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范学新 于 2025-10-3 11:42 编辑
我的逆袭之路 作为一代知青的一员,我曾在857农场度过了5年,在大庆度过了5年。79年返城后,我没有接班,没有高考,没有进机关。而是与大多数人不同,走了一条“逆袭之路” 1968年10月,刚满18岁的我,便懵懵懂懂的踏进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十二团,同那时绝大多数的“老三届”一样,被戴上一顶“知青”帽子。 这个成人礼之后,面对中苏边境线那大片亘古荒原,我的人生序幕在那里拉开。 1979年,几经辗转,踏着国家改革开放擂鼓的鼓点踏回到故乡哈尔滨。面对百业待兴的局面,我双手空空,我放弃高考,拒绝去机关,选择了“码字”谋生,即用别人的事情书写自己的文章。其实,那是我无奈的选择。 八十年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有太多的人和事成全了我的“码字”。一上手,我就顺风顺水,一些人某些事,由我写成新闻或文学作品,见诸媒体和书刊,那种新闻界与文坛上的活跃,还有轻骑熟路的感觉让我会时常联想到北大荒的艰难岁月。1982年《花城》杂志刊发我的一篇报告文学居然得到中央高层的批示,文章主人公青云直上成为黑龙江省副省长。 或许是《花城》鼓舞了我,我的采访脚步更快,伏案笔耕的劲头更足。于是一位位意气风发的人物,一桩桩动人心弦的事件经我请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通讯社等国家主流媒体。后来人们发现,人民文学、当代杂志、花城杂志等国家重点期刊上偶见我的文学作品其实更为丰满、更是活龙活现,更有些滋味。 新闻写作和文学创作两个轮子转动,两个领域“码字”,可谓两不误。1991年6月2日人民日报第一版刊载了我的长篇通讯《像雷锋那样做人像焦裕禄那样做官》,当日,时任党和国家主要领导同志做出批示,之后其批示、题词共六次,使苏宁烈士的英雄事迹在全国得以深入广泛的宣传,苏宁烈士成为解放军连以上单位悬挂肖像的英模。 这些成绩,我供职的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给予充分肯定。30多年来,我顺利践行了从新闻记者到主任记者,再到高级记者的成长过程;总局和中央台曾委以我黑龙江记者站的副站长、站长亦是证明。 当然,中国作协也予以认可, 1994年就批准我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 回首往事,我感慨万千,真的应了那句老话,“条条大路通罗马”,“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驻黑龙江记者站站长 毕国昌
|