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戎容 于 2013-2-1 13:37 编辑
近代文化从这里出发 —上海多伦路探幽 多伦路,上海的一条微不足道、狭仄的小路;多伦路,在上海和全国都颇有威望的名巷。 提起上海多伦路,估计外省人不一定知晓,就是上海本市人也可能不十分清楚。因为在上海来说,逛街,有一定的定式:本市人喜欢逛淮海路,准海路代表了时尚、新潮,引领了一代风尚;外省人清楚南京路,十里洋街、店家林立。而多伦路藏匿在北四川路与河南路的车水马龙之间,一条不足500米的街巷,默默无闻、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但实际上在上世纪二、三十年她却背负着历史的重任:文学大家矛盾(沈雁冰)、郭沫若、丁玲、冯雪峰、陈望道、沈尹默、郑振铎、王造时以及“左联五烈士”中的柔石,近代教育大师叶圣陶等都在此居住,中国的“左翼”文化在这儿发源。我想对中国近代史稍有常识的你、我对以上这些名字都是耳熟能祥的,正是他(她)们在中国文坛叱咤风云、为中国的近、现代文学书写了浓重的一笔;正是他们呕心呖血、艰苦求索为当时中国文学形成了群星璀灿、光照后代的壮伟图景。让我们一起走进当年的场景:瞧,萧红、萧軍在内山完造书屋、在书的海洋中浏览、倘佯;看!鲁迅 在那 佇立,叼着烟卷、宛然自得似乎是书屋的半个主人;噢,那儿,“创造社”和“萌芽”的成员在这里激辨、交锋;嘿!郭沫若和蒋光慈在为“创造”和“太阳”谁为正宗的左翼面红耳赤……;叶圣陶、夏丐尊在灰暗的灯光下为“中学生”杂志组稿、为启蒙学生著作“文心”合撰;郑振铎在观赏着《小说月报》的刊样、一副严肃的模样、一种悲呛的情怀……;丁玲和胡也频在这儿情真意切、爱意缠绵;柔石瘦削的身影出现在街的拐角东边…… 多伦路,地处上海虹口区,而虹口区是上海最早城镇化的雏形之地,在旧时多伦路叫窦乐安路。窦乐安,清朝光绪皇帝授予“进士”称号的英国传教士、伦敦圣教书会总部干事(John Litt Darroch),是有名的汉学家。这条路蕴含了太多的文化元素,浸透了太多的历史印迹,因此叫窦乐安路也确是名至实归了。 因为当时多伦路处于闹中取静,为初始的上海建立了较多的公寓与西式里弄。因此在此居住过的不仅有以上这些文学大师,国共双方有一些领导人也曾在此居住:中共初起领导人赵世炎、国民党孔祥熙、汤恩伯、白崇禧的公寓也在多伦路,真是犬牙交错、红、黑叠加。 多伦路的“景云里”和转弯的“大陆新邨”又另有一副韵味,花墙砌就的围栏保持了中国庭院式的美,连体别墅式的公寓既保持每户的独立性和私密性同时又与邻里毗邻,有“鸡犬之声相闻”的和睦性,无“老死不相往来”的隔绝感,况整个里弄呈现出欧州建筑风格,给人一种美仑美奂的景象。 在广大市民急切盼望下,多伦路已建成近代文化街。漫步在多伦路的街头,历史的沧桑、文化的积淀,不由你不放慢脚步、不由你不放轻步履、不由你不放缓音频,深怕惊醒先哲们沉睡的梦、深怕惊扰大师的沉思、疾书、深怕惊吓他们安息的魂。 朋友!有暇到上海时尽可饱览浦江畔夜的美景、饱尝富有江南温郁特色的风味小吃、尽可在准海路、南京路购物、赏玩,但千万别忘了去多伦路,去近代文学的圣地,去和文学大师们零距离交谈……
2013.01.31草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