院。远在大连金县的小学生想念她,凑了一筐鸡蛋,托开往沈阳的列车的列车长把鸡蛋送到了陈雅娟的病床上,那一个个鸡蛋都写着小学生们的祝福:“祝陈阿姨早日健康!”“我们想念你!”……这真情,陈雅娟永远不能忘!
           1989年,从部队转业归来,陈雅娟没想到自己会从事这样的职业——担任抚顺市烟草市场治安派出所所长兼党支部书记,带领8名同志负责对全市6000多个烟草经营单位和个体户进行管理和监督。查处非法经营者谈何容易!威胁,利诱,陈雅娟并不畏惧;使她烦恼的是,她要拿出很大毅力,付出很大代价与缠身的人情风、关系网相搏!几年来,经她处理棘手的案子,常常会有亲朋、好友、上级、下级来说情。维护国法,便会得罪人;迎合人情,就会离开公正。哪个轻,哪个重,陈雅娟心里有数:“我是雷锋的学生,我不能给他抹黑。”时间长了,连她的老战友也理解她了:“‘陈包公’,我们服了,不难为你了。”

                         让雷锋在青少年心中扎根

          1990年,抚顺市委组织部电教中心根据陈雅娟从事烟草市场管理工作的事迹拍摄了专题片《她从雷锋身边走来》。片子在市电视台播放后,大北监狱一名犯人孙义看了十分受教育。他给陈雅娟写了封信,希望陈阿姨帮助他改过自新。陈雅娟当即回信,诚挚地鼓励他重新做人。并给他送去了一些有关人生、理想和优秀人物事迹的书籍。
          1991年7月20日,孙义提前一年半释放出来。陈雅娟了解到他父亲已病故,母亲改嫁,无依无靠,便多次找公安局等单位,为他落户口,找工作。因孙义无处落户口,陈雅娟与丈夫商量后,把孙义的户口落在自己家。经多方联系,陈雅娟又为孙义在第二建筑公司找到了工作,当架子工。虽然每天骑车子起早贪黑,来回奔走3个多小时上下班,很辛苦,但孙义很珍惜这份工作,珍惜陈雅娟的苦心。他视陈雅娟为亲人,每月工资都交给陈雅娟代管,现在已存了1000多元。孙义已经29岁了,陈雅娟让他好好干,争取早日成家。
          当年雷锋推小车在建筑工地义务劳动的情景已铸成青铜色的半浮雕竖在抚顺市雷锋中学(原抚顺小学)楼前,已经当上市烟草专卖局副局长的陈雅娟仍然担任校外辅导员的工作。业余时间,每当她回到母校和学生们在一起,诉说当年,眼角总禁不住涌出激动的泪水。那个在她心中永远是22岁的雷锋伴随着走过了30年的路程,深刻地影响着她的思想、性格,给她以信心和力量。她宣传雷锋,让雷锋在一代代的青少年心中扎根!

                         (载《党员电化教育》杂志1992年第11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知青排水 发表于 2013-3-5 06:07 | 显示全部楼层
雷锋是中国永远的榜样,新的时期更应该向雷锋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吴永大 发表于 2013-3-5 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鹏借用今天是毛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50周年之际,重新披露21年前他作为党刊记者采访雷锋身旁的小姑娘陈雅娟后,在全国刊物《党员电化教育》杂志发表的在当时就是分量很重、影响很大的人物通讯《她接过雷锋的枪——记抚顺市优秀共产党员陈雅娟》。
    这篇东西我当然看过。但是,我只知其一:他采访了陈雅娟,却不知其二:他当时捐了一千元钱。据我后来所知,他外出采访捐钱这种事有过多次。这不是因为他是“大款”有的是钱无所谓,也不是因为他是“记者”就该这么做,更不是为了个人荣誉所求。这是他的觉悟所为、良知驱使。在90年代初,能默默无闻地捐上一千元,这已经不是一个小数目,更何况不是多少的问题,而是他的“默默无闻”。这是他的一种觉悟,一种良知,正是雷锋精神的反射!
    《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这是一位领袖的先知先觉,是他对这个时代的认知,是对这个民族的关爱与“正能量”的引导、发扬。这个题词在中国这块宽阔的大地上发生了极大的精神力量——一颗震撼人类精神的原子弹!
    为什么会出现“雷锋”?其实雷锋,是中国当代的标识,是时代精神的符号,是复兴中华民族的呼唤,是滋润中国后辈不断成长壮大的丰硕种子,是时代精神巅峰的最强音!
    当然,到如今,雷锋的人物,雷锋的精神,雷锋的威力,已经不可估量——成千上万!成千上万!但是,这种精神已经不是当初领袖的提倡、政府的号召,而是一种道德精神的巨大汇集,举止言行的自决规范。这种精神不用文人墨客浓笔重彩刻意描绘,而是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伟大旗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黎洋 发表于 2013-3-5 09: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气拜读了文章的全部,深深震撼。特别是拜读了长者吴老师的点评,更是激动不已。看到那时的哥哥的文章和照片,好亲切。看到陈雅娟的回忆,就像又回到了那个年代。多少年了,每到3月5号,有多少人在记着、想着、传承着雷锋精神?唯有今年是真正地在宣传、呼吁、激励国人行动,这是有良知的人的一致赞同,是伟大民族的呼声!

        现在,老年人乘车,是老人让座,我曾在车上多次说过,这是时兴;进商场,小青年比老人还能挤,那还有先来后到之说;在公共场所,拾起脏物的是老人,青年人不屑一顾;在饭店,随意浪费的人比比皆是,而老人们确实是光盘;在大街小巷,不文明、不文雅、不道德的现象时有出现。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在成长,现在以看到了曙光。雷锋精神还在传扬,我多麽希望不久的将来,社会会更加美好,人心会更加向上,民族会更加富强,哈哈,感谢大鹏,为我们的血液又增添了正能量,我们知青队伍,会越来越兴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西兰花 发表于 2013-3-5 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纪念毛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50周年的日子里,看了大鹏20多年前写的这篇文章,很感动,一感动文中的陈雅娟学习雷锋30年的先进事迹,二感动大鹏用实际行动学习雷锋感人行为。20年前的1000元钱是一笔巨款(当时我一年也开不了1000元钱)。更可贵的是他做了好事不张扬,竟隐瞒了老领导20年。正像吴永大老师所说:这不只是钱多少的问题,是一种觉悟,一种良知,是雷锋精神的反射!
    愿雷锋精神在新时期传播的更远更广,代代相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李再林 发表于 2013-3-5 23: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再林 于 2013-3-5 23:34 编辑

      
谢谢大鹏。有人是说了才做,有人说了也不做。有人做了才说,有人做了也不说。大鹏是最后那种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大徐茹茹 发表于 2013-3-6 16:1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大鹏20多年前写的这篇文章,很感动,并为大鹏用实际行动学习雷锋的行为而感动,正如吴永大老师所说:这不只是钱多少的问题,是一种觉悟,一种良知,是雷锋精神的反射!
雷锋,是这片古老土地孕育的道德标杆;雷锋精神,是我们这个国家的道德刻度.无论时代如何发展,雷锋精神都将不断引领后来者刷新道德的高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7-10 13:0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