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楼主: 陆华

《知青日记〉连载

[复制链接]
 楼主| 陆华 发表于 2014-5-31 14: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陆华 于 2014-5-31 14:30 编辑



    


          哈尔滨这座北方的冰城,进入初冬,仍然带着气温偏高的暖意,天高气爽,风和日丽。在市知青联谊会办公室里,我们讨论通过了《知青日记》最后一稿。回想近三年的编辑工作,犹如一朝怀胎,十月分娩。现在这部大家辛苦的结晶,带着我们的初衷、热情和企盼,即将面世。
         理有所据,事有所记。我们《知青日记》开始提出,与其他任何事物一样,都有一个初衷,这缘于市知青联谊会的宗旨。哈尔滨市知青联谊会,正式组建于1995年7月29日,确立宗旨就是“服务于知青,有益于社会”,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和文体活动。正是这一场又一场的文艺演出,一次又一次的文化交流,一篇又一篇的文章厚载,使我们深感传播和促进知青文化发展还有很多工作。特别是上山下乡运动已有40余年之历史,远离人们视野;上山下乡知青已逾60年之花甲,记忆已被尘封;如何再现历史,如何重拾记忆,如何让后人了解知青生活,对我们老知青是一种时不我待、刻不容缓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小说《初升的太阳垄上行》的作者郑幼华提出是否收集当年知青日记,并编辑成书。此建议很快被采纳,经哈尔滨市知青联谊会有关人员讨论研究后,决定编辑《知青日记》,并把它作为联谊会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日程。于2009年8月3日,成立了在哈尔滨市知青联谊会领导下的《知青日记》编委会。主编由李素梅担任。想法就是真实反映知青历史,再现知青生活风貌,传递知青吃苦、爱国和奉献精神。编辑人员多数都是有文字特长的老知青,有郝志宏、郑幼华、黄春来、于忠江、施宝廷、管大鹏、张世英等人组成。这些人员虽来自不同行业,但都有共同情结,愿意不遗余力地把《知青日记》编好。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迈出第一步,就是向全国各地老知青征集当年日记稿件。先后通过哈尔滨《新晚报》、黑龙江《生活报》、《老年报》和上海《黑土情》杂志刊登征文启事;通过《中国知青网》、《天津知青网》、《北方知青网》、《内蒙知青网》和《老三届知青网》等网络发布征文启事,向全国各地老知青征集当年日记稿件。截止到2010年8月末,共收到153名知青作者的来稿。稿件来自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佳木斯市、郑州市、上海市、苏州市、北京市、天津市、赤峰市、泰安市、石家庄市,还有贵州籍的知青。他们非常赞同出版《知青日记》,拿出珍藏多年的日记,不计报酬,支持我们编辑。我们对知青当年的原始日记,本着不修饰、尊重原创的原则。在2000多篇日记中,反复筛选,辛勤梳理,精心编辑,最后录用56人的作品,共670余篇。在我们编辑工作中,有一次接待知青杨荣斌,他送来一本无主日记,介绍说这是他11年前在道外书摊上买到的,始终珍藏在自己身边,希望通过《知青日记》编委会见到主人。郝志宏深知这本日记在知青心中的分量,带着久久不能平静的心情,回到家里,戴上花镜,一页一页地翻阅,寻找日记主人的信息,连夜赶写“峥嵘岁月已被封存39年,《知青日记》寻找它的主人”的文章,发往上海《新民晚报》刊登。终于辗转找到主人。她深有感触地说,感谢这些知青战友,保留了日记,留住了历史,打开了我们的记忆,还原了我们的青春。郑幼华是编委最年轻的女同志,对一本本潦草的日记进行打字编辑,不顾疲劳,颈椎僵硬疼痛,往往干到深更半夜,在时钟嘀嗒之声和键盘敲打之声的交汇中,涌动着自己的思绪和情感。用她自己的话说,是用心灵解读当年知青经历,有感动,有伤痛,有思索,更有一份责任感。副主编黄春来同志年龄较大,克服困难,放弃休息,利用春节,统筹全稿,进行编校文字。编辑人员就是带着这种情感、责任感和紧迫感,走街串巷寻访作者;顶风冒雨取送稿件;披星戴月编辑日记;字斟句酌校对文字,忘我地进行工作。还有热心支持我们的社会各界朋友,为出版这本日记付出辛苦。全国著名老知青典范侯隽为《知青日记》作序,充分肯定了知青精神和我们的工作。著名作家梁晓声,正在外地拍摄自己创作的电视剧,利用返京时间,为《知青日记》赶写序言。黑龙江省著名老画家邹路,已八十二岁高龄,在我们提出想法后,不顾劳累,主动赶画46幅插图,交给编委会,用于书内插图。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王可大,得知我们出版《知青日记》,主动网传自己专题创作的5幅水彩画作,供我们选择用在日记封面。除了我们及朋友的热心之外,还有众多知青作者的热心,他们从祖国四面八方用送递、投递和网传的方式,纷纷向我们发来稿件。老知青孙新华,他是众多作者中的一员,患脑出血住院,看到《新晚报》刊登的“征集知青日记启事”后,带病整理,挪动病体,亲自送交稿件。我们在春节后编辑时,才发现是一篇“天书”,根本看不懂。打电话联系,他的姑娘哭着说,父亲已经过世,并答应重新抄写父亲日记,交给我们。我们无言以对,只能含着泪水说声谢谢。在这里,我们还要感谢知青张莅、张素梅夫妇帮助扫描照片;感谢联谊会工作人员和会员组的各位组长帮助接收稿件;感谢所有支持和帮助我们工作的知青朋友。
         知青日记,跨越时空。今天,我们编辑40年前的《知青日记》,浮现在笔端的是广阔天地里的知青,现在已经进入后知青时代。我们之所以追溯知青历史,再现知青生活,传递知青文化,是因为他们留给历史太多的思考,留给现在太多的怀念,留给后人太多的启迪。知青那一天一天的生活,那一篇一篇的记载,就像一个一个音符,组成一首一首知青的进行曲,有高昂的旋律,也有悲壮的和声,至今拨动我们的心弦。《知青日记》中既有他们纯真质朴的情感,又有忘我劳动的精神,折射出青春的光芒。我们可以看到有施宝慧这样的知青,平常忘我劳动、险时挺身而出、奋不顾身救火、献出生命的事迹;有张素芹这样的知青,忠于教育事业、执著毕业教学、延误女儿治病、无私育人的事迹;有徐丽华这样的知青,决心保卫边疆、修筑国防公路、忘我劳动的事迹;有蔡传庆这样的知青,上山伐木无水、采用臭水做饭、生活没有怨言、乐观工作的事迹;有郭兆福这样的知青,打破山寨闭塞、建立农村广播、宣传国家大事、传播文化的事迹;有孙新华这样的知青,不畏酷暑除草、勇于龙口夺粮、勤劳种地的事迹。这些事迹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当我们审完《知青日记》、准备付梓的时候,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提出建设文化强国,进入繁荣社会主义文学艺术创作的又一个春天。这春天的阳光照进办公室里,大家脸上露出疲劳过后的笑容。“满园春色关不住”,相信《知青日记》这朵花会绽放得更美。

                                
                                                    李 素 梅
                                               2011年11月12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陆华 发表于 2014-6-7 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陆华 于 2014-6-7 19:59 编辑

附件一:作者手稿

00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金火鸟 发表于 2014-9-30 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梁晓声的书序写的很深刻,给人启示与启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9-3 08:3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